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国家科技奖励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最高奖,具备较高的评价功能,一个地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数量是反映该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2006年度至2010年度各省市高校荻国家科技奖励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广东省高校与其它省市高校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从全国科技大会上获悉,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在获奖人员、项目和地区上呈现出三大亮点。  相似文献   

3.
信息动态     
《大众科技》2011,(1):1-13
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将凸显三大新特点记者从近期在长沙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会议上获悉,2011年度的国家科技奖励特点明显,一是农业和粮食安全领域、医疗和生物技术领域获得高等级的项目比往年多;  相似文献   

4.
一个地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数量是反吠该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就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采取两种统计口径对我国各省市获得2007年度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2007年各地区荻奖数量和排名所呈现的新特点,最后对浙江省获奖情况进行了分析及评价.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高校近年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及国家科技奖励的情况,并以清华大学2003至2007年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为例,分析了国家科技奖励与科技项目及科技人员的关系,提出了对高校科技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校已成为国家科技奖励的主要授奖对象,其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数量来表征。根据一定的权重、计算公式和数据处理规则,以2000—2007年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的获奖项目为基础,可以测算出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及其排行表。结果表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在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中国人》杂志、国家科技奖励办主办的《中国科技奖励》杂志与《创新中国》杂志共同举办,是为奖励对国家科技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而设。从2002年开始,已有钱学森、袁隆平、杨振宁、孙家栋等200多位杰出人士获奖。在2013年度的获奖人物中,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获"终身成就奖",武汉大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3):192-197
20 0 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授予王选、黄昆两位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奖励 2 2 3项科技成果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8项 (一等奖空缺 ) ,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4项 (一等奖空缺 ) ,科学技术进步奖 191项 ,国际科技合作奖 6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是国家调控科技资源配置和引导科技方向的重要手段之一。 2 0 0 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结果反映出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强烈关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 ,尤其是原始性科技创新。如授予黄昆、王选两位院士最高科学技术奖 ,就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原始性创新工作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校科技奖励工作是我国教育战线推动科学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是高校科研工作者获得国家各级科技奖励的重要衡量条件之一.本文首先对科技奖励的经济效益进行界定,接下来对2006-2010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十一五”期间中国高校在科技奖励制度激励下科研成果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分布与发展规律,在肯定现有科技奖励制度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剖析科技奖励经济效益申报的现状,指出现有制度的弊端,最后为“十二五”及今后高校科技奖励的申报与评审工作提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月14日,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师昌绪院士、王振义院士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科技成果获得了各类国家科技奖项。  相似文献   

11.
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广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数量、等级、获奖率和领域分布等情况进行详细数据分析,并与近年来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基础研究投入、企业和高校研发经费支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等方面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广东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主要存在提名和获奖项目数量和等级不高、获奖项目奖种和领域分布不均衡、提名和获奖项目来源不广等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为广东省进一步做好国家科技奖励工作,提出加强项目挖掘和培育、强化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对接和激励服务、建立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工作后评估制度、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力培育和推进科学共同体的奖励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忠奎 《科研管理》1996,17(2):10-12
完整的科技奖励系统是由科学共同体内外部两个子奖励系统构成.在我国的科技奖励系统中,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系统比较薄弱;加强科学共同体的科技奖励活动,是改进、完善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聚焦2000—2019年广东省获得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成果,从获奖项目的专业领域、创新主体性质、地域来源等信息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广东省科技奖励工作的特征。研究发现,广东省科技奖励工作存在地域分布不平衡、个人奖励制度建设缓慢、科技获奖项目后评估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因此建议优化个人奖励设置、引导社会力量参评科技奖励、建立符合区域协同发展的科技奖励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论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发展历程,并简要分析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对促进科技创新、激励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内“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书华 《软科学》2008,22(6):113-117
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科技奖励的目的是激励创新,国家科技奖励应重点激励创新,我国科技奖励在激励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向自主创新的我国科技奖励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比较分析粤港澳三地政府科技奖在奖项设置、参评方式、奖励对象、奖励等级与数量、评审组织、奖励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和特点,发现广东省科技奖的行政色彩较为浓厚,政府部门作为主要提名者难以实质性落实提名责任,丰厚的奖励派生待遇偏离了科技奖励荣誉本身,缺乏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引导激励;澳门特区政府的科技奖与广东省科技奖较为相似,但其较为注重引导鼓励青年群体开展科技创新;香港特区政府的科技奖励注重发挥市场及社会组织的参与和管理作用.比较分析结果对完善广东省政府科技奖励体系的主要启示为:明晰非市场化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奖励对象结构,注重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落实提名者责任,突出奖励的荣誉性和价值导向,实现与社会科技奖励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徐顽强  熊小刚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56-1660
当前我国已有196个非政府奖项正在面向全国开展科技奖励活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在设奖数量和规模、社会影响力和地位、奖项管理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束缚,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以及非政府奖项的管理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等原因造成的。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采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设奖,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加大设立国际科技奖的力度,提高非政府奖项的立法等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自主创新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非政府科技奖励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自主创新战略是非政府科技奖励蓬勃发展的外在推力,非政府科技奖励则是深化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非政府科技奖励可以通过强化重点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规范和加强奖项的运行及管理,加大对个人的奖励力度,重视奖项的品牌建设等措施来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技奖励在科技奖励制度中占据显著地位,前期研究表明,知名度更高、影响力更广泛的社会科技奖励大多产生于科技发达国家。因此,作为政府科技奖励制度的对比研究,本研究聚焦于科技发达国家的社会科技奖励制度,选择覆盖美国、欧洲国家、日本等五国共计27种有代表性的社会科技奖励,以面向领域、奖励方式、评选标准、评审过程为主要调研维度,剖析各国社会科技奖励制度的突出特点。比较发现,主要发达国家社会科技奖励历史积淀与影响力并存,各国社会科技奖励制度有相似也有不同。继而,在概览我国社会科技奖励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现实,提出助力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技奖励制度是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在规范科技奖励、评价科技成果、指引创新方向方面意义重大。在国家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的背景下,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修订为研究起点,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奖励办法进行横向比较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地方在深入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立法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地方科技奖励制度的系统性和及时性不足、奖项设置导向性仍需要加强、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细化、社会力量设奖仍有待促进和规范等。据此,建议正确处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地方立法的关系,持续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工作机制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促进科技奖励制度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