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挺中预蹲制动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对预蹲制动动作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上挺动作中预蹲制动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影响预蹲制动技术效果的诸多因素和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挺举中上挺预蹲制动技术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提出了挺举里上挺动作中预蹲制动技术的原理,并分析了影响预蹲制动技术效果的诸多因素和主要因素,旨在为做好预蹲制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中的预蹲动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前言本人通过多年的训练实践和观察,发现我国挺举上挺技术中的预蹲动作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基础教学或训练中人们大都认为,上挺预蹲正确姿势是上体严格保持正直、屈膝下蹲、臀部沿足跟方向垂直下降。但我认为正确预蹲动作应为上挺预蹲,在屈膝的同时相应屈髋,臀部在向下移动时稍向后移动,上体稍出现相应的倾度,这一观点已在国内外运动实践和许多研究资料中得到证实。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预蹲动作,初步探讨该预蹲动作的理论根据,旨在改进上挺预蹲动作,使挺举技术得到改善和提高。2 研究方法运用人体重心稳定平衡原理、运…  相似文献   

4.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动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调查法对国内外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挺举上挺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挺的关键所在是预蹲动作,在预蹲过程中应保持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垂直向下运动,而且要迅速地由预蹲中的制动转为上挺发力。制动是预蹲与发力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制动时应做到尽快地由预蹲的退让性工作转化为发力阶段的克制性工作,这是上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浅谈挺举上挺生理机制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就挺举上挺预蹲生理机制和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及有意识加速预蹲,或适度地控制杠铃的下落平稳预蹲,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挺举技术意见。  相似文献   

6.
通过录像解析、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举重挺举预蹲上挺中创新型技术——“双屈式”上挺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认为“双屈式”上挺技术通过屈膝预蹲时配合相应的屈髋和翘臀的动作,使预蹲发力蹬腿同时能够辅以较大的伸髋动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腰背及腿部力量,加大了杠铃最后的上抛速度,从而能够提高上挺成绩;预蹲屈髋时杠铃重心水平前移导致的人体和杠铃总重心的前移,可以通过适当的翘臀动作予以弥补,以保持总重心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上挺技术落后的原因,探讨和揭示了传统预蹲概念和新概念的理论根据。建议更新预蹲概念的认识,放弃传统的预蹲概念。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和措施,改进上挺预蹲技术,使处于落后的挺举有较快地提高。  相似文献   

8.
对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及其产生认识根源,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理念,掌握正确的预蹲制动技术;同时提出改进和提高我国挺举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双屈式”上挺技术进行运动生1.传统“单屈式”预蹲上挺技术由于只强调预蹲时的屈膝动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力争进一步挖掘我国举重运动员的潜力,突作,要求预蹲时上体保持正直,因而无法在上挺时最大限度地发破举重上挺技术的瓶颈,为提高我国举重运动整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产生和在教练员运动员中长时间广为流传的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论证,以期加深对《单屈式》技术危害的认识,提高对在屈膝下蹲的同时相应屈髋翘臀的《双屈式》预蹲制动技术学习、掌握、运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我国挺举技术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方法研究龙清泉参加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上挺技术,结合举重技术的基本原则作分析。结果表明:预蹲阶段技术表现堪称完美,尤其是制动预蹲时间占预蹲时间的24%,制动预蹲时间为0.12 s,膝关节最低角度为108°,这是龙清泉作为该级别世界顶尖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上挺发力阶段技术表现优异,形成了火箭多级加速的发力,预蹲转化为上挺发力的时间仅为0.02 s,这也是龙清泉作为世界级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之一。但是,上挺发力阶段时间过长,说明龙清泉还"快"得不够,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支撑与起立阶段技术表现较为优异,因研究者该阶段划分方式的差异,对一些概念的模糊处理导致无法对龙清泉"快"作更为深入的比较。但该阶段也展现了"近""准"的举重技术原则要求。在第二个支撑——起立段收前腿时,杠铃晃动较大,这是龙清泉需要改进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论举重上挺动作技术中的关键动作——预蹲制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组成举重上挺动作的诸多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科研资料及常见的实践资料分析,揭示了预蹲制动动作是对上挺发力、下蹲支撑、起立定铃等整个上挺技术起决定性、规定性影响的关键动作,强调了预蹲制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在上挺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帮助广大教练员清楚认识上挺动作技术的重要环节,为改变目前我国挺举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的局面做出一些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预蹲的目的是为上挺创造冲击外力。这种冲击外力是由预蹲中杠铃与人体共同创造的。它的效应有两个方面:一、杠铃与人体共同的惯性力作用于地,使地面产生支撑反作用力 R_地。二、杠铃的惯性力作用于人,即人的支持力R_人引起杠铃震动而产生弹力。比赛中我们看到,不少运动员因不能充分创造和利用惯性力的效应而造成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使预蹲技术日臻完善,取得最佳上挺效果,我们对预蹲中杠铃  相似文献   

