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教学硬件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亟待加强、人才培养供需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研究生教育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地方高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其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尝试,成效初现。  相似文献   

2.
范柏乃  姜展鹏  江蕾 《软科学》2007,21(5):80-85
提出了引进世界著名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理念、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组集体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创业、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以及建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等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赵向华 《科教文汇》2013,(19):37-37,39
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教学硬件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亟待加强、人才培养供需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研究生教育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地方高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其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尝试,成效初现。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培养机制,是有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机制,同时也是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美日两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广西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还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尚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外国产学研合作的一些经验,去粗取精,有利于促进广西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长效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为切入点,立足于地方高校,从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等角度分析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一多、两跨、三确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推进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重庆大学模具实验室在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国际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模具研究生创新人才在具备一般标准之外,仍需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指出了模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途径,并制定了具体的培养计划。建立的"以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为平台、建设研究生创新人才团队"的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实战能力,推动了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校企共同创造了一批科技成果与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石油企业与石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从短期、单一、临时性的项目合作到长期、综合、战略性项目合作,从国内项目合作到国际项目合作的发展过程.经过多年合作发展,积累和形成了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践基地、"订单式"培养模式、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共建科研基地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并不断深化和拓展.从发展趋势上看,石油企业与石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将从目前的战略性全面合作模式逐渐向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家全  唐毅 《大众科技》2013,(4):247-248,175
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作为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各高校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课程设置和安排将对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当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广西科技大学校企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实践经验,以期能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张的现状下,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通过对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建立高校和生产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纽带,既能解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场地紧缺的矛盾,又能满足企业对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协同创新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机制,达到培养具有复合型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要求。  相似文献   

10.
模具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重庆大学模具实验室在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国际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模具研究生创新人才在具备一般标准之外,仍需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指出了模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途径,并制定了具体的培养计划。建立的“以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为平台、建设研究生创新人才团队”的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实战能力,推动了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校企共同创造了一批科技成果与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13)
依托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办学特色,发挥水利学科的学科优势,制定"一带一路"背景下水利学科国际留学生的招生及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基于国际工程项目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及强化留学生培养支持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学院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具有先进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升水利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科技进步需要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是关系国家科技进步的关键。针对于传统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仅在高校或研究所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而没有到企业或公司参加生产实践,其研究成果难于推广到企业实际生产应用。对此,提出了新型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成效显著,成功率较高,能有效地解决在校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的关键问题。建立的创新培养模式对于我国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以促进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从学术型向应用型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顾爱怡 《科教文汇》2008,(34):32-32
文章在分析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的基础上,认为在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并总结了当前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地区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和措施.通过将区域传统文化艺术和非遗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双导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方式进行创新教育,遵循"传承—利用—发展—创新"的理念,构建民族地区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5.
廖书  杨炜明 《科教文汇》2012,(28):18-19
高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与借鉴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细述了美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六大特点,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经历了恢复和发展时期后,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迅速膨胀,"考研热"居高不下.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面临实行收费制的改革.由于收费制研究生教育完全不同于现行的国家计划拨款制,改革现行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适应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复杂多样。将协同理论运用到研究生发展这一具体领域,通过发挥各主体联合优势,建立组织之间的多种协同形式,进行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丰富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对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中目标达成、培养主体、运行机制、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研究生协同培养框架,结合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研究生培养模式,验证了协同育人机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依托特色运作的协同培养创新模式,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1,(21)
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重点,"高校—中学"联合培养的模式具有自身的问题,不适应这一专业的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在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发挥其资源配置的独特作用。因此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需要"高校—政府—中学"的相互协调与紧密配合,才能实现他们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两方面齐头并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焱  王晓路 《科技广场》2008,(4):134-135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探索了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提出了科研项目和团队管理融合的团队管理研究生培养环境,以及阶梯形的研究生团队化的新型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岩 《科技与管理》2008,10(1):135-138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个体需求多样化,研究生教育内在规律及其自身不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相结合的多样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