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民国时期的武术比赛进行分析,主要结论:竞技化是民国时期武术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个时期的武术比赛主要有三类: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比赛、中央国术馆国考和国术擂台赛.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比赛除第5届全国运动会外都属于武术表演赛,中央国术馆国考与国术擂台赛都属于实战比赛.这三类比赛性质不同,各形成了不同的裁判规则.第二次国考后,实战的国考与国术擂台赛都销声匿迹,只剩下全国运动会中的武术表演赛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2.
2004年.《中华武术》第七期起连续刊载了范克平先生撰写的《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一文,文中首次披露了国术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事件,范先生的功劳应该说是很大的.他在多期的文中都提到了韩会清(化臣)教官,可以看出,韩会清在中央国术馆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让海内外广大的武林朋友了解和记住这位昔日的武术前辈。我们作为韩先生的再传弟子亲自到他的祖籍故乡——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罗疃村采访他的后人,并撰写了这篇文章(题目中“春秋”指春秋大刀.“八极”指八极拳,是韩会清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所传授的主要技艺),将其作为范克平先生《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的续篇和补充,敬请各位读者斧正。  相似文献   

3.
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传播武术的方式方法,并对两者的相同和相似之处进行了归纳总结。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对现代竞技武术和民闻各个拳种流派的传播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江是西北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倡导武术。他曾经创办中央国术馆,举办国术国考,建立"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提议并组织三次武术出访,从而大大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并把武术纳入教育系统,而且拉开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其国术思想使武术在失去军事发展重心时另辟蹊径,使武术从以军事技术和民间技击术为主的运动向近代体育方向转型,其国术思想对于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的武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各种思潮和现象不断涌现的时期。民国时期的武术从组织形式到功能及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等武术组织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之江,河北省南皮县人,自幼爱好武术,辛亥革命以后,积极倡导恢复和发展我国武术。他曾于1928年创办中央国术馆,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并兼任中央国术馆体育研究会董事长、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名誉校长,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及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著有《恢复民族体育与抗战最后胜利》、《国术教学宣传提纲》等文章及大量有关提倡发展武术的言论。在张之江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先后有24个省、市,300多个县(市)  相似文献   

7.
蒋兴材 《武当》2011,(2):9-12
中央国术馆,简称"央馆",在旧中国历史上曾为继承、发展和推动中国武术,乃至传播武术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南京中央国术馆自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近十年期间,共招收了五期学员,包括教授班、师范班、青年班、少年班、女子班等不同学制年限和培养目标的  相似文献   

8.
曹恭  品帅 《武当》2013,(5):37-38
一、不战而胜1928年9月,姜容樵老师在南京中央国术馆进行全国国术(武术)考试的前夕,在《中央国术馆周刊》发表了《写给参加国考(武术考试)的同志们》一文,后来又发表了《考试写真》,文中详细记载其中"国考"最优胜者是朱国福,但姗姗来迟的陈子正服装背后书写了"河北陈子正"五个字样,上台的人见了皆不战而退,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为之惊叹,就亲笔为陈子正题写了"鹰爪王"白题匣。(见张之江先生真迹——题图和下图)  相似文献   

9.
南京中央国术馆始末昌沧(续上期)两届国考,奖励英才为调动华夏儿女习武的热情,为选拔武术尖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教师队伍,从而进一步推动全国武术事业的发展,由张之江馆长、李景林副馆长主持,于1928年10月15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国术考...  相似文献   

10.
张之江是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国近代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后又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他倡导国术,弘扬民族尚武精神;摒弃门户之见,强调泛学博通;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术的推广、普及和国际传播.张之江的尚武强身以及"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思想给当今增强青少年体质和武术体制改革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范冠华 《武当》2006,(11):12-14
降妖拳为北宋时期京都民间武术高手金台先生家传绝技。据民国17年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所编辑出版的《国术教范金台拳谱之降妖拳》一书中记载:北宋仁宗时期,有番国国王携五十多人出使京都,造访交流武艺,均被击败。复返带来一猕猴欲再与大宋武士比试,仁宗皇帝见  相似文献   

