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厦门市60-69岁老年人进行超声骨密度测量与分析,了解厦门老年人骨密度现状,为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厦门市60~69岁老年人骨密度水平一般,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9%。2.老年女性的骨密度水平要低于男性,尤其是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男性高。3.随着年龄的增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要相应增加,65~69岁年龄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60~64岁组。4.城市男性骨密度水平高于乡村男性,城市女性骨密度水平低于乡村女性。  相似文献   

2.
老年男性衰老过程中骨密度与平衡能力及握力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敏雄 《体育学刊》2004,11(1):49-51
通过测量华东地区部分老年男性左脚跟骨骨密度 (BMD)、平衡能力和握力 ,探讨衰老过程中老年男性跟骨BMD、平衡能力和握力的变化以及跟骨BMD与平衡能力及握力的关系。结果显示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男性跟骨BMD变化不明显 ,老年男性平衡能力和握力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65~ 69岁组和≥ 75岁组老年男性BMD与平衡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和P <0 .0 1)。 65~ 69岁组和 70~ 74岁组老年男性BMD与握力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结果提示 ,老年男性跟骨BMD与平衡能力及握力存在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潘玮敏  于珊珊  杨建昌 《精武》2012,(28):7-8,1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全身振动刺激(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骨矿密度(BMD)及骨代谢的影响,探索出适宜青年女性运动员防治骨质丢失的新手段。方法:体育专业女大学生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CT),低频WBV组(LF)及高频WBV组(HF)。CT不接受振动刺激,LF和HF分别接受30Hz及50Hz的振动刺激,持续12周。振动前后对各组进行骨密度及最大肌力的测试。同时测试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ALP)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CAP-5b)活性。结果:12周后,LF及HF组腰椎L2-4及双侧股骨头BMD值均有升高,其中HF组股骨头BMD值明显高于CT组(P〈0.05)。且HF组最大肌力也显著提高,尤其伸肌最大肌力增幅可达8.4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血清酶学显示,训练后HF组TRCAP-5b酶活性降低的幅度大于LF组(10.45%&2.98%)。结论:高频WBV刺激可明显改善体育专业女大学生BMD,抑制骨质的吸收。说明此手段在提高从事运动训练青年女性肌力的同时对于BMD及骨代谢的影响更为积极,有待今后实践中验证推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久坐群体女性的身体成分、有氧能力、骨密度三个方面相关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每分最大摄氧量、骨密度在35~39岁年龄组达到峰值;骨密度在45~49岁年龄组出现急剧下降;久坐群体女性随着中心性肥胖的发展,个体的基础代谢率、有氧耐力水平、骨密度均出现下降;这个群体的健身计划应以提高基础代谢率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足球运动对6~12岁儿童下肢本体感觉与平衡控制能力的影响及本体感觉、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球能力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12岁的小学足球班学生38人(男女各19人)和同年级普通班学生19人(男10人、女9人)分别进行足球运动和一般性身体锻炼干预,使用运动加速度计监测锻炼强度,并在运动干预前后进行下肢本体感觉、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变向运球测试。结果 (1)2组学生下肢本体感觉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0周干预后,足球班学生的踝、膝、髋关节本体感觉要显著优于普通班学生(P<0.01);(2)2组学生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0周干预后,足球班学生的平衡能力提高更多(P<0.01);(3)平衡能力的改善同下肢本体感觉和力量的提升正相关(P<0.05),运球能力的提高同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提高正相关(P<0.05)。结论对于6~12岁儿童,同一般性锻炼相比,足球运动在提高下肢力量的同时还能更为全面地提高踝、膝、髋关节本体感觉,从而更好地改善平衡能力。性别差异对儿童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加强下肢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锻炼,可能会更好地提升运球能力。  相似文献   

6.
负荷伸膝运动对中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法,以南京市56~72岁社区居民50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负荷伸膝运动,测定比较运动前后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变化情况,探讨负荷伸膝运动对中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经12周训练后,运动组中老年人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显著提高,表明负荷伸膝运动可作为中老年人改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的有效锻炼方法之一在中老年人中进一步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7.
