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远 《武当》2015,(1):23-25
二、慢练出真功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者,何?乃静功也。所以太极尺拳的内劲功夫只有在缓慢的接近于"静"的("无极"混沌状态下才能求得,实现"动中求静,缓中求功,静中求内劲"。太极拳以慢生柔,以缓求匀;以慢求稳,以缓求笃;以慢求松,以缓求融;以慢求灵,以缓求活;缓与慢将疏散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劲整合起来,将精气神敛聚起来,从而炼成阴柔之内劲,此即所谓"慢中求功,静态里边大力生"。太极拳"看停似走,看走似停"。势势缓匀,机势相连,每一  相似文献   

2.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3.
<正>太极拳以太极和阴阳为核心思想。万物都是动静结合,阴阳结合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讲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中产生阴、阳,动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静,静极又复动,说明这"极"就是动静间的界限。而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动静本身没有绝对明显的界限:你看他在某处动作稍有停顿,但实际上连绵不断;你看他没有止息,但实际做每一个动作时都在静观自己  相似文献   

4.
王志远 《武当》2005,(4):19-22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互为其根,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阳为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说,动静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动  相似文献   

5.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3,(11):36-36
《太极拳论》多认为是王宗岳著。这篇拳论对太极拳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相似文献   

6.
太极者,绝对之始终也,故凡一切事物,皆难越此规。空以无,无以静,静生动,动则化,化则极,极则变,变则复,复则静,静归无,还其本来面目。《太极拳论》开篇第一句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凡修炼太极拳者都应知其始终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功效。强调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的内外统一;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其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的特点,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的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  相似文献   

8.
一悟  金诚子  雷鸣 《武当》2013,(11):20-23
太极拳修炼的法门即坐、卧、站、行、用。 坐功 坐功乃道家修炼太极必修之功法。坐功,道日打坐,儒日静坐,佛日坐禅。打坐,人人皆知有其益,小则可以养身,大则可入修士之门。然打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须静中求动,并非只静而不动也。此与太极拳之动中求静,意味相似。  相似文献   

9.
论太极拳运动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讲究中正安舒,无过无不及,运动中的动作始终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到顶点,使运动具有中和之美。同时,太极拳运动的精神以虚灵为极致,主体在虚静至一的状态下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动作具有淡、静、空、松、柔、圆等运动特征,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0.
一、概要 在太极拳推手、交手对抗中,柔,就是防守,在保持适当的紧张时,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练太极拳时,肌肉群应做到有控制地收缩,故在习武练功谚语中有“凡拳以柔为贵”的说法。这正如陈鑫所说:”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干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之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手柔,故以柔名之耳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并结合现代辩证唯物论,从太极拳的产生、发展和实质内容、太极拳动作形式的虚、实运动转化过程、演练中神经、肌肉的松紧张驰协讲,以及动、静结合的关系论证了太极拳从其产生、发展和形式、内容都是矛盾双方共处在一个对立统一体的运动转化过程中,揭示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太极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复兴 《精武》2007,(2):I0001-I0001
桩功是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之说。武林中每一门派都有结合本派拳术特点的桩功,通过练习来添补套路中的不足,增长功力,培养意志。传统的陈氏太极拳也不例外,它的桩功有动、静二种,真正做到动由静生、动静互根,静桩如无极桩、浑  相似文献   

13.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阳刚的一面,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典型的阴性文化特质,而太极拳正是吸收了这种特质来追求人类健康的,并形成了具有柔以养身、静以养心、水以养德等阴性特质的太极拳健康文化。于身体而言,其追求柔以养身,体现在外柔内润、体柔通顺、周身轻灵等方面;于心理而言,其追求静以养心,体现在以缓入静、致虚守静、静则心安等方面;于社会适应而言,其追求水以养德,体现在美善如水、滴水穿石、水无常形等方面。对待阴性柔长的太极拳健康文化特质,既要肯定并发挥其对于健康促进的价值,又要警惕和规避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危害,唯此,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5.
大成拳精义     
王芗斋 《武当》2006,(1):22-24
一、总则 1、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2、以声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式随意从,力由意发。3、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其平;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静动互根用;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手便是处。4、静中求动, 动中求静,动中不动动有静,静中  相似文献   

16.
高保中 《武当》2023,(1):9-11
<正>起势在太极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这样写道:“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将起势定位于太极拳“练法用法”的“根本”。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作为第一式的起势,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之所在,杨澄甫宗师说:“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这句话所含已有“体用兼全”。凝神静心,体态安详,意气兼备,应物而发。这完全就是“内外合一”之境,我于此揣摩已久,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7.
薛统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2):185-187
当前正是太极拳走向世界的大好形势。研究太极拳美学思想,探究其形式美背后的古典神韵,是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形式美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深入探讨太极拳的动中求静之美、曲线美、阴柔美、虚实变化美、形神美等形式美因素,充分展示了太极拳的古典美和技击美,体现了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郭渠 《武当》2005,(2):14-15
太极拳经典论著《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即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寥寥数语,道出了太极拳义理的总纲。看似简单,细思却奥妙无穷。然而,太极、无极、阴阳、动静、开合这些都属于难以描述清楚的东西,一人有一人的气质,于动静之际体会各有不同。现试就本人的点滴领会略作浅述,聊作抛砖之举,望不贻笑方家。  相似文献   

19.
浅谈太极拳的教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技术的掌握是有阶段的,学生对太极拳技术的认知需要经历“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学习过程。由于太极拳要由松入柔,还柔成刚,刚复归柔,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境界。练太极拳要达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刚,就要有既重外形,更重内蓄的观点,进行太极拳的技术学习。   一、动作代表性学习阶段 太极拳开始学习的内容是组成太极拳动作的形态,要化动态的动作为静态的动作,将一个动态的动作化成若干静态的动作。使学生对于其动作的位置、动作的各阶段的造型有所了解,这样做除了可以说明每个拳式位置,还便于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动…  相似文献   

20.
桂金忠 《武当》2013,(6):49-49
一、修炼内丹首先要静1、静与动。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炼丹是用静坐的形式,是外静内动的炼意活动。内动时也是有静有动,心静而气行。老年人体质渐弱,体内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所以老年朋友应以练静功为主,配合太极拳、健身气功,使之动静和谐,符合人体静(阴)动(阳)平衡的道理。以人体阴阳变化的机理而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修炼内丹术的功友应辩证施功。2、静与松。静,保持心神安宁贯穿于练功的全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