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论《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文精神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文章通过对“人文奥运”一词的分析理解,得出“人文奥运”有三个含义,并寻找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点与契合处,使两种文化、两种精神在新的时代得以融合与交流,使两种文化、两种精神在2008年奥运会上得以融合与交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奥林匹克精神,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如今的红双喜,狂飚、天极早已名满天下,占有国内正手套胶的绝对霸主地位。自从2011年红双喜推出高弹的“弓”系列之后,渐渐在国产反手领域中扬名。问世未满3年的“弓”系列暂且还无法与正手霸主的狂飚、天极媲美,成为反手大咖。不过,正因为年轻才有挖掘的潜力,从关弓5的身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弓”系列对于反手领域的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3.
翻卷浪是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中整个线路设置难度集中的水流区域,世界各地不同激流场地中,虽然各个场地在流速、流量、落差、深度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但都存在不同翻卷浪。我国队员在国际比赛中,在翻卷浪线路上的发挥失误是整个失误中最高的。国内对此研究较少,研究通过对不同场地、不同条件下的翻卷浪线路的设置与技术要点进行了技术分析,选择最佳线路,改善和提高运动员能力,增强专项能力在国际比赛中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中华射艺的当代传承面临概念纷争、文化缺失、定位局限等困境。为深入挖掘中华射艺的文化价值,明确未来发展定位,以德国哲学家奥根·赫里格尔关于日本弓道的著作《学箭悟禅录》为经验借鉴,在文化碰撞中以“它山之石”反思中华射艺的传承与发展。认为:射之术在中国哲学“身心一统”认识论的影响下具有内外兼修的特点,其“无艺之艺”的炼心价值追求将射引入“道”的精神层面。术与道的兼容并重使得中华射艺成为人悟道的生活实践。“术道并进”的发展定位将使人们在中华射艺中发现价值理性,从而为中华传统体育超越工具理性的认知提供一种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5.
王奇勇 《武当》2000,(5):29-29
内家拳法之桩功,是以修炼精神、意感、形体五弓等,使之统为一体而产生出浑元整体劲力为要义。其修炼程序是先静炼,后动炼。静练为功,动练为拳,动静互合为真拳。也就是说,内家真传拳法是由“静桩”和“活桩”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法。其特点是:拳中有功,功中有拳,拳功互合,内外兼修。形体五弓,指的是两臂、两腿和整条脊柱。五弓的修炼,是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使五弓挺拔舒展,张蓄饱满圆活,处处蕴含有弹性而具备阻挡或反弹敌方的来力和具备松活弹抖及其它发劲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共同维系中华传统文化的香港,不断地吸收了外来时代文化,使具有“东方明珠”美誉的香港在教育和学校体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迎接香港九七回归祖国的大好形势,促进该地区与内地学校体育的相互交流和协调发展,在以“香港基本法”中的“三互原则”(互不隶属、互不干涉、互相尊重)为指导原则,而进行1997年7月前后的香港学校体育的整体研究。1.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国家正以积极的姿态和热情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在各种交流合作中,民间传统文化交流越来越发挥着国与国之间交流交往的桥梁作用。“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全球化下世界经济发展的路线图,也是沿线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合作发展的路线图。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进程,而对于佛山传统武术来说,着力打造和擦亮“佛山功夫”“南派龙狮”“佛山龙舟”等文化品牌,积极找寻对外交流合作的切入点是佛山传统武术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促进对佛山传统武术文化的挖掘研究、开发和保护,加速佛山传统武术文化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进程,探索佛山传统武术文化的健康传承及可持续发展是佛山文化和体育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影响,特别是武术文化借鉴并吸收了传统哲学中的核心思想——“道论”,使武术不仅具有搏击的功能,更具备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和教化的功能,成为练习者提升个人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可行手段,也成为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技的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武术文化所吸收和借鉴的传统“道论”哲学,主要源于宋明理学对于“道”的理解和解释,其中“道”具有“道德”“道理”“方法”等3个层面的含义;而武术与“道论”相结合主要采取了“道器不二”和“比附与借用”2种实现途径。武术文化对于传统“道论”哲学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层面完成对武术文化的理论构建,也为自身在传统文化的大氛围中寻找到存在与发展的“合道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6年9月5日,李宁品牌在北京798工厂正式发布了最新研发的核心科技平台——“李宁弓”。“李宁弓”核心科技平台运用中国古老的东方智慧,结合目前最新的研发成果,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运动鞋减震理念,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传统养生学中,提倡”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老百姓也常说:“行走坐卧皆功夫”,这些都说明养生就在平常的坐站卧之中。只有养成正确的姿势,才能带给您从内到外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标枪投掷中,最后用力是整个技术的关键也是在标枪教学中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重点,特别在最后用力的一瞬间,从开始发力到形成“满弓”超越器械技术更是教学的难点,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育探讨最后用力“满弓”技术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略论21世纪的丝绸之路体育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丝绸之路的精神实质是中国与欧、亚、非三洲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条友谊、交流、发展之路。