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动训练诱导心血管系统获得的益处具有强度依赖性。大强度有氧间歇运动优于低或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的强度和可观测到VO2max存在着剂量效应相关。大强度有氧间歇运动获得益处是中等强度运动的2倍。心脏的形态和功能性指标检测表明大强度有氧间歇运动可能是诱导这些指标变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大强度间歇训练心肌细胞分子适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动强度可能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学参数。运动诱导心肌细胞内在的分子变化机制表明大强度间歇训练可能是提高心脏功能最佳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还原酶复合体活性的变化,进一步探讨骨骼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健康雄性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大强度运动组和中等强度运动组,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Ⅲ)活性。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大强度运动组CⅠ和CⅡ的活性显著性升高(P<0.01),分别升高63.56%和66.64%;CⅢ的活性显著性下降(P<0.01),下降32.20%;中等强度运动组CⅠ和CⅡ的活性显著性升高(P<0.01),分别升高254.24%和59.29%;CⅢ的活性显著性下降(P<0.01),下降30.51%。与大强度运动组相比,中等强度运动组CⅠ的活性显著性上升(P<0.01),上升116.58%,CⅡ和CⅢ的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无论是大强度运动还是中等强度运动,在疲劳状态下,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还原酶活性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CⅠ和CⅡ活性显著增加可能是由于运动时能量需求量大,机体代谢过程中底物NADH和琥珀酸量增多引起的,而CⅢ活性明显降低可能与电子漏,CoQ自氧化产生自由基,内膜流动性下降等因素有关。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CⅠ活性的影响程度比大强度间歇运动更深远,这可能是运动方式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4.
适应性训练对骨骼肌肌力、骨架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东 《体育科学》2008,28(2):84-91
以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3周、6周适应性离心运动训练"两种方式运动.其中3周适应性离心训练(渐进增加强度),每周5天训练,速度从20.0 m/min增加到32.5 m/min,每次20 min,-5°下坡间歇跑.6周适应性离心训练(相同强度),每周5天训练,前3周速度从20.0 m/min增加到32.5 m/min,后3周保持35.0 m/min,每次20 min,-5°下坡间歇跑.离心运动后不同时段和适应性训练后取大鼠后肢腓肠肌外侧头进行分析.6周适应性训练组进行一次性大强度离心运动,一次性离心运动实验为-16°下坡跑台跑,定量大负荷间歇性运动,跑速为26.8 m/min,运动5 min×10组,组间歇1 min.研究适应性训练后大鼠腓肠肌收缩力和拉断力和骨骼肌细胞骨架蛋白含量的变化特点;分析肌收缩力和拉断力与肌细胞骨架蛋白缺失的关系以及与延迟性骨骼肌损伤时血清酶升高的关系;通过观察大鼠经过适应性训练后,骨骼肌肌力及肌细胞基质蛋白含量是否会有适应性的变化,是否会因此提高对抗大强度离心运动所致骨骼肌损伤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44只,采用ELISA法,研究短期低氧、不同强度常氧运动和高住低练对大鼠腓肠肌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氧和常氧运动诱导的骨骼肌VEGF表达属早期效应,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比间歇性的高强度运动诱导更多的VEGF表达,高住低练削弱了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诱导的VEGF表达。  相似文献   

6.
运动诱导骨骼肌分泌白细胞介素-6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研究理论认为,骨骼肌是人体主要的运动器官,最近有资料研究表明,骨骼肌也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能表达、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信号分子,细胞因子IL-6是其中之一。运动诱导的IL-6介导了免疫调节和抗炎性效应。本文仅对骨骼肌分泌的IL-6产生的可能机制及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生物学意义以及骨骼肌“新”的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耐力训练对骨骼肌重量的影响相对较少,而力量训练可显著诱导运动肌发生肥大。不同的训练方式诱导适应的分子机制是不同的,激活和表达各自特异的信号通路和相关的基因。力量和耐力进行组合训练时,在分子水平存在一个干扰现象,不同训练方式可诱导细胞内信号通路产生拮抗,从而抵消骨骼肌对不同运动方式产生特异性适应。当前,一些训练学上的对策已经被证明能够有效降低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产生的干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骨骼肌疾病的病因、老龄化时维持其新陈代谢和功能以及运动员的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8.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衰老性肌萎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运动作为积极有效的防治方式,其作用机制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从衰老性肌萎缩发生的本质和对不同类型肌纤维的作用差异入手,探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高强度间歇运动和自主转轮等不同方式运动改善肌萎缩的可能分子机制。其中,mTOR、TGF-β/Smad信号通路和内质网应激途径等参与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过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自噬-溶酶体系统、细胞凋亡、细胞焦亡/炎症、氧化应激/铁死亡等途径参与骨骼肌蛋白质分解的促进过程。运动可通过上述信号通路调节蛋白质的合成分解代谢,从而缓解衰老性肌萎缩的进程,为运动缓解衰老性肌萎缩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动和胰岛素是诱导骨骼肌葡萄糖转运的两种重要生理因素,两者均能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诱导GLUT4从细胞内转位到细胞膜表面,从而调控骨骼肌的葡萄糖转运。研究表明,TBC1家族结构域家族成员蛋白激酶B蛋白底物160KDa(AS160/TBC1D4)和TBC1D1这两种同源蛋白均可在运动或胰岛素诱导下发生磷酸化,两者可能是运动和胰岛素调控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信号通路的关键汇聚点。综述AS160与TBC1D1在胰岛素诱导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中的不同作用以及运动/骨骼肌收缩对其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深入了解运动如何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为更科学的运动处方及其他干预措施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观察在不同游泳训练强度对大鼠骨骼肌生长的影响,并检测PI3K/Akt/mTOR信号蛋白的活性表达,以进一步探讨运动促进肌肉生长提供相关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游泳训练负荷能促进大鼠骨骼肌的生长.适宜负荷游泳训练能诱导PI3K/Akt/mTOR信号蛋白磷酸化表达,促进骨骼肌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特征解析、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田径速度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技术训练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揭示,田径速度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更加重视训练效应的整体性,而且在整个训练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非常重视负荷量、负荷强度和间歇时间的搭配与调整.在一次训练课的结构组合方面更加重视将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结合起来,而在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内容的选择方面则更加侧重专项化.尤其是在技术训练的控制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可控性、心理指向性和实效性,而在身体素质与技术的组合训练控制方面则突出表现为高强度性.  相似文献   

