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生 《收藏》2008,(11):44-44
吉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西侧,濒临赣江。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安县博物馆配合下对窑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选址发掘410.8平方米,发现了专烧匣钵的龙窑。此外,出土了一批瓷器和窑具标本,其中绿釉器的烧造年代主要集中在北宋晚期和南宋,元代有少量生产,器型比较丰富。这些绿釉器胎质粗松,近于陶质,呈灰白色,少量胎质坚致,多有剥釉现象。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6,(21)
正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向耀州窑博物馆调拨了一批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这些瓷器原属清官旧藏,是研究明清景德镇瓷器的重要资料。现择其有代表性的做一简介。颜色釉瓷颜色釉瓷器有黄釉、矾红釉、回青釉、厂官釉等。明正德黄釉盘(图1)口径17.4厘米。撇口,浅弧腹,大圈足,造型规整大方。内外均施黄色釉,足底施白釉,釉面光洁温润,尊贵典雅。胎质细腻。外底青花双圈内双行"大  相似文献   

3.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瓷业兴旺,青花瓷器成为主要品种,御窑厂的产品胎质细腻洁白,釉层肥润光莹,青花色凋浓翠明艳,造型多样丰富,纹样精致秀美,在陶瓷史上久负盛名。但是人物图装饰极为稀少,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试从装饰艺术方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楼刚 《收藏》2010,(4):41-43
这是一件清代外销青花瓷盘(图1),花瓣口外翻成板沿,深腹,圈足,施亮青釉,釉层坚致细腻,略带鸭蛋青色。瓷盘内外以青花绘画,板沿部分锦地开窗,间绘花卉和仕女,盘心绘仕女,为“昭君出塞”图,底部有“大清康熙年制”双圈六字款,是典型的康熙晚期出口欧洲的瓷器,购于瑞典。  相似文献   

5.
王志军 《收藏》2013,(3):138-140
越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陶瓷发祥地,首先出现在春秋时期的越国。至东汉时期,在绍兴等地已经能烧制出釉层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的青釉瓷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越窑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心窑场也从上虞逐渐转移到余姚的上林湖地区。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色清纯,与北方的邢窑形成了当时瓷器"南青北白"通行天下的局面,并且进入了宫廷。越窑瓷器以其美若春水的青绿釉色在当时的瓷器中独享美誉。五代至北宋时期,越窑继续为钱越和赵宋宫廷烧制秘色瓷器和民用瓷器,许多珍品还作为礼品被宋延转赠与辽国,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民国瓷,以景德镇窑瓷器为大宗,且大多带有款识。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款识有洪宪款、堂名款、人名款、厂名款、纪年款等五类,此外仿古款也较为特殊。洪宪款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洪宪款瓷器主要有"洪宪年制""洪宪御制"两种,分红彩楷书和蓝彩楷书,有的带方栏,有的则无方栏,一般施于器物底部。瓷器装饰以粉彩为主,造型多为瓶类。瓷器的质量良莠不一,有些工艺十分粗糙,显然为时人臆造品。有些则工艺精细,胎质细腻,釉面润泽,且绘画水平较高。其是否专为复辟烧制,仍为历史之谜(图1、图2)。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成都和重庆的古玩市场,有时会见到一些壶、瓶、盏、炉等造型的绿釉和黄釉瓷器。因为绿釉的表面常泛出银白色,所以有的古陶瓷爱好者认为它们是汉代绿釉陶器,有的虽然能从造型上看出它们属于宋代器物,但是对于它们的窑口却一无所知。其实这类绿釉和黄釉瓷器是宋代四川广元窑产品。根据窑址发掘与调查材料,以及我个人所见的实物标本,本文拟对宋代四川广元窑的绿釉和黄釉瓷器进行简单介绍,以期有关古陶瓷研究者能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在四川各地常见的出土古瓷器中,有几种黑釉和酱釉的器物,其中以兔毫盏与酱釉盏最为常见,也有其他的造型和釉色品种,如绿釉、黄釉、白釉等。以前常称其为"建窑黑釉"、"虎州窑"或"陕西窑"。由于广元窑的发现和相继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和标本,人们才对这类器物的产地有了认识。  相似文献   

9.
王志军 《收藏》2013,(5):138-140
越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陶瓷发祥地,首先出现在春秋时期的越国。至东汉时期,在绍兴等地已经能烧制出釉层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的青釉瓷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越窑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心窑场也从上虞逐渐转移到余姚的上林湖地区。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色清纯,与北方的邢窑形成了当时瓷器"南青北白"通行天下的局面,并且进入了宫廷。越窑瓷器以其美若春水的青绿釉色在当时的瓷器中独享美誉。五代至北宋时期,越窑继续为钱越和赵宋宫廷烧制秘色瓷器和民用瓷器,许多珍品还作为礼品被宋延转赠与辽国,所以在北方辽代贵族墓葬中也常有  相似文献   

10.
杜平安  王聪 《收藏界》2014,(8):83-88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创造,因此china(瓷器)成为英文词汇里中国的代名词。公元前16世纪商代前期,是我国瓷器发展的萌芽期。这时出现了原始青瓷,它是一种与陶器截然不同,又稍逊于真正的瓷器的新器物。因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敛密、外观华美、经久耐用,为人们所喜爱。汉晋以后,  相似文献   