12.
唐豪先生是我五十年前的老师。那时,我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武术,唐先生任国术馆编审处长。 唐先生原名唐范生,江苏武进县人。从小就喜爱武术,曾在上海从师习武,后来到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园大学法律系。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他即受聘来到这里。编审处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编审教材、整理资料、教授学生文化课程,同时还负责主办《国术周刊》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为史料基础,对中央国术馆时期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进行考察。面对国民的身份屈辱、国民的文化自卑、国民的三病困扰,张之江积极筹建中央国术馆,希望以国术振奋民族精神,以国术实现强种救国。总结张之江国术救国实践得出:国民意识重塑需要由“重文轻武”向“文武兼济”转变,以根植勇武意识;需要由“术德失衡”向“德艺双馨”转变,以培养尚德意识;需要由“西学东渐”向“中西交融”转变,以提升主体意识;需要由“门户之见”向“破除畛域”转变,以塑造家国意识。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国民意识关注国术对国民身体的锻造、思想的启迪,可以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强化国民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夯实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重塑德才兼备的价值意识,凝聚休戚与共的爱国意识提供历史镜鉴与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14.
1928年由张之江创办、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是近代中国武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近代武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中央国术馆”的成立打破了中国传统武术封闭、狭隘的教育传承模式,是中国武术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在它的成立过程中,社会形势的转变、社会尚武思潮、爱国人士的积极倡导等都对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日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10)范克平054.31 日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11)范克平05瓜20 日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12)范克平05.6.26 日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13)范克平05.7.45 永安武摊王葵等05.6.15 人四老人回忆央馆旧事陆德霖等05.?.36 归清时期的潍坊武术赵清05」1.3。 从老子思想体悟武术哲理 姚文俊05.11.52 携手2(X】5 换一种视角认识武术 本刊编辑部D5.1 王岗05.1 1.1 龚建新 涛侠 王燕 毅迷翼黝溉黔;笠 龚建新 05.1.30 052.14 05.2.16 05.2.18 新悦 小王 总结2〕又,把握2005 一访武管中心主任王筱麟王 2004年中国武…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期,以"团结武林同道,提高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的中华武士会在天津成立并组织开展活动。文章通过对其特点、功能价值及终止活动的原因分析,发现中华武士会促进了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武术的城市化和国际化发展,也促进了武术传播方式的新发展,但因缺少政府支持、缺少经济实体力量支持及受到中央国术馆等武术组织的影响使其终止了活动。文章通过对中华武士会的研究为当代新环境下武术组织的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党建国 《精武》2003,(4):20-21
1928年由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的第一届武术国考轰动了中华武林,全国600多名武术名家踊跃赴考,誓欲夺魁。国考比赛精彩纷呈,观众如云。国考十天,时年37岁的朱国福以其精湛的技艺力搏天下群英,获得国考第一名。  相似文献   

18.
1928年3月,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为选拔武术人才,中央国术馆于二十年代未发起并组织了两次规模盛大的武术竞赛——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简称国考)和杭州国术游艺大会。 一、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 国考于1928年10月6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参赛选手从县里逐级选拔,最后以省、特别市为单  相似文献   

19.
民国查拳名家、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专职武术教授、南京中央国术馆顾问于振声(1871-1958年)先生。 民国查拳名家、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建国后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王子平(1881-1973年)先生 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里的一件珍品。相传起源于距今816年前的南宋建  相似文献   

20.
抗战“陪都”时期的峨嵋武术,为直辖后的重庆武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八年战时首都,在汇聚各方贤人志士的同时,武林高手、专家、学者和武术组织也纷纷云集山城,促使巴渝武术迅猛发展。本土武术与峨嵋武术等外来武术在民族存亡之际成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国术”,习武救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抗战“陪都”时期的巴渝武术铸就了重庆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