14.
挺举在我国相对薄弱,上挺的成败直接影响挺举水平的提高和比赛总成绩。本文试从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原理初步论证上挺的预蹲、发力、分腿支撑各阶段的速度、角度、技巧等技术中的关键,以期使上挺技术能进一步规范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中外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中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落后的现状,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优秀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运动员预蹲的深度浅,躯干在预蹲发力过程中的前倾程度没有外国运动员大,躯干与水平面的夹角和预蹲制动时的最小膝关节角之间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547(n=25,p<0.01),这说明:在预蹲发力时,躯干的适度前倾将有利于增大预蹲的深度,并可增加发力阶段肌肉的工作距离。  相似文献   

16.
挺举在比赛中是决定比赛总成绩和名次的关键。而上挺是挺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许多队员上挺技术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好预蹲,从而影响了成绩的发挥,预蹲上送是上挺中的关键,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挺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预蹲的目的是为上挺创造冲击外力,即杠铃与人的共同惯性外力和杠铃的惯性力,从而为发力冲举杠铃奠定基础。预蹲在上挺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重视,也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著,为运动员正确地理解并掌握预蹲技术起到了指导作用。笔者通过观察及研究,只就上挺预蹲中两肘部位的选择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8.
谈挺举的预蹲角度与预蹲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蹲技术是挺举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挺举预蹲技术的研究早已被国内外举重界所关注。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我国1972年恢复举重运动后的屡次重大比赛中,研究工作者对影响挺举技术发挥的关键环节一预蹲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1976年国家体委举重调查组对该年在武汉举行的青少年举重比赛的统计。调查组对八十一名运动员的二百五十六次挺举试举作了全面的观察,得出了挺举的失败,有百分之六十三是出在上挺  相似文献   

19.
3种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铭  林洪  李汀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27-32
重点描述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后摆蹲踞式游泳出发技术,并与现在常用的前倾蹲踞式和前抓台式游泳出发技术进行比较。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使用超微摄像机对8名优秀女游泳运动员进行定点拍摄,通过对3种游泳出发技术的录像进行解析来比较研究它们的部分运动学特征,得出这3种游泳出发技术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较前倾蹲踞式和前抓台式出发技术稳定性高;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较前倾蹲踞式和前抓台式出发技术离台水平速度大,手的拉台效果明显,但滞台时间也较长;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台上预备姿势重心投影点距出发台前沿较前倾蹲踞式和前抓台式出发技术靠后,不利于快速起动。对3种游泳出发技术的综合评价表明,后摆蹲踞式游泳出发技术有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20.
游泳蹲踞式与抓台式出发技术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名优秀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为期八周的出发技术系统训练,通过对蹲踞式和抓台式两种出发技术的影片和录像解析,进行了有关运动学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蹲踞式出发在离台时间和水平速度方面明显优于抓台式,而且蹲踞式出发可以创造与抓台式相同的出发成绩。又根据国外学者提出的蹲踞平式是最快的出发技术,建议在我国游泳教学和训练中进行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尝试。对蹲踞平式出发技术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