古丝绸之路体育文化在此基础上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优良传统可供追寻和研究。对21世纪的丝绸之路体育文化应有新时代的目光和开拓的思路,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现代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丝绸之路与民族体育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丝绸之路民族体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代丝绸之路民族体育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分为竞技类、娱乐类、生活类。当代丝绸之路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产业依托和加强交流。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跳远起跳技术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运用目标"俯角板起跳"练习的教学新方法.结果表明:运用目标"俯角板"起跳练习,能有效改进学生在跳远时的起跳技术及提高学生的起跳能力,在跳远教学中具有实际的可行性与推广性.  相似文献   

15.
该文基于文化认同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田野调查与专家咨询,探析如何通过数字技术驱动和建构丝绸之路民族体育文化认同。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颠覆了传统信息流通的方式,满足了受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需求。数字技术带来的时空一体化,有效推进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共享,有望弥合民族文化鸿沟,塑造"他者"认知的想象空间,推进丝绸之路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建议以数字驱动、体验交流作为技术支撑,以中国主导、多边合作作为建构的主体,以民间体育文化交流、赛事品牌打造进行内容建构,多管齐下,共同打造民族体育文化数字空间,增进丝绸之路民族体育文化认同,助推"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产业优势为目的,通过阐述福建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海丝体育用品产业联盟”的概念,并运用逻辑法分析联盟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采用古诺模型、塔克尔伯格模型从博弈论视角论证联盟构建的稳定性。研究发现:构建海丝体育用品产业联盟对于优化产业链、促进合作创新、促进产业多极化、加速市场一体化具有必要性;在政策、技术、机制及时间等方面具备实施的可行性;联盟后利润都将增加,稳定性长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骛近百年的武术文化流派——“马氏通备武学”,它和“兰州牛肉面”、“‘丝路花雨’及续集‘大梦敦煌’”、《读者》杂志共同构成甘肃的四大拳头文化品牌。改革开放以来,马氏通备武学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造福人类,将武术文化的种子传播全球,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奇特的世界武术文化现象。文章以对通备武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主线,从通备武学的概况入手。对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作了综合、系统、全面阐述,旨在让全社会深层次了解通备武学,挖掘和创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宗旨的“通备”内涵,使之在和谐社会中更显神韵。  相似文献   

18.
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盛行射艺,但是由于历史文献多是对人物记述,故对射艺的具体细节未做详细描述,因而汉代弓射的动作及技术细节是一个千古之谜。通过汉画像石文物资料考察法和古文献资料研究法,揭示了汉代弓射分为徒步射和骑射两种。徒步弓射动作方式有立射、蹲射及跪射、折腰射、弓步射、转身背射、坐射、步行射和跑步射9种,骑射有静止的骑射和行进中的骑射两种方式。徒步和骑射的方向主要有向下、向前、向后等。射的目标有静止和移动两类。另外,弓射内容在汉画像石的狩猎图中多有发现,证明狩猎是弓射练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丝绸之路体育对唐代马球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走访座谈等研究方法,从考察历史入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丝绸之路体育及唐代马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地位,传播的积极意义及原因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e coloured drawings and brick paintings discovered as a result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long the Hexi Corridor on China's Silk Road represent certain historical phenomena. In this paper, sports and leisure activities depicted on the brick painting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set in the Wei–Jin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re examined. These paintings reflect both the fact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sports culture in the Wei–Jin period (AD 220–420) in China, so as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he surviving documents. It is apparent in the brick paintings found in Wei–Jin tombs on the Silk Road that sports and leisure activities were widely prevalent 1700 years ago. These paintings offer reliable evidence for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ancient spo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