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游戏的体育:胡伊青加文化游戏论的体育哲学线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文化中总是会不时地反映出游戏与体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隐藏在历史深处和文化背后的游戏和体育现象是我们寻找的目标.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一书中从文化视角探讨游戏的因素,留下了思想的线索,让我们能够透过文字去寻找其中的体育运动,并探访游戏与体育之间的哲学关系.游戏活动是不可能被拒绝的,体育运动却成为人类拒绝的对象.体育运动必须对自身进行思想追溯,对游戏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就是必要的过程.从胡伊青加文化视角探讨游戏现象,并从社会性活动、身体本能、民族语言、竞争功能、严肃性、西方文明中对游戏和体育进行梳理,试图寻找体育运动的哲学线索.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体育教育的文化属性,本研究从西方游戏理论视角,通过对西方教育学、哲学、文化学中有关游戏的论断研究分析认为,游戏的自愿性、非功利性、平等公平性、严肃性等特征都是体育教育所应该遵循的原则。我国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曾经走过一些极端:特殊历史时期曾经作为"政治工具"、日本快乐体育思想影响下的"放羊课"、苏联体育教育模式下的"体罚课",都是因为我们对体育的游戏属性无清晰认识所致。结合教育的本质,本文认为体育教育应回归于人类游戏,游戏是体育教育文化属性的皈依。  相似文献   

3.
应用文献、逻辑等方法,在评述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既有研究基础上,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提出"相互取予"观点,旨在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学者视野下的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欢  张爱红 《体育科学》2011,31(6):81-86
就西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3个主要阶段进行梳理,介绍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体育研究的视野是如何从身体转向社会,又从社会再回归到身体的。从早期人们对体育的关注来看,无论是从生理、心理,还是从道德方面入手,学者们大多把对体育的关注点放在了个人的身体活动上;第2阶段西方学者们逐渐把体育作为一个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第3个阶段,体育研究的视角逐渐从宏观、抽象的社会制度回归到了对体育最基本的载体——身体的论述上,并赋予了身体更深的文化和政治涵义。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社会学理论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科学》2014,(1):116-120
近年来,体育生活化研究十分活跃,总括起来,研究者主要是在体育生活化是什么、体育为什么要生活化以及体育如何生活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从体育生活化研究视角看:方法论研究较少、本质论和价值论研究更少。从研究方法看:从行为学视角研究较少,哲学和心理学视角更少。从研究内容看:从社会学研究较多、管理学和教育学视角较少。体育生活化研究的落脚点是要实现"化"。  相似文献   

6.
从全球思想史的视角分析总结世界主要国家体育哲学的学科形成、思想的相互迁移与融合以及对体育学的学科贡献。发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完成了体育哲学学科化的初步建设,并呈现逐渐融合与迁移的学科形态,这些研究为体育学奠定了研究的逻辑起点,为体育意义的阐释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方法论视域。认为:为突破当前体育哲学的研究瓶颈,应基于全球思想史的演变谱系,明确体育哲学对于体育科学建设真正的价值与作用,积极探寻自身特有的知识类型与核心,从身体知、体认、身体显现论等具身认知范式出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元实践哲学”融合,使体育学摆脱无学科知识核心的“洋葱交叉学科”困境,从体育的知识核心——训练学、裁判学、竞赛学延伸并探讨其他支脉命题,以体育新问题、真问题为创新导向,进而为体育学科本身逻辑的锚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体育游戏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体育游戏是一项古老、普遍的活动,是体育运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媒介。过去许多学者从生物学视角、心理学视角进行过研究。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游戏的价值,旨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游戏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体育的哲学面向一直是建构体育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但迄今为止依旧无法阐明体育的实质与本源,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束手无策呢?对体育科学本质的本质之追问与上升到哲学层次的批判也许有助于对体育的理解.以问题-分析-0解答为进路,梳理了体育科学的争议,分析了体育学科的性质,理清了体育相关概念实质,从体育哲学与哲学体育的双重批判出发,系统论述了体育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9.
从不同视角研究体育,是体育事业幸运的标志。然而,研究体育与哲学方面的文章甚少。在我国,体育与哲学的研究不尽人意,基本上是“两张皮”。体育需要哲学,但体育需要什么哲学?从哲学发展史考察,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都不能成为研究体育的理论依据。体育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体育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游戏理论视角切入,对体育本质研究提出新观点、新思路,认为:游戏、比赛与体育在本质上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概念及实践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体育的本质是文明化的游戏,但是伴随着全球商业化和消费主义的发展趋势,当代体育已经脱离了文明化的游戏这一本质属性,异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商品。  相似文献   