12.
浅析散打运动员专项耐力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散打运动员专项耐力的训练进行了研究。就散打运动员的专项耐力从特点、能量代谢的要求以及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重点运用间歇训练法,从练习持续时间、练习负荷强度、练习重复次数和组数、每次(组)练习的间歇时间、间歇时间的休息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为科学地进行散打专项耐力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大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及血浆CRAMP的影响规律。方法26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适应性训练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中等强度的持续有氧练习(CE组)和较大强度的间歇有氧练习(IE组)16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价和外周血CRAMP的测定。结果运动干预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中,躯体疼痛和社会功能与干预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总体健康状况、活力、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6项指标与运动干预前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其4项指标:总体健康状况、活力、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IE组均高于CE组(P<0.05);IE组CRAMP在运动后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但CE组CRAMP在运动后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高强度间歇运动与中等强度持续均能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但间歇运动的效果更好,且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衰老信号分子CRAMP水平;间歇运动是高血压患者运动干预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运动与氨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中机体氨代谢增强。氨的主要来源: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为骨骼肌的嘌呤核苷酸循环,长时间力竭性运动主要与骨骼肌大量摄取支链氨基酸有关。运动强度递增及长时间力竭运动,骨骼肌产氨增多。短时间力竭运动血氨与血乳酸的浓度呈正相关。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亦与运动后高血氨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血氨可以用作评定运动负荷的强度和量度、运动员机体的机能状态、疲劳程度及运动训练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用血乳酸 (Bla)、心率 (HR)对拳击运动员不同段落间歇跑、全力击打沙包、模拟实战对练、变换对手的实战训练等 4种训练手段的训练强度进行评价 ,并与比赛强度进行比较 ,寻找最佳的提高拳击运动员水平的专项训练及辅助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验间歇和持续有氧运动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从而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SportDiscus、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有关间歇与持续有氧运动干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利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包括偏倚风险评估、异质性分析、合并效应与效应大小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结果:1)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297名被试;2)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能有效改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BMI、有氧适能和疲劳、幸福感等身心健康指标;3)两者在改善HbA1c%(P=0.04)、总胆固醇(P=0.00)、收缩压(P=0.00)和有氧适能(P=0.00)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15~30 min/次、3~5次/周,持续8~12周的中至高等强度间歇训练对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有氧适能的干预效应更优,而长于12周、5次/周、大于30 min/次的中等强度间歇训练对总胆固醇可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应。结论: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能一定程度改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相较于持续训练,间歇训练能更有效降低HbA1c%、总胆固醇、收缩压、提高有氧适能,15~30 min/次、3~5次/周、持续8~12周的中等强度间歇训练是干预中老年2型糖尿病较为有效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17.
熊文 《体育科研》2023,(5):1-12
普通高中、义务教育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先后提出每节体育课(所有)学生平均心率要达到140~160次/min的强度要求,有关文献随之提出诸多“依据”,然其并未平息理论和实践中的疑虑。基于此,对这些依据予以剖析和辨明,并对体育课运动强度的运用、标准研制等议题予以反思。其中的问题也表明,当下理论和实践中对运动强度这一运动训练学核心概念的认识还存在缺失和误区,故有关探讨、论点也是对运动强度及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修正和补充。认为:相关依据存在引用不当(如片面引用、更改原文)、推算错误、出处不明、研究设计有误,及逻辑、学理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指向相关强度的取值及特定“中高强度”的价值、作用,涉及运动的适宜心率强度、国内外体育课的心率要求、特定“中高强度”对身心健康(含体能或身体素质)发展及核心素养形成的作用等主题,包括在实证或引证中误将特定“中高强度”(含高强度间歇训练)作为多项体能或身体素质发展的要素。提出:(1)需明确(中高)心率强度在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中的定位。心率强度属于内部-生理强度,区别于外部-专项化强度,并非外在体技能发展的因果性要素或直接-敏感指标;中高强度主要指向心肺耐力(或心...  相似文献   

18.
Physical training is beneficial and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all patients with COPD independently of disease severity. Different rehabilitative strategies and training modalit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optimize exercise tolerance. Interval exercise training has been used as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modality to continuous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COPD.Although in healthy elderly individuals and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is training modality is superior to continuous exercise in terms of physiological training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COPD, there is not such evidence. Nevertheless, in patients with COPD application of interval training has been shown to be equally effective to continuous exercise as it induces equivalent physiological training effects but with less symptoms of dyspnea and leg discomfort during training.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summariz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al training in COPD and also to provide arguments in support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val training to overcome the respiratory and peripheral muscle limiting factors of exercise capacity. To this end we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best to implement interval training in the COPD population in the rehabilitation setting so as to maximize training effects.Key Words: interval exercise train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xercise tolerance,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