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冯博  王雪青  刘炳胜 《资源科学》2014,36(6):1256-1266
本文以省际建筑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方法对各省建筑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过程中,对各省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使效率评价更科学、更能满足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效率均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建筑业规模、人口密度、建筑材料流动性和城市化率,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能源消费结构、科技水平、建筑业成熟度和辅助行业成熟度;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建筑业平均能源效率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三大地区平均能源效率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不同地区建筑业有针对性地制定节能降耗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维国  范丹 《资源科学》2012,34(10):1816-1824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呈现"U"型趋势;技术效应对中部,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产权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全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的贡献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3.
碳排放约束视角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魏巍 《软科学》2015,(4):71-74
基于1993~2011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将趋于下降;对外开放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污染天堂假说"得到验证;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资源越丰裕地区能源效率越低"命题并不稳健。  相似文献   

4.
王喜平  姜晔 《软科学》2012,26(2):73-78
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我国2001~2008年36个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法估计了在此期间累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考察了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高效率工业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行业内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行业产权结构等都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水平,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健  邓传霞 《软科学》2015,(3):70-73
针对传统方向距离函数(DDF)会高估效率的缺陷,在全要素和生产技术框架下,探索性地使用考虑松弛变量的规模方向距离函数(SDDF)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并计算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改进方向、改进目标值及改进变化率,据此测度减排潜力。结果表明:SDDF测算的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整体低于DDF的计算结果;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和产出改进目标值呈现了较大的区域差异,不在生产前沿面上的省市欲达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最优,应将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阶段DEA的中国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华坚  任俊  徐敏  Eric Fong 《资源科学》2013,35(7):1447-1454
要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关键在于提高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客观正确地评估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效率的角度,界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概念,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研究框架,探索性地利用三阶段DEA方法和线性数据转换函数法来评价中国省际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对结果的影响,为真实测度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提供了可行的方法.结果表明,传统DEA测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而平均规模效率被高估;中国区域间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发展显著不平衡,呈现出“东>西>中”的格局,与传统的经济格局存在一定出入.  相似文献   

7.
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动态变动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国  李东  龚爱清 《资源科学》2015,37(4):754-763
物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行业之一,尤其是油料的消耗,位居各行业首位。研究物流业的能源效率,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构建了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模型。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面板数据,对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进行了实证测度,并分析了样本年内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动和区域差异情况。研究发现:2003-2012年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下降了2.88%,行业的总体全要素能源效率不高;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最好,达到了0.996,东部次之为0.979,中部最低为0.950;在各地区的对比中,宁夏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改善最好,青海改善最差,规模效率是导致省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根据中国物流业能源效率的特点,提出了提高该行业能源效率的建议,可以为相关部门的节能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全要素能源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2008年至2012年我国29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各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进行测评与区域特征挖掘,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能源投入冗余和污染物排放冗余问题亟待解决,技术进步的提高是2008至2012年期间我国各地区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且能效相关指标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为了探寻提高中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途径,根据全要素能源效率得分、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差异和特征进行K-Means聚类,并针对各个类型的地区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我国石化行业2000—2016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演变进行分解,进行阶段性及累计效应分析,考察投资、产出、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强度、能源强度和投资效率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投资、产出及能源消费规模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投资碳强度和产出碳强度是主要的促降因素;能源碳强度、投资效率和能源强度作用较弱,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是未来石化行业减碳政策制定的主要着手点。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因此技术效率在本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DEA方法测度了2001-2005年环渤海七省区市国民经济的技术效率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认为,优化产业布局,改进投入要素比例,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加强合作,突出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促进环渤海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终带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Malmquist-DEA的中国能源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构建1999-2010年中国29个省区市能源产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应用Malmquist-DEA方法,对中国能源产业的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增长来源、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地区能源产业平均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决定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技术进步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中国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而不是技术效率.此外,各地区的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但不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技术进步既存在条件收敛,也存在着绝对发散.因此,我国各省份能源产业的生产率将不能实现最终趋同.  相似文献   

12.
运用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金砖国家"2003~2010年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表明"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各国存在显著差异。为分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采用Tobit模型发现"金砖国家"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程度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均较大,而技术进步对各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IPAT和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自主创新、FDI和国际贸易等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省区层面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得到1995—2012年中国省区层面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其中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为投入要素,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GDP为期望产出.研究结果表明: 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FDI能够显著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由于存在显著的负向空〖JP3〗间溢出效应,自主创新和进口对于提升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出口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相对价格法”研究了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中国能源市场分割状况及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能源市场分割呈现倒U型曲线,能源调出区市场分割情况更为严重。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N型走势,能源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更低,呈现出“能源效率诅咒”。市场分割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超过97.59%的样本点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水平有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据此,本文认为,推进能源市场对内开放以消除市场分割,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需求侧节能措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提升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2005—2011年新疆地区15个地州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评价,继而运用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Theil指标对各地州能源效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能源差异的动态演进过程;利用面板数据估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影响力等要素对新疆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2005—2011年期间,新疆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但能源效率差异显著,由"单峰"向"双峰"演变;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和政府影响力的调整促进了新疆地区能源效率的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新疆处于依靠能源提高经济增长的阶段,所以其经济增长对能源效率是有负向作用的。因此,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加强对外开放力度以及加大政府节能减排措施的监管,能够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200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年均增长0.1%,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较多省区则出现技术边界"内陷"的现象;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和东北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较高,而中西部省区则较低,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所致;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方建春  张宇燕  吴宛珊 《科研管理》2020,41(10):268-277
本文运用“相对价格法”研究了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中国能源市场分割状况及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能源市场分割呈现倒U型曲线,能源调出区市场分割情况更为严重。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N型走势,能源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更低,呈现出“能源效率诅咒”。市场分割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超过97.59%的样本点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水平有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据此,本文认为,推进能源市场对内开放以消除市场分割,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需求侧节能措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提升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能源效率的七类测度指标及其测度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能源效率已经成为能源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有关能源效率测度指标及其测度方法的系统比较重视不够.本文对传统的和作者提出的能源效率测度指标做全面总结和系统剖析(包括能源宏观效率、能源实物效率、能源物理效率、能源要素利用效率、能源要素配置效率、能源价值效率、能源经济效率等七大类指标).讨论了各类指标的理论基础或假设条件、相互关系、优缺点或适应范围,以及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澄清了当前关于能源效率指标的一些认识或应用误区.  相似文献   

19.
《软科学》2019,(7):86-93
采用SBM-DDF-SML与空间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2005~2016年资源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2005~2016年成上升趋势,且各省市在增长率方面均呈现出显著差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幅普遍高于市场全要素生产率增幅,呈现出波浪式"W"型变化规律。计量结果表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溢出性,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能源效率提高、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当前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有制结构、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呈现抑制作用。研究认为,国家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联动机制,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正的空间外溢性;加大研发投入,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改变现阶段不灵活、一刀切的环境规制方式,因地制宜地构建绿色、多样的环境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拥有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生产大国乃至人口增长大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减排前景不容乐观,如何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实现国家绿色增长及发展的可持续目标关乎着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共同命运。在Tapio脱钩理论指导下,强调国家绿色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的潜力问题,首先,构建金砖国家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15年间金砖五国绿色增长水平进行科学、系统测度;在此基础上,计算金砖五国2000-2015年间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弹性;最后,结合绿色增长评价水平,计算得到金砖五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潜力水平,提出了提升金砖五国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潜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