11.
叶佩兰 《收藏》2010,(7):48-49
去年7月底我应邀参加了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宝石红新瓷研讨会”。会前我一直在疑惑,什么是宝石红新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瓷器?当我看到展台摆放的一尊闪着晶莹玉润的桃红色光芒的宝石红彩瓷罐时,我非常震惊!在故宫博物院从事陶瓷研究工作几十年.看过数万件我国历代传世精品陶瓷器物.像这种粉红色胎质的陶瓷器物,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其粉红胎质非常纯正、玉润.色泽高雅、细腻.犹如十六七美丽的少女在情窦初开之时而闪着红润光泽的圆润脸庞.我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2.
高雪  樊越欧 《收藏界》2010,(8):43-47
明代瓷器生产,是在继承前代优点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的瓷器生产,选料精致,淘练精细,胎体厚重,胎质洁白,质地坚密,声响清脆。在造型及纹饰上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且在不断变化、推陈出新,但总体风格是敦厚古朴、端庄大方。  相似文献   

13.
御窑之宠     
江建新 《中国收藏》2018,(10):58-65
虽说明清两代总体上看是世俗的时代,于瓷器制作上从装饰手法到图案都更贴近生活,但从景德镇御窑出土的单色釉瓷器规模、种类等来看,高冷的单色釉依然不乏追捧者。况且出土的大量碎片皆为当时的淘汰器物,从中也能看出当时对单色釉瓷器品质的极高要求。处在世俗的时代,它仍能成就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14.
定窑是以烧制白釉器物为主的窑场,古代文献中关于定窑特殊产品的记载有“紫定”、“黑定”和所渭“定州红瓷器”。其实这些大体都是铁呈色的所渭黑釉系产品,只不过由于配方、烧成温度和烧成曲线的不同而呈色不同而已。至于绿釉的定窑瓷器,古代文献并无记载。表明在古代人的眼里,并不将绿釉器物视为定窑产品。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对古代窑址开展实地的考古  相似文献   

15.
馆藏精品     
稀世珍宝宋代黑釉油滴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展品中,有一件宋代黑釉油滴碗,虽然色彩单调,但其满布的银色小圆点却非常引人注目。当人们的目光落在这件色彩最深的黑色器物之上,即有一种深沉、庄严之感。此碗征集于陕西渭南蒲城县城关镇,高8.5厘米,口径30.2厘米,底径10.6厘米。器型规整,口大足小,口沿微敛,浅斜腹,圈足。器物通体黑釉,黑釉中有密集均匀的银色小圆点,晶莹透亮,形似油滴,稍凹入釉面,使油滴纹更加深刻。器外黑釉不及底。内外均有缩釉点,釉层较厚。胎色灰白、坚致。釉润泽。  相似文献   

16.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07,(9)
炉钧釉水盂水盂为方形,四边倭角。上盘卧一条蝻龙,通体施炉钧釉。炉钧釉创烧于清代雍正年间,是景德镇仿宜兴乳浊感的釉陶"宜钧"而烧制的。因史籍有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故名"炉钧"。此釉属于低温釉窑变品种之一。该水盂釉面温润,胎质洁白细腻,螭龙堆塑自然生动。时代为清中期。  相似文献   

17.
刘金成 《收藏》2012,(11):57-61
龙泉窖因生产地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始烧于北宋之前,烧造历史较长,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烧造年代最长的窖口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龙泉器物胎质坚硬灰白,釉层薄而透明,以"青翠欲滴,温润如玉"而著  相似文献   

18.
《收藏界》2013,(7):136-136
元青花的基本特征:胎质、胎体、釉色、画风等基本相同,但出水元青花具备了其他出土和传世元青花所不具有的特征——“流动纹”。由于瓷器在深水中浸泡的时间长达七百多年,釉面的分子结构就逐渐产生了变化,形成了大量而密集的气泡,而这些气泡逐渐放大后就会破灭,气泡大量破灭的地方就会导致釉体出现疏松,加快了釉分子的迁移和流失,  相似文献   

19.
正耀州窑烧造瓷器最早始于唐代,当时主要烧制黑釉、青釉和白釉瓷器,后来因受五代时期南方浙江余姚越窑装饰风格的影响,开始创烧刻花青瓷,同时还兼有印花青瓷。据考古资料和实物,宋代是耀州窑青瓷发展的巅峰时期,早期种类以碗为主,中期的出土实物和传世品较多,种类有碗、盘、瓶、罐、壶、盆、炉、香熏、盏托、钵、注子等,品种丰富多样,而每种器物中的器型又往往有多种式样,晚期器物种类有瓶、罐、  相似文献   

20.
瓷被正式纳入青瓷体系,当始于汉末魏晋时代。“瓷”字的出现也始于此时。考古发现,魏晋以前直至新石器时代,瓷器便已萌芽。不过,那时使用的基础材料是陶土,生产出的器物便称之为陶器。到了魏晋时期瓷与陶便彻底地分开了。随着青花瓷的出现和基础材料的不断丰富,瓷器中的胎质,也由原有的泥质陶土一种,发展为铁、铜等多源种类。如现今的铁瓷盆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