11.
运动训练设计思想中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运动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有的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尚缺乏熟练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运动训练设计与服务的能力。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等方法,较系统地阐述了运动训练设计思想中的相关哲学原理与生理基础,论述了运动训练关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规律的哲学思辩。  相似文献   

12.
针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民生体育三者之间容易混淆等情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的词源、概念以及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学术研究视角来说,这三个概念由于外延模糊且不一致,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存在互相之间替代的可能性;从政府工作角度看,民生体育、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是包含的关系;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群众体育发展到社会体育再到民生体育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名词概念的变化,它反映了社会变迁和群众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博弈理论等方法及工具,从民族传统体育制度的优化为着手点,以博弈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民健身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制度的设计存在弊端,从而导致制度的生存环境、成本、主体行为等方面的博弈失衡,并从理论体系、治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不同层面优化传统体育制度,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电子竞技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运动项目,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以高科技软硬件为运动器械,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研究探究了电子竞技的起源,认为其演变过程为:玩耍→游戏→电子游戏→电视游戏(先驱)→电脑游戏(主流)→单机版电脑游戏→网络游戏和电子竞技。在梳理电子竞技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国内外赛事逐渐增加、电子竞技产业化和运动员职业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状不相适应的是,电子竞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认知水平及损伤预防和康复相对落后。基于此,从运动训练学视角切入,探究电子竞技运动员的心理、智能、技术、战术、体能以及能量代谢系统特征,并对电子竞技运动员损伤原因及其康复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了行为经济学领域有关运动决策研究的历程。从托马斯·吉洛维奇探索篮球热手效应以检验小数定律,到伯埃里研究守门员扑点球以检验标准规范理论,再到施魏策尔研究高尔夫球手推杆以验证前景理论,理查德·泰勒研究NFL选秀以验证赢家诅咒,运动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结合促进了人类对理性决策博弈行为的认知。但是竞技博弈研究范式与经济博弈研究范式对决策结果与过程的侧重不同,随着运动大数据研究模式的兴起,运动心理学也对行为经济学在运动领域的研究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尽管如此,随着运动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不断融合发展,运动神经经济学可能会为认知情绪过程的神经心理机制提供更有价值的洞见。  相似文献   

16.
在广义进化哲学视角下,从类群运动技能习得规律的相似性出发,归纳类群运动项目种系发生时的核心要素,构建以自主适应和博弈适应为标志的分群教学理论体系.将运动项目分为四大亚类:动作顺序的程序性适应类群;动作与环境的非程序性适应类群;直接博弈适应类群;间接博弈适应类群.  相似文献   

17.
孙玮 《体育科学》2011,31(5):86-90
以哲学和历史的视角,对古希腊自由"信仰理性"下的竞技形式、中世纪"灵肉分离"观念下的竞技形式、近代"宗教改革"背景下的竞技形式以及有着深刻宗教情结的现代奥林匹克这一竞技形式进行分析,厘清"宗教竞技"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以游戏为本质属性的竞技在各个发展时期与宗教所存在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澄明竞技本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化现代性的哲学视野研究我国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认为我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与西方体育舞蹈礼仪文化在哲学基础与表现上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致使我国体育舞蹈礼仪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遭遇了冲突与危机,并突出表现在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哲学冲突、耐空维度和外在表现上。建议以反思的精神构建一种和谐的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共存的中国体育舞蹈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19.
体育赛事品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无形资产,是体育赛事自身文化、精神内涵与品牌符号或其他标识的结合。从组织、标识、产品服务以及人格等多维度视角对体育赛事品牌进行再解读,可以看出它包含了组织视角下的区隔标志或符号、赞助商视角下营销利益、消费者视角下的认知与形象以及体育赛事参与者视角下的人格形象等内容。基于体育赛事的载体性,体育赛事品牌应定性为特殊标志,同时构建以特殊保护的立法保护为主,商标权、商品化权的司法保护为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方可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