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引入时间观念,立足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体系和全程性多年周期训练计划的宏观理论视野,多维综合认识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现代医学等研究结论,把运动员的协调能力的发展的一般过程划分彼此相连的五个阶段,深入探讨各阶段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发展特点,挖掘其阶段划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一步认识运动员协调能力瞬时性、延时性和长时性发展的基本特征,为深刻把握运动训练规律和科学安排各运动训练周期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范式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得出以下结论:运动训练学理论范式包含的6个维度,即理论框架、历史背景、研究取向、实践成果、代表人物、学术传统.通过对出版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专著、运动训练学教研室的设立以及课程的开设、体育期刊的创办3个因素的考察,确定1981年至今为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系统化发展阶段,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为系统的深入、细化阶段,在理论研究、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调整.  相似文献   

3.
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发展及学科建设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对运动训练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进行了研究,依据典型事件和发展的速度,将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历史分成四个阶段: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的起源及形成阶段;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完善阶段;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结合实践,作者指出了目前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参考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历史轨迹,指出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美篮球教学、训练理论对比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篮球发展至今,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过不同的训练、教学理论和指导思想.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现阶段,中国队世界大赛中的成绩一直未有突破,甚至有所下滑,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篮球教学和训练理论进行重新审视.以篮球教学、训练理论文献为研究内容,将中国和美国的一些篮球理论在撰写者、写作风格、内容层次以及对篮球教学与训练关系的理解等方面进行对比,期望从中发现我们的不足,给中国篮球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运动训练过程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20多个运动项目的我国和世界著名运动员及少年选手所进行的24轮调查研究为基础,分析和论证了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任务、基本结构和基本特性;建全了训练状态诊断及训练目标的完整体系;论述了制订多年、年度、阶段、周、课等各种不同时间跨度的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基本理论。研究以近年来我国优秀选手的训练实践为依托,广泛涉及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实践及需要,列举了大量世界冠军和奥运会获奖者的训练实例,具有广阔的复盖面,并力求将理论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运动训练实践。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历程,孕育并推动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理论体系。在21世纪,运动训练理论将一方面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同时在不同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的控制及有关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科技也会更全面、更有力地介入其中。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高原训练发展进程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训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运动实践方面都一直存在着争议.为了将高原训练的认识与研究提高到二个新的水平,我们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国内外高原训练进程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刊物发表的有关高原训练文章的统计分析.探寻我国高原训练起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作出全面、客观的审视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传统周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理论是目前运动训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两种训练理论对于训练实践的效果仍然饱受较大的争议。回顾了运动训练理论的历史发展并将其划分为最初萌芽阶段、单一发展阶段、多元深化阶段。为了比较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训练效果,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期限从该库开始收录文献至2016年4月,利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了评估,采用Review Manger 5.3软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3项研究,在最大卧推、最大半蹲、最大纵跳功率指标上,板块周期明显大于传统周期的训练效果,但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为显著。选择运动水平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采用两种训练模式对于最大卧推的训练效果不显著,但在最大半蹲与最大纵跳功率指标上,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采用两种训练模式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由于不同水平研究对象进行两种模式的训练对于最大卧推产生的影响不显著,所以不确定最大卧推采用哪种训练模式效果会更好;但是在最大半蹲、最大功率纵跳训练方面,高水平运动员应采用板块周期模式进行训练,而在低到中高水平的运动员中应采用传统的周期模式进行训练;两种模式对于耐力素质的影响方面还缺少必要的数据来进行Meta分析,但从当前的研究来看,短期的板块周期模式较传统周期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对提高普通高校200m跑运动员速度耐力的训练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提高普通高校200米跑运动员速度耐力的训练实践与研究,提出必须注重发展后半程速度耐力的观点以及应采取的三个方面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对普通高校代表队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速度滑冰技术能力决定因素由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两个主要因素构成。主体因素从决定速度滑冰运动员自身的技术能力为出发点进行研究,涉及专项动作结构、运动感知觉、运动员个性心理、不同阶段训练内容。客体因素从影响速度滑冰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涉及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和场地三个方面。通过对速度滑冰运动员技术能力决定因素的分析,为完善和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技术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为我国速度滑冰训练指导和运动员的技术完善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对训练周期理论和板块训练理论进行了比较后发现,两种理论的冲竞占、主要集中在高水平运动员是否适应新的参赛机制和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能力提高的生物适应性以及训练理论模型适用的训练范围上;而对两种理论的辨析与思考,得出了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脱节的原因是训练理论模型的非真理性和训练理论模型的经验化。  相似文献   

