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文献综述及逻辑分析,从竞技状态发展的时相性特征与训练时期的划分,及竞技状态的持续时间等方面,对竞技状态的培养与保持进行了理论解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武术套路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调控方法的特征进行研究,旨在研究教练员调控竞技状态的方法学问 题,为提高教练员的科学训练能力和执教水平提供依据。教练员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医学生理学方法评定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教练员比 例达到56%,选择综合判断的教练员比例达到38%。国家集训队教练员访谈结果显示,教育学方法评定的句子比例为22%,而医学生理学方法评 定的句子比例仅为5%。武术套路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调控方法有以下特征:竞技状态获得过程重视负荷强度;竞技状态诊断过程重视专项 运动成绩;竞技状态调控过程重视心理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优秀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概念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内容、最佳竞技状态特征、最佳竞技状态影响因素、最佳竞技状态培养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培养提供.  相似文献   

4.
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获 取优异成绩的最适宜状态。通常竞技状态会保持在一个时间区间之内,而不是仅存在于一个时间点上。由于人体生理机能、心理状态以及客观环境的动态变化,竞技状态也始终是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我们常将保持相对高水平的竞技状态称之为最佳竞技状态,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是长期艰苦训练及科学有效地安排训练的成果。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和控制,将有利于促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 一、训练安排 对外界刺激产生适应现象是生命体的重要特征。如连续多日承受定量负荷,机体会从明显疲劳、肌肉酸疼到逐渐变得轻松愉快,这就是  相似文献   

5.
论短道速滑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心理特征及培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其竞技状态的重要因素。分析运动员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时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措施,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潜能,使之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6.
关于竞技状态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竞技状态形成的周期性、与运动成绩的非对称性、临场可调性以及评价指标的多元性进行分析,指出竞技状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要表现适宜的竞技状态并创造良好的运动成绩就要和运动训练周期相对应,通过临场有效的调节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训练理论的角度对刘翔近3年竞技状态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刘翔的竞技状态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竞技状态逐年提升;竞技状态评定的成绩标准应该取个人最好成绩98.5%;刘翔年度训练计划安排一般采用1个常规大周期加1~2个微缩大周期的模式;刘翔竞技状态峰值出现前的调控时间一般需要1.3~2个月,重大比赛出现竞技状态峰值,一般不低于3.5个月;当竞技状态峰值出现多于两次时,总体上(第一次除外)则愈靠后出现的竞技状态峰值所用的训练调控时间愈长.  相似文献   

8.
目前竞技状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建和  姜涛  李林 《体育科学》2007,27(7):70-74,85
在对竞技状态概念的各种定义加以综述,并就目前学界关于竞技状态讨论中的焦点即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问题做出评述的基础上,阐述了竞技状态与运动成绩的对称与非对称性;讨论了“竞技状态的临场可调性”、“良好竞技状态的出现与关键比赛时段的高度吻合性”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9.
每次重大比赛的成败,主要看队员能否在大赛中表现出良好竞技状态。而良好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心理因素、技战术素养等方面综合训练达到最佳化的状态才表现出来的。所以练好是基础,赛前形成良好竞技状态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运用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探讨群体竞技状态的最佳调控,认为个体竞技状态是群体项目最佳调控的基础;战术训练是群体项目竞技状态的最佳调控重要条件;团队精神、核心队员、组合结构和赛场状态是群体项目最佳调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分类及其项目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由于竞技体育的本质在于竞争,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共同特征是竞技性,导致其项目和项目群的差异必然在竞技性方面有所表现。所以.从竞技的角度考察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更有利于揭示其项目本质特点和项目群特征。分别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竞技性质和竞技特征为分类标准对奥林匹克运动项目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以竞技性质和竞技特征为分类标准对奥林匹克运动项目进行二阶分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对项目群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不同项目群的训练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及其特殊形式——道德契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制度化是现代社会和竞技体育特定环境下竞技体育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探讨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的涵义、背景和特点,实现途径、适用和限制,以及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的特殊形式——道德契约化。阐明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是从普泛意义上规定主体的道德义务(以道德规范形式),道德契约化更加强调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13.
现代竞技武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成为一项竞技性体育项目。但是,随着技击本质属性的逐渐丢失,竞技武术陷入了一定的发展困境。而一些传统武术拳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留技击特征,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了竞技武术发展困境,传统武术对竞技武术的发展启迪,以及对现代竞技武术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武术全面、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有序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宋会君 《体育与科学》2003,24(3):49-50,53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以耗散结构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在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存在于运动训练这一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和解释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可行的。增加竞技能力系统的“负熵”是实现竞技能力向有序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全面推行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改革构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观念更新、体制创新、赛制改革、社会力量培养等方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及其全面走向社会化问题进行了前期研究。认为建立和形成以协会管理为主体、多种管理主体并存、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体制,是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16.
流传于黔东南黎平县四寨村一带的侗族摔跤活动,是一项糅竞赛和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内涵,有其独特的竞技特点和习俗规则.文章在文献资料和参与考察的基础上,梳理了黎平侗族摔跤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基本过程并阐析了侗族摔跤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缪佳 《体育科研》2012,33(1):11-15
以竞技体育为形式的古代奥运会独具了人文气息和教育理念,促进奥运会复兴与传承。竞技体育的永恒价值是教育、文化、精神、引领大众体育和转换社会风险,由此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竞技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探究竞技体育的自身特点和见证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及竞技体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发展和完善中国竞技体育的文化层面着手,探析中国竞技体育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让竞技体育独特作用伴随着中国建设强大祖国的核心目标,从形式、内容到思想体系上合着中国前进的脚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美、“意”美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形”美是“意”美的物质基础,“意”美通过“形”体现内在意象,两者和谐统一。“意”美是竞技武术套路创新的基础,发展的核心。含有攻防含义的“意”是一切“形”美的生命源泉;“形”的姿势美、节奏美、结构美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美键,是多角度反映“意”美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太极拳曾为竞技武术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太极拳柔和、缓慢、轻灵的技术特点使它不具有竞技体育所需要的观赏价值,它的比赛也缺少竞技体育所必须的区分度,所以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的比赛项目.如果太极拳脱离了竞赛规则的限制,将以更自由、更多姿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更全面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抓住冰壶运动独具的项目特征,分析冰壶运动员致胜心理因素,加快提升我国冰壶运动整体竞技能力,力争在索契冬奥会上取得佳绩,是我国冰壶运动教练员、运动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冰壶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团队精神、动机、心理准备、自信心、注意力和焦虑控制等方面探究冰壶运动员致胜心理因素,旨在寻求提高冰壶运动训练水平、提升冰壶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和冰壶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