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的农民普遍存在着贫困现象。引起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生产条件差、人居环境恶劣;基础教育落后、社会保障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经济意识差、传统观念陈旧等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4.6%。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沂蒙山区、井冈山区、闽西南地区等革命老区群众的温  相似文献   

3.
西藏牧区作为"新贫困"时代、"少、边、穷"地区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其贫困程度和贫困深度依然很大。文章以西藏色尼区为样本,对贫困特征及类型、贫困精准治理的现状及贫困精准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色尼区贫困呈现出贫困家庭人口规模大,子女文盲率高,孤寡老人家庭数量较多,各乡镇贫困人口分布不均,且贫困家庭劳动力人口较少等特征,属于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能力型贫困、群体型贫困、脆弱型贫困、精神型贫困混合类型。西藏牧区贫困精准治理中存在牧区贫困劳动力低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脱贫致富内在驱动力不足、精准治理机制尚未完善、基层扶贫工作难度大、脱贫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贫困群众开展"扶志+扶智+扶质","分片区"精准治理,降低脱贫成本,发挥基层政权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力量并举的路径实施西藏农牧区的贫困精准治理,对于少数民族牧区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科技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实施脱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和燕山深山区、坝上高寒区以及黑龙港流域的盐碱地区和水库移民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贫困面积大、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滞后。为了圆满完成扶贫攻坚  相似文献   

5.
西藏农牧民住户的能源资源和燃料资源主要有水力、地热、太阳能、风力、秸秆、薪柴、畜粪和煤炭等。西藏农牧民能源供应因能源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匀、开发条件差、优质能源较少、能源供给困难和能源总体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使农牧民群众的日常能源供给仍以传统燃料为主,尤其是西藏农牧区燃料短缺、能源匮乏,农牧民群众一直以薪柴、牛粪等生物质能源作为燃料。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资源西富东贫,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正相反,十年改革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形成“马太效应”。国家每年给予大量的扶贫资金。为什么一直成效甚徽?不可否认,自然资源条件差、交通地理环境恶劣、政策偏差、领导不力等等;这些都是贫困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雪山镇新联村开展扶贫与扶智扶志项目结合的脱贫工作探索,重点抓好宣传教育、文化活动、产业发展。凝聚群众力量、发挥群众作用,让困难群众从思想上消除"贫困",扶志扶智增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调动群众致富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打工仔也能变老板——面包房连锁加盟 为改变贫困,今年35岁的张红安决定进城务工。出生于一个闭塞、贫附的村庄,因家庭人口多,经济条件差,作为长子的他从小就显示出与同龄人不同的坚强,但却学习勤奋、成绩优秀。  相似文献   

9.
农业自然生产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等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对研究农村贫困现象、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分析和理论梳理,得出地理环境与农村贫困关系的理论框架,最终指出改变地理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和使农民脱离贫困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西藏农牧区1994~2012年19年的相关数据,从西藏农牧区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条件、人文发展四个维度以及农村社会总产值、农牧民人均消费水平、有效灌溉率等16个多维评价测量指标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西藏农牧区贫困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得出西藏农牧区贫困问题主要受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生产条件和人文发展对于西藏农牧贫困问题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出解决西藏农牧区贫困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善西藏农牧区经济环境;二是改善西藏农牧民的社会环境;三是提高农牧民生产条件;四是提高西藏农牧区人文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些年,甘肃的政治、经济形势一直很好,是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经济有较快发展,落后面貌有一定改变,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同先进省区相比,我们的差距还较大,条件差、基础薄、贫困面较大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这是解放后甘肃历届政府为之尽心尽力而奋斗的目标。许多老同志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广大干部和群众付出了辛勤劳动。经过多年摸索,特别是这些年改革、开放、搞活的实践,我们对甘肃省情的认识比较全面了,对甘肃经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比较深刻了,改变甘肃贫困面貌的思想也比较清晰了。  相似文献   