对62名40-65岁女性进行测试,探索长期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跟骨骨密度及身体成份的影响。结果:在未绝经组和已绝经组中,运动组跟骨STI均高于各自对照组(p〈0.05);运动组体成份指标LBM、SLM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p〉0.05);运动组PBF和WHR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长期适宜的运动对提高中老年女性跟骨STI,控制身体成份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超重肥胖老年人进行循环训练运动干预设计,探讨循环训练对超重肥胖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以34名老年女性为受试者,分为超重组和对照组,均坚持12周循环训练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双侧下肢膝踝屈伸等速肌力、静动态平衡能力、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情况。结果:运动干预12周后,两组下肢膝踝屈伸肌标准化峰值力矩、屈伸肌肌力比值和双侧肌力比值、静态与动态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得分及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均有显著提高;且超重组的右膝伸肌标准化峰值力矩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循环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且对提高超重肥胖老年人下肢伸肌肌力有更明显的改善效果,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有效运动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国45~60岁中年男性肌肉力量的增龄性变化的规律,以及最大肌肉力量及爆发力随年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等长肌肉收缩功能检测系统,对总共240名45~60岁中年男性进行肌肉力量等长肌力测试,包括左右肘关节、左右膝关节屈伸最大肌力及爆发力的测试,同时采集肢体形态指标(包含体质量、瘦体质量、上臂及大腿围度)的数据信息。对每一年龄段受试者采集到的肌肉力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相对应年龄段受试者肌肉力量及身体形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5岁以上中年男性左右肘、膝关节屈伸肌肌肉力量呈现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肌肉爆发力下降趋势最明显。对45~60岁中年男性上、下肢最大肌力与体质量、去脂体质量、上下肢体围度等身体形态指标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45~60岁中年男性左右肘、膝关节屈伸最大肌力与体质量、去脂体质量、上下肢体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性。结论 45~60岁中年男性肌肉力量、耐力及爆发力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性;与体质量、去脂体质量、上下肢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逆向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的作用,本研究以329名19岁左右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体育常规教学,一组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倒退走、倒退跑等逆向训练方法,两组受试对象在锻炼开始前和锻炼12周后,检测平衡能力和下肢肌力。研究结果发现:逆向训练可以通过改善本体感觉功能提高机体的平衡能力;逆向训练对学生下肢肌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国高龄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特征及增龄变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筛选352名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78.8±5.9)岁,按年龄分为70~74岁组、75~79岁组、80~84岁组和85岁以上组,采用Rikli制定的功能性体适能测试指标和我国国民体质测试老年组部分测试指标进行健康体适能测试。结果:女性BMI均值高于男性,柔韧适能好于男性,男性肌力适能、心肺适能、平衡能力好于女性;不同年龄组高龄老人BMI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且没有随年龄增长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其余指标均随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其中,75~79岁组与80~84岁组比较,柔韧适能、肌力适能、心肺适能变化率最大,80~84岁组和85岁以上组比较,平衡能力变化率最大,除70~74岁与75~79岁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80~84岁组的高龄老人下降速度最快,采用美国功能性体适能常模标准进行评价,我国同龄老人健康体适能水平低于常模推荐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增龄性肌力流失的规律特征。方法:以85名中老年女性为实验组,按年龄分为3个年龄组,以29名青年女性为对照组,运用全身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进行全身肌肉质量,下肢髋、膝、踝关节屈伸等长与60°/s的等速肌力测试。结论:50年龄段的中年女性已表现出明显的肌肉质量流失、且在70岁前仍表现为以下肢肌肉质量流失为主的局部性特征。中老年女性下肢肌肉力量流失的增龄性特征表现为髋关节的肌肉力量流失最早表现,下肢肌肉收缩力量呈现快速流失的“拐点”约在60岁年龄段,且有肌肉的动态收缩力量的流失先于等长收缩力量的年龄特征。下肢三关节等长收缩力量流失呈现“髋-膝-踝”模式,60°/s的等速力量约在60岁后呈现“膝-踝-髋”模式。结论:老年女性膝关节屈肌较之伸肌可能有着更高的肌力流失速率。肌肉质量与力量流失的关系方面表现出力量流失先于质量流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患者为中国女子足球队运动员,参加国家队集训期间,右侧膝关节出现不适,膝关节出现功能性障碍,伴随水肿,经专家诊断为右膝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右膝内侧半月板破裂,而后进行了右侧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摘除手术、右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运用ISOMED等速肌力测试、身体形态测试、平衡能力、下肢爆发力测试等方法对患者膝关节进行系统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体能训练计划。