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区域经济增长与信息化因果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定义了衡量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衡量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经济增长指数,接下来采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信息化发展呈现出极强的区域不平衡性,且信息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更强。而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信息化发展水平则呈现出极强的相关性。最后采用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进一步确定,在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中,信息化为"因",经济发展为"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定义了衡量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衡量区域劳动生产率指标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随后,采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各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与信息化发展呈现出极强的区域不平衡性,且信息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更强,而同区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与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其中第三产业最为明显。最后采用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进一步确定,在信息化与劳动生产率的互动关系中,信息化为“因”,劳动生产率为“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计算2006—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区、市)的区域创新及信息化评价指数,进而构建耦合协调模型,算出二者之间的协调度,并测算区域间和区域内协调度的差异变动,得到如下结论:(1)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与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创新要滞后于区域信息化(2)各地区的区域创新与区域信息化发展呈现出高水平耦合共振状态,但是当考虑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时,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虽然逐年向好,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考察期内尚未达到优质协调状态;(3)经济带整体协调度差异先扩大后缩小,地区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方,而地区内的差异又主要来自于西北地区的贡献。在分析和解释相关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信息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菲  孙建军 《情报杂志》2000,19(4):28-30
利用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加以修改,横向比较了90年代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纵向比较了1990-1997年8年间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程度,指出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不同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引入信息化优先指数测度各国信息化的优先水平,利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了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全球经济高速增长是普遍现象,中国增速并没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均采取信息化优先发展战略,中国的优先指数处于世界第一水平。中国信息化发展速度受到挑战,印度人均信息化水平虽然最低,但发展速度超过中国;俄罗斯人均信息化水平高于中国,发展速度也超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密切相关,中国在做到信息化大国的同时要努力成为信息技术大国。  相似文献   

6.
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又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逐步实现经济"趋同",就要求各区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以信息化促进区城经济快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鼎盛 《情报杂志》2004,23(7):50-52
在分析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指数的基础上,对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差距进行衡量。通过将信息化指数与一系列相关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知识发展水平、开放度和区位优势等)进行回归分析,总结出信息化发展差距的原因,针对现状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校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校已逐渐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研发实力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揭示出: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研发实力的分布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不平衡性;高校研发实力的增强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强化高校研发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要从优化研发资源配置,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处着手。  相似文献   

9.
根据改进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对广东省1990-2001年的信息化相对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该时期内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呈现指数式快速发展;同时对广东省和全国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作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采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考察中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高校在2001—2009年间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及变化情况,并通过指数的分解分析高校科技创新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因。结果说明: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生产率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达到4.3%;技术进步是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追赶效应存在但不明显;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生产率的提升表现出时间上的波动性和区域上的不平衡性;地区经济是否发达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存在一定关联,但不是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1.
武汉地区咨询服务业运营模式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超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2):109-111,144
1 武汉地区咨询服务业发展现状信息咨询服务业 (以下简称咨询业 )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当然 ,一个产业的发展与其周边环境密切相关。为了了解武汉地区咨询产业现状 ,笔者对武汉 10 0家左右企业和咨询机构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回收率达到 71%。调研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基本反映了武汉咨询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详细分析武汉咨询机构的经营模式前 ,我们先简要介绍武汉咨询业的基本情况。1 1 武汉咨询业发展回顾武汉出现现代信息咨询 ,可追溯到 195 8年…  相似文献   

12.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钢铁企业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科学评价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起点,又是发展过程控制的重要措施.目前关于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工作还做得不多.本文以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为背景,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探讨了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对其他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9-2018年中国30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社宾模型研究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人员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探讨金融发展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 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创新人员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对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正向直接效应,但对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抑制作用;金融发展能够正向调节创新人员集聚、创新资本集聚与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对创新要素集聚和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无明显调节作用;劳动力供给、城镇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均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干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的外部性导致技术溢出,促使信息化对能源强度产生空间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误差模型并基于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性与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大小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效应,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区)的能源强度和信息化水平,揭示了信息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机制。结果表明:①信息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地区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中国30个省(市、区)之间相邻地区呈现出相似聚集的分布情况;②信息化水平、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地区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③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某一地区的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升会促进该地区能源强度的降低,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每变动1%,空间效应使得本地区能源强度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1.396%。建议各地区重视信息化水平在降低地区能源强度的作用;构建信息化发展推动能源强度降低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地区间合作交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5.
依据《国家信息化指标构建方案》,参考城市信息化及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及评价体系,根据我国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法和实践检验等方法,主要从小城镇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环境5个方面共选择21个指标构建小城镇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以陕西省宝鸡市法门镇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验证。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当地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2000-2011年中国主要旅游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龙 《资源科学》2014,36(8):1626-1634
历时性绩效分析可以对一定时期决策单元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城市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载体和基本行政单元,评价城市的旅游发展效率水平对不同类型城市选择针对性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以下简称DEA)的相关模型,以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为指标,对中国58个主要城市2000-2011年期间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时期大多数城市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变化以增长为主要特征,但效率变化以下降为主要特征。且效率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从影响程度上看,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于效率变化。从空间格局上看,西部地区城市旅游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效率变化呈现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一致的特征,但技术变化则呈现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本文从城市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对上述结果形成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产业的低技术本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影响上述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最后,将58个城市按照分解特性分为4个象限,并就每个象限城市的旅游发展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对于 推进城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标体系,以2009-2019 年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标数据为基础,结合熵值法、灰色预测模型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 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进而为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 依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2009-2019年全国整体以及四大板块地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增加,但距离 高水平融合仍有较大差距。为此,针对不同地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建议,旨在为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创新/局限】构建了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丰富了城乡 信息化融合发展研究内容;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没有展开空间计量分析,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