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太极拳运动十分普及,遍布城乡,近几年来风靡世界,在日本、东南亚各国更为流行。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套路反复练习的训练方法已落后于形势,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更快地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就陈氏太极拳的训练内容及训练方法进行了探析,以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象思维"理论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等谈讨太极拳心法的概念、构建模式、构成要素、原理作用以及运用要点,从而挖掘太极拳心理修炼的内涵及方法。主要结论:作为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尤其讲究"心法"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心理训练方法体系;心法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心法的构建模式是"意念造型";主要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体;太极拳心法的原理是"象思维"理论,运用要点是"得意忘形""以意导势""把握分寸"。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以古太极图所含哲理为基本拳理.太极拳主要分为竞技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两类,而当今武术竞赛的发展以竞技太极拳为主,因此,科学地安排竞技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是促进竞技太极拳发展,使竞技武术与国际体坛接轨的主要措施之一.只有这样,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才能在新世纪有一个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陈式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陈式太极拳中虚领顶劲的方法、遵循的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虚领顶劲在陈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对太极拳爱好者和完善该项目的训练方法、理论探讨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开展表象训练,可以帮助太极拳运动员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动作技术。为提高太极拳表象训练效益,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表象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太极拳运动不同阶段表象训练的运用,阐明表象训练方法对太极拳学习的重要性,探讨了学习太极拳表象训练的关键点,为太极拳运动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廖跃三  董建全 《精武》2009,(9):61-61
2008年11月,我们曾得到太极拳老师李品银先生的身演、心授与口传,使习练太极拳已有二十多年的我们更加开阔了眼界,更加深刻地认知太极拳理论,也了解和掌握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月兰 《武当》2015,(1):30-31
习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有不少人在学练太极拳时却一味地贪多求快,甚至把太极拳演练成了广播操、柔软操,给太极拳固有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法蒙上了阴霾,使太极拳失去了她固有的光辉。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练好太极拳呢?现将我多年习练太极拳的亲身感悟和体会阐述如下,以资共勉。大家都知道"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各个学术领域要造就人才,都需要"高人点化"。有一句话叫做"学拳容易改拳难",拳路错了,基础功架歪了,那就如同顽疾,难治也难改。幸运的是,我于1991年一开始学习太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与太极拳运动特点的关系,研究表明:腰骶骨盆的稳定性训练在太极拳训练中起重要作用,人体稳定性的好坏影响太极拳训练过程中重心平稳移动和动作幅度.基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念,与太极拳运动特点相结合,旨在为太极拳训练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根据太极拳的特点,提出了太极拳训练阶段可划分为“塑形、重劲、求意、雕风”四个阶段,认为要提高训练效果和质量应突出变换训练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0.
1993年9月25至28日在杭州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会。大会进行了推手交流比赛。值得庆贺的是进行了女子推手比赛;山东队囊括历届全国太极拳推手比赛冠军的局面,被更刚、更强、更有力气、更年轻的河南队打破;河南队使用了钩脚、绕膝、跪腿、下绊子的技术(显然这是犯规动作);许多队采用了形意拳的训练方法;武汉队则使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技术,居然能与最强的河南队相抗衡,出现了太极拳推手的一线曙光。 但在开展太极拳推手比赛的认识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兴洲 《武当》2003,(5):19-20
道家太极拳为张三丰祖师所创,在道内被尊称为武当张祖太极拳,这套太极拳以意为主,内外兼修,故又称为意合太极拳。合而言之,乃名张祖意合太极拳。它有三部练法(脱胎、易筋、洗髓),五种功法(坐、卧、站、行、动)。其练法相当科学,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训练相当艰苦,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多少年来,道家太极拳只在道内流传,传二不传三,民间所传极少;又因道家太极拳的密传保守,择徒极严,故历代太极之大成者少也。  相似文献   