12.
运动行为的理论与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和促进健康相关的训练和身体活动需要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本文运用4种理论方法阐述了运动行为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信念态度理论(HMB);能力论;控制论;决定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健康信念模型;保护性动机理论(PMT);合理行为理论(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PB);自我效能论(SET);控制点论(LOC);自我决策论;行为变化的跨理论模型(TTM).我们得出:在运动行为研究领域最得到支持的理论是:TPB,SET和TTM而SDT理论开始受到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战术概念界定的研究,是中国篮球战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篮球理论体系中关于篮球战术概念的界定进行剖析。综合几种教科书和篮球理论专著中关于战术概念的表述,在篮球战术是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这一界定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概念的界定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缺陷和问题。主要反映在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概念要素的不全、逻辑关系不清、语言表述不够准确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体育生态学的创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生态学、体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体育生态学的概念、原理、研究范围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与界定,探讨了创建体育生态学的理论依据。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体育生态革命和体育生态化的理念与实践,为创建体育生态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In their 2008 paper, Hodkinson, Biesta and James draw on the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Pierre Bourdieu to construct what they claim is a ‘holist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learning. While not an attempt to dissolve the long-standing opposition between ‘cognitive’ and ‘situated’ theories, the authors claim that thinking about learning and learners in ‘cultural’ terms via Bourdieu's theories allows us theoretically to integrate individuals and learning contexts. The result, they claim, is a ‘scalable’ theory of learning that overcomes the dualisms – such as structure/agency and individual/society – that dog learning theory. We welcome both Hodkinson et al.’s ideas and overall goal. However, we were struck by the absence of any mention of communications media or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ir theoretical framework. Does this mean that media and digital technology can straightforwardly be mapped onto Hodkinson et al.’s theory? Or is this a serious oversight?

Purpose: Given the large amount of recent theorising about the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al potential of media and digital technology – admittedly much of it speculative and hyperbolic – there appear to be some grounds for troubling some of Hodkinson et al.’s ideas by prioritising the effects of media and digital technology on learning.

Methods: We used two examples of learning in sports, one historical and the other contemporary, to consider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media and digital technology's role in sports learning. The first explores the ways professional footballers learned to produce displays of emotion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Our second example presents data from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downhill longboard skateboarders and focuses on how these young people use and think about 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y learn their sport.

Findings: While not rejecting Hodkinson et al.’s preference for Bourdieu's sociological theories, we draw on other theories that do not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s their conceptual starting point. To this end, we touch on Actor Network Theory (ANT), ‘connectivism’ and the theoretical work of Deleuze and Guattari in order to at least question whether Bourdieu's ideas are sufficiently flexible or dynamic to account for learning in media- and technology-saturated environments. Most obviously, rather than the individual/society dualism which Hodkinson et al. simultaneously question but also rely on, are there advantages in using ‘flatter’ metaphors such as the ‘network’ to understand learning?

Conclusions: We agree with Hodkinson et al.’s point that theories are tools for thinking with and that their metaphorical power can and should be harnessed to improve the way we teach.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we question Hodkinson et al.’s claim to offer a ‘holistic’ theory of learning. All theories, like metaphors, have real-world limitations and this is why we should always be suspicious of theories that claim to be able to ‘see’ the world from all angles and, perhaps more fundamentally, to dissolve the dualisms that they are built on. Theories are always a partial view from somewhere and just as they help us to see some things, they do so by demanding that we not see others.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回顾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过程与当前理论研究的现状。通过分析发现,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存在诸多困境,包括学科主干——武术与气功研究存在不足、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薄弱、缺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全球视野与国际交流。本文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引导,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急待完善。同时,借助历史学、人类学理论系统剖析这些问题,提出引入体育人类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将给民族传统体育学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援与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运动训练的时空观及科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教练员应努力学习体育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本文从时间与空间方面对运动训练进行了理论探讨,旨在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媒体技术建构体育活动课程理论,探索实施、评价框架体系,是体育活动课程理论建设与实施途径的功能性拓展和技术性更新。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视角,探讨了基于多媒体技术建构体育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内容体系、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学生体育理论教育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桐华 《体育与科学》1998,19(3):56-57,24
大学生体育学习不仅仅着眼于运动技术的范围,考虑到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和价值追求,还应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施加影响,体育理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大学生体育理论教育现存的问题有几方面:①教学内容的随意性;②体育理论教育的目的性不够明确;③对体育理论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为此,本文提出4点对策:①强调体育规律的理论讲解;②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体育知识和理论的能力;③破陈式,注重体育新理论和新观点的融合与充实;④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进讨论班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高校体育理论课学习时数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对体育及人体科学、运动的科学理论知晓率低。采用90分钟体育课堂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教授的教学形式,探讨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同步式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1)理论与实践同步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人体运动科学及体育理论知识的知晓率,且不影响体育课与达标成绩;2)同步式教学法是深受大学生喜欢的一种高校体育课创新教学形式。结果提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同步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运用体育与人体的基本知识指导独立健身锻炼,同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