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竞技能力相关概念释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挖掘到竞技能力的获得,直至竞技能力的表现时间逻辑看,与之相关的概念主要有:竞技实力、竞技状态、竞技水平、竞技表现等。竞技能力和竞技实力通过竞技状态描述,竞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竞技表现水平的提高得到认定的。  相似文献   

2.
游泳运动员需要长时间在低于体温的水中完成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运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合理的营养补充是保证游泳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重要条件,对训练意义重大。本文从游泳运动的能耗特点出发,为竞技游泳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补充提供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回顾了马特维也夫在创立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方面所作的贡献,评述了其学术思想的特点,尤其对马特维也夫创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竞技状态,作了详细剖析,并对现代竞技运动中按照竞技状态发展的规定性安排运动训练过程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竞技状态及其特征剖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熊焰 《体育学刊》2004,11(3):128-130
对竞技状态的概念及其定义进行了讨论,指出竞技状态是运动员训练和参赛的准备状态,是竞技能力在时空上的变化。竞技状态具有时相性、相对性与可控性的特征,不同项群的竞技状态有不同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5.
再论竞技状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竞技运动由平时运动训练、赛前直接准备和运动竞赛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组成.竞技状态是生物能量转换范畴内联系竞技运动三个组成部分的纽带.它的实质是运动员在训练中积累的生物能量到竞赛释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暂时性状态。  相似文献   

6.
对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群比赛前的训练阶段理念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比赛前竞技状态的积累的观点,旨在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能力,从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已有的竞技水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运动训练与竞技参赛实践,运用实践的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竞技状态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竞技状态的3个维度即时间维度、水平维度和内容维度,认为竞技状态评价的3种范式即"生理生化指标评价范式"具有局限性、"运动成绩评价范式"具有相对性和"应对水平评价范式"具有客观性。运用逆境应对理论审视最佳竞技状态,提出竞技状态是"赛前准备状态"和"比赛状态"、"现实的高峰状态"及"峰前状态"和"峰后状态"、"理想的预期的状态"和"现实的实践的状态"的综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8.
试论竞技状态的优化与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竞技状态的优化和调控问题已成为当前运动训练和竞赛中的热点课题,只有在竞技能力的整体水平和整合水平均达到较高时,运动员或运动队才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文章针对该问题,从竞技状态本身特点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竞技运动训练中存在着许多时间学规律,尤其优秀运动员在大赛前竞技状态调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科学调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包括赛前训练时间调控的科学意义及影响因素、赛前训练阶段构成的时间学特征的界定及其时间构成模式,以及中短期赛前训络中各相关训练学因素的时间学特征及其全过程的总体时域模型的确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和处理赛前训练负荷的相关数据,研究影响赛艇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因素,探讨建立较完整的赛前训练模式,从而避免因赛前训练负荷强度过大、不足或补救措施不及时等影响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11.
从运动训练实践的周期性特征、竞技状态的客观存在性及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等角度论证了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指导地位的续存性,并指出"板块训练"模式在本质上与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统一性,是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12.
根据跨栏项目特点,在调查、咨询部分优秀教练员和跨栏专家的基础上,结合刘翔平时训练内容和手段,确定影响刘翔竞技状态评价指标及权重,通过对刘翔的竞技状态评价指标数据的监控,可以有效地观察刘翔的竞技能力变化和发展,及时向教练员反馈与交流,为调控训练过程提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用实验法论证了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因素以及影响因素。通过掌握赛前训练负荷的重点 ,处理强度性质以及大小的临界值 ,解决竞技能力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建立较完整的赛前训练模式 ,从而避免出现因赛前训练负荷强度过大、不足或补救措施不及时而造成的训练失败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竞技状态”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中的逻辑地位出发,提出中国特色运动训练过程安排理论。认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既揭示了以发展“竞技状态”为核心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又以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重大比赛中获得最佳表现和最好成绩为主要目标,其适合于中国举国体制下的运动训练过程安排实践。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体现了运动训练过程安排理论的中国特色。发展中国特色运动训练过程安排理论必须依靠举国体制的优势,全面加强现代科技手段在“竞技状态”形成和调控中的应用,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对运动训练全过程和运动员个性化状态的监控。  相似文献   

15.
王九莉 《游泳》2010,(4):52-53
花样游泳是一个很有艺术性、很具有美感的运动项目,有"水上芭蕾"之称。同时它也是一个体能消耗很大的竞技体育项目,特别是运动员训练时间长、强度大.需要大量的营养补充才能够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方法,对当前运动训练学某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围绕学术界关于竞技状态讨论的焦点即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问题做出评述;阐述我国当前对竞技能力及其结构的研究多从个人角度进行,而较少在集体系统结构上进行揭示与探讨;诊断出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内涵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性;通过"一元训练理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训练理论之争论引发的反思,导出二理论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能力及竞技状态的分析,给出了大赛前竞技状态的诊断与评价方法,最后提出从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生理、运动心理等方面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武术套路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调控方法的特征进行研究,旨在研究教练员调控竞技状态的方法学问 题,为提高教练员的科学训练能力和执教水平提供依据。教练员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医学生理学方法评定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教练员比 例达到56%,选择综合判断的教练员比例达到38%。国家集训队教练员访谈结果显示,教育学方法评定的句子比例为22%,而医学生理学方法评 定的句子比例仅为5%。武术套路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调控方法有以下特征:竞技状态获得过程重视负荷强度;竞技状态诊断过程重视专项 运动成绩;竞技状态调控过程重视心理调控。  相似文献   

19.
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调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对优秀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实施长期、系统的科学监测,以便在重大比赛前科学地调控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体育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研究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特点和规律。研究认为,1)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测包括身体机能诊断与监测、运动技战术诊断与监测、心理状态诊断与监测等多方面。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诊断主要采用生理机能指标、血液指标、激素类指标、免疫学指标,结合训练过程分析训练前、后的身体机能变化特征,准确地评定运动负荷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优秀运动员运动技术诊断主要采用影像测量与分析、力学理论分析、力的测量与分析等方法,对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诊断。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技术优化,解决运动员的技术训练问题,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在优秀运动员心理状态评价上,根据运动专项的不同,心理状态诊断和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心理与神经疲劳状态、注意力水平、专项认知水平、心理技能水平、比赛心理兴奋点的状况、团队凝聚力等;2)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主要是指:根据训练目标和相应的训练计划,运动员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其竞技能力在比赛期间所出现的相对最高和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竞技状态的调整研究主要集中在训练经验和实验测试两个方面。研究重点介绍建立个体最佳竞技状态模型、赛前运动负荷调整、合理膳食调配与营养补充、竞技心理状态调控等方法;3)中国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调整研究特点表现在3个方面:注重优秀运动员个性特征研究,形成科研团队进行综合性研究和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运动实践。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讨论联赛赛制下篮球运动员保持高水平竞技状态的周期训练,既丰富了篮球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也有助于指导教练员合理安排训练过程,促进运动员保持高水平竞技状态,提高参赛队伍竞技水平,从而提升篮球项目国际竞争力。篮球职业联赛队伍年度周期训练分为训练阶段和比赛期,训练阶段运用板块周期理论安排积累、转换和实现中周期以促进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比赛期建立比赛模型的发展小周期,以最大程度保持运动员高水平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