12.
陈式太极拳的系统化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痕 《中华武术》2006,(9):36-37
在陈式太极拳发展传习过程中,历代拳家积累了一套系统严密的训练方法。在此,我将陈正雷老师讲授的陈式太极拳传统训练方法与自己多年练习及教学当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体会结合起来作以介绍,敬请各位指正。陈式太极拳系统化训练共分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学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定架子。通过这六个阶段的训练,可较为系统地掌握正宗的陈式太极拳。在练习时要弄清楚每个阶段需要掌握什么内容,需要纠正哪些问题,明白自己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严翰秀 《武当》2011,(11):25-28
2010年11月,我参加了台湾郑子太极拳研究会主办的第八届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名家论坛暨郑曼青先生110岁诞辰纪念会,86岁的台湾郑子太极拳名家徐忆中是郑子太极拳研究会的多届老会长,也是这次大会的会长。会间,我对徐忆中会长进行了采访。徐忆中会长是郑曼青宗师的弟子,毕生热爱太极拳,学习太极拳,传播太极拳,把源于杨式太极拳的郑子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绝艺"继承和发扬光大。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为这次大会题词曰:"绝艺千秋,曼青先生一百一十岁冥诞纪念",客  相似文献   

14.
沈明 《武当》2023,(1):7-8
<正>当今,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健身功能强,技击功能弱。其实,这是对太极拳的一种误解。我们知道,太极拳是在几百年前,冷兵器时代被创造出来的,是伴随中国武术搏击发展高峰应运而生的,其搏击理论深刻性、训练方法科学性、战略战术高效性,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并涌现出了以杨露禅(绰号杨无敌)为代表的一大批武术技击家,促使中国武术发展到高级阶段。太极拳技击性能强,主要有三个要素——胆、力、技。  相似文献   

15.
沈明 《武当》2011,(8):18-19
在散打比赛中,很少看见有太极拳的东西,难道太极拳只能修心性,延年益寿,在散打中用不上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改变一下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把"练了为战"放在首位,你就会发现,太极拳在散打运动中不但用得上,而且学得快,用得妙,有立竿见影,事半功倍之效。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散打教学实践和经验,结合十年来对太极拳的切身研究和训练,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消费社会中太极拳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文化遗产:太极拳的生存困境;文化符号:太极拳的消费价值;文化商品:太极拳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有"文化瑰宝"之誉的太极拳在消费社会中成了"文化遗产";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消费社会中太极拳的发展路径主要有:充分发掘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塑造技术与文化一体化的文化商品;太极拳演艺应加入更多的美学元素。  相似文献   

17.
路迪民 《武当》2005,(5):28-29
什么叫"传人"?太极拳的"第几代传人"怎么划分?这是一些传统太极拳习练者所关心的问题,历来看法不尽一致。笔者在筹备西安"2005年杨式太极拳名家座谈会" 的过程中,也遇到此类问题。本文以杨式太极拳为例谈谈拙见,也涉及了对某些杨式传人之称谓的些许看法。《辞海》"传人"条,有二义:①指道德学问等能传于后世的人。②继承某门学术使之流传的人。按第一义及第二义的"使之流传"而论, 可把"传人"笼统定义为"传授  相似文献   

18.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练习特点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提高太极拳的演练效果,本文阐述了演练者必须掌握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技术要求及其一般规律。从体松心静呼吸自然;动作弧行虚实分明;轻灵柔和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园活完整等四个方面下功夫。而太极拳教学训练方法的提高又须教师不断地对演者在外形、劲道和意气诸方面进行积极和正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在贵生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派。该拳以中国的哲学概念太极立论,从《黄庭经》等道家经典中汲取营养成分,因其富含中国文化精髓而被称之为"哲拳"。太极拳从创编至今已经演化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傅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五行太极拳、龙形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竞技太极拳、公园太极拳等诸多的练习样式,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以张三丰为精神偶像,明确地把益寿延年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动作强调圆活、弧线,而这正是对周敦颐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在"拳与道合"思想的指引下,太极拳成为中华民族"技进乎道"、进行自我修炼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目前,太极拳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但这种表面的兴盛下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