经过5周的康复体能训练,患者肌力、形态、平衡能力及下肢爆发力等指标得到明显提升,为运动员顺利康复,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运动和补钙对成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运动和补钙对年龄在20~59岁的成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浦东新区2400名成年女性,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生活方式,根据生活方式(运动、补钙)的不同进行分组,然后对不同组别的受试者进行超声骨密度衰减值测试。结果显示:20~29、30~39、50~59岁组的Ⅲ组、Ⅳ组骨密度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30~39、40~49、50~59岁组Ⅱ组比Ⅰ组的骨密度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30~39岁组的Ⅲ组、Ⅳ组骨密度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1);20~29岁组的Ⅰ组骨密度比Ⅱ组高0.5dB/MHz,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年女性的骨密度与其是否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关系密切,而服用钙制剂和喝牛奶等补钙方法不是决定骨密度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动态平衡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干预效果及其预防损伤机制,比较平衡板、平衡气囊、瑞士球训练方法改善下肢本体感觉功能的效果,为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41名受试者分成平衡板平衡气囊训练组(n=13),瑞士球训练组(n=14),对照组(n=14),训练时间共8周,每周3次,每次练习50分钟,8周训练前后测试膝关节主动和被动位置觉.结果:①8周平衡板气囊训练和瑞士球训练后,男女受试者右膝关节位置觉(主动和被动)比训练前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平衡板气囊组与瑞士球组在改善膝关节位置觉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8周动态平衡训练时间较短不足以使膝关节位置觉显著改变,但训练后位置觉平均误差减小,表明平衡板气囊训练和瑞士球训练对改善膝关节位置觉感知能力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的改善效应.24名年龄≥65岁的健康老年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研究.实验组采用全身振动训练与阻力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振动频率为25hz,振幅在5mm,对照组采用常规阻力训练方式.训练时间为每周3次,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结果表明:全身振动训练与老年人的自身阻力练习相结合,对老年人的下肢膝关节伸肌群、踝关节屈伸肌群的肌肉力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早期研究证明,在成人增龄过程中,体脂分布会从四周逐渐转移到躯干,而躯干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增加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目的:构 建20~69岁天津男性体质指数和腰臀脂肪比之间的最优模型;探索20~69岁天津男性增龄过程中体质指数和腰臀脂肪比的肥胖敏感期。方法:2011 年1月至2013年12月募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0~69岁天津男性8 036名,测量身体成分及肥胖相关形态学指标,曲线拟合体质指数和腰臀脂肪比,并 确定2变量最优回归模型,探讨成年男性增龄过程中的肥胖敏感期。结果:(1)1~6次曲线的AIC 值和R 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4 001.93、0.849)、 (-24 265.13、0.854)、(-24 263.17、0.860)、(-24 289.44、0.866)、(-24 299.97、0.866)和(-24 298.51、0.860);(2)20~69岁男性体质指数增量峰值出现于20~24岁至25~29岁、35~39岁至40~44岁、50~54岁至55~59岁、60~64岁至65~69岁,谷值出现于30~34岁至35~39岁、45~49岁至50~54岁;腰臀脂 肪比增量峰值出现于20~24岁至25~29岁、35~39岁至40~44岁、60~64岁至65~69岁,谷值出现于30~34岁至35~39岁、45~49岁至50~54岁;(3)回归 拟合模型的判别系数大于0.7。结论:(1)5次曲线为20~69岁天津成年男性体质指数和腰臀脂肪比拟合关系最优模型;(2)天津成年男性体质指数和 腰臀脂肪比增量的阶段性变化提示,增龄过程中存在肥胖的阶段性敏感年龄,是体力活动及临床医学干预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湘西州土家族、苗族成年人身体成分现状,利用Logistc回归分析法找出影响其身体成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湘西州苗族、土家族成年人身体成分特征基本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脂含量成增长趋势,男性表现为40~49岁“中年肥胖”趋势增加明显,50 ~ 59岁女性下肢肥胖增长明显,同时身体成分受运动锻炼、工作强度以及饮食习惯等主要影响.结论:男性“中年肥胖”现象、女性腹部、下肢肥胖现象隐患较大,应加强湘西州土家族、苗族成年人运动锻炼对身体成分的干预,倡导合理的饮食.  相似文献   

19.
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下肢爆发力和柔韧性的即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下短时振动训练对普通人群原地纵跳能力和下肢柔韧性的影响,了解作为准备活动的短时振动训练对人体下肢爆发力和柔韧性的作用,并分析振动频率与训练效果的关系,以更好地将振动训练应用于实践;研究方法:振动训练对象为31名(14男、17女)普通大学生,分别接受30 Hz、35 Hz、40 Hz、45 Hz的全身振动训练,振幅2 mm,每种频率每次共训练5 min.并于训练前、后接受心率、柔韧和下肢纵跳能力测试;结果与结论:振动训练后心率有显著提高,但心率提高幅度与振动频率无关.振动训练并没有使所有受试者下肢柔韧性和下蹲跳成绩得到提高.振动训练没有使女性受试者下蹲跳时下肢最大功率提高,但低频振动训练可以即时提高男性受试者下肢最大蹬伸功率,30 Hz是提高男受试者下肢蹬伸功率的最佳训练频率.  相似文献   

20.
李健  姚辉洲 《体育科技》2007,28(1):61-66
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05年广西3~6岁幼儿身体素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平衡能力发展最快,其次为肌肉力量和协调用力的能力,位移速度和灵敏性的发展相对较慢,而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的伸展性下降。女幼儿的下肢肌肉爆发力和弹跳力、上肢、腰腹的肌肉力量及全身协调用力的能力较同龄男幼儿差,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好于同龄男幼儿。总体上,幼儿的各项身体素质较2000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