12.
杨定  杨振山 《资源科学》2021,43(2):293-303
生态贫困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生态环境与贫困作用机制、支撑巩固减贫成果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高寒地区的生态贫困评价和影响因素探索较少。本文以藏北深度贫困区色林错地区为例,构建生态贫困评价体系,将BP神经网络模型和DEMATEL方法相结合,对该地区生态贫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色林错地区各乡镇生态贫困指数平均值为2.97,多数乡镇生态贫困等级集中在三级(最贫困为五级),且生态贫困等级较高的乡镇处于地理环境恶劣的山区,生态贫困等级较低的乡镇处于湖盆附近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②各因素对生态贫困的影响方向存在差异,地面坡度、地形起伏度、平均气温与平均海拔对生态贫困有正向作用,河网密度、平均降水、土壤质地结构与植被指数对生态贫困有负向作用;应引导居民尽量减少在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的区域活动,加强优良草场和水源地保护,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旅游服务业等特色产业,推动社区发展以降低生计脆弱性;③平均海拔、地形起伏度和地面坡度是影响生态贫困的关键因素,并与平均气温和降水等因素相关联;应以海拔、地形等为主要考虑因素,优化居民点布局,积极应对生态贫困。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制定长期有效的减贫策略提供参考,还可为其他地区生态贫困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贫困与经济贫困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牛津大学水贫困指数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贫困指数基础上,分别综合考虑资源、设施、能力、使用、环境5方面和收入、支出、教育、健康、发展环境、家庭供养及就业6方面,构建适用于我国省际间进行比较的中国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经济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法为各指标赋以权重.对2009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水贫困及经济贫困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水贫困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并进行空间分异.计算结果能够反映我国水贫困水平和经济贫困程度的实际情况,并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贫困与经济贫困存在较高程度的耦合度,水贫困与经济贫困整体水平从西到东逐渐变好,得出我国水贫困与经济贫困为共生关系、在扶贫政策中应加入减少水贫困策略的结论.最后,从建立与完善水权制度、改善农业水利基础条件、保障饮用水安全和加强水生态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减贫问题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张建清  卜学欢 《软科学》2016,(10):43-48
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截面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从收入增长和差距缩小双重视角研究了人力资本三维要素(健康、教育和工作经验)对中国农村与城镇居民贫困的影响及差异。结果发现:2000~2006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但中国城镇贫困发生率却在上升;基于收入增长的视角,健康、教育和工作经验的提高,都有利于农村、城镇居民增收,但不同要素的减贫成效存在差异;基于收入差距缩小的视角,教育和工作经验都有缩小农村贫困、非贫困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但健康的系数差检验却不显著,而对于城镇居民,只有教育才具有缩小城镇贫困、非贫困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董静儒 《华夏星火》2016,(10):39-41
德青源将企业自身发展与扶贫相结合,摸索出一套造福贫困群众、有利地方发展、助推产业发展的蛋鸡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国仍有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规律,探明了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突出;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向我国中西部深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集聚,具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片)等多级并存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胡焕庸线"西北部、东南部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占16.4%、83.6%;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前期扶贫开发政策精准性不够等,是中国农村持续贫困的主要症结。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亟需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7.
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导致西藏农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西藏农牧区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文章分析影响西藏农牧区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主要有:资源匮乏,生产条件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家庭规模大,人力资本积累程度较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存在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西藏农牧区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陕北的延安、榆林两地区属革命老区,这个地区北部为丘陵风沙区,南部为黄土高原旱塬沟壑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闭塞,工农业基础设施差,资金困难,由此相应带来的人才短缺、劳动者素质差,一般干部和群众比较缺乏科技意识、商品意识、管理意识和竞争意  相似文献   

19.
消除贫困已成为了国际行动的目标。我国政府一直都在反贫困.其中采用的战略主要有传统的社会救济扶贫战略,通过制度变革推动经济增长以消除贫困的战略和开发式扶贫战略等多种扶贫方式,使贫困人口不断下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的深山区、裸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地方疾病多发区、缺水地区、严重自然灾害多发区。这些地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这些区域是我国扶贫的攻坚区域。因此,要制定对西部特殊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西部地方政府扶贫的指导思想要有创新,应该注重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在这个前提下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扶贫要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进行,要有稳定的脱贫计划才能攻破扶贫难关。  相似文献   

20.
位于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地区,上地瘠薄,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差,人民生活贫困,是陕西省三大特困地区之一。为了探索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早在196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就将黄河沿岸红枣林带列入8条经济林带建设之一。1981年的陕西省果树区划和1988年的陕北老区脱贫致富重点资源开发规划,都把榆林地区的沿黄6县列为红枣基地县。1989年,国家科委、省科委和省陕北建委在清涧、佳县实施了“陕北红枣优质丰产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