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与性别"论题是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新的关注点。作为与传统技术哲学研究不同方式出现的、对技术以"他者"方式进行的理论反思,技术的"性别研究"可以获得对技术以及创造并使用技术的"性别化的人类"更全面的理解。它先后历经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对传统技术史进行性别反思,认为需要对技术史中被忽视的女性技术发明家进行"补偿式"研究;其次则试图在社会与文化结构中探讨作为一种社会因素的"性别"对技术的建构过程。考察技术与性别关系,应既包括作为动态的技术过程中的性别因素,还须包括作为静态的技术制品与技术知识中的性别因素。反思技术的性别化问题,并不是要从技术的"男性化"时代逆转为技术的"女性化"时代,而是要力图建构"性别和谐"的技术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技术概念的复杂性是导致自主论和建构论纷争不断的根本原因,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必须区分哲学语境和社会学语境.反思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既要立足于历史的维度,同时要顺应技术哲学当下发生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3.
科学哲学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论的说明并没有达到其预期效果。库恩的研究把科学哲学从认识论范畴放大到社会学和史学范畴,科学哲学由此步入后库恩时代。库恩之后的社会建构论认为科学知识是由社会因素建构起来的,稍晚的“科学的文化研究”是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深化和延伸。上世纪末兴起的分科化的科学哲学的研究重点在于生物学哲学,它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描述性。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期,技术哲学研究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影响,走上学术纲领重构的道路,这主要表现在社会技术哲学的努力、工程和人文传统的整合、社会建构论与技术批判理论的整合、"经验转向"的探索以及对技术哲学作"库恩式"的思考等方面。在探讨当代技术哲学家重构研究纲领的各种努力的基础上,就技术哲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反思,并给出本文作者的重构方案。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平等与共享,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支撑和推进,以性别平等为理念的先进性别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社会推动力量。文章对传统的不平等的性别文化进行了解构与反思,提出了建构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的认识和创新,并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的突破点和面对的障碍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技术的认识经历了由漠视到正视,最后进行哲学反思的艰难过程。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兴起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目前至少有两种路径转向值得关注,即:从技术目的论的研究转向对技术认识论的研究;从技术批判主义转向采用历史追溯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另外,技术哲学必须把自身当作一门哲学学科来建立,海德格尔的“座驾”说、齐曼的“縻母”说、莱文森的“思想的物质体现”说为我们理解技术哲学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7.
传统科学实在论与科学的社会建构共享着表征主义的科学观。表征主义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陷入了一种“理性的危机”,即传统的科学哲学实在论把科学家看成是“理性傀儡”或“规范傀儡”,社会建构主义则把科学家变成了“利益傀儡”,结果使科学研究陷入不可自拔的认识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实在的“方法论的恐惧”之中。用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取代作为知识的表征的科学,给与“实在”以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解释,是消解这类“危机”,并拯救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批判成果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S&TS ,是英文“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的缩写,即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或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欧美诞生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将传统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史、技术史等学科整合在一起,形成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内学者普遍将其翻译为“科学技术学”。近年来,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已在我国学术界逐渐兴起。值此《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 0周年之际,我要予以高度评价的正是这一刊物有关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导向。首先,《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吴欣桐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9,37(9):1671-1679
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需要随着现实情境和理论演进而不断拓展。对创新管理范式进行性别化的解构和重塑,是在创新管理研究成果之中加入性别维度、进行理论的性别化再建构和反思,有助于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承担对两性的责任、实现社会普惠。性别化的创新管理,融合了女性主义科学史、性别与科学技术、性别与管理实践、性别与创新实践、创新管理的理论成果,是以创新全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修正制度、修正知识和修正数量”三种性别化创新策略,对创新战略制定、创新计划制定、创新项目组合、创意发展、研发和设计、生产制造、商业化和阶段性调整八个阶段实现性别化解构和重塑,从而解决原有创新管理过程的性别盲视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创新管理的性别价值倾向性,实现创新管理中多元融合的可行性、提升人文关怀和道德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0.
技术概念与技术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技术范畴中一些重要概念的产生与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着眼于把诠释这些关键词意义的"文本"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进行话语分析和文化研究,以展现技术概念与技术文化的建构与演变过程.这种考察表明,对这些关键词的历史诠释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它们作为经典文本,与自己所处的具体历史语境相互参照而制造互文性、重构文本及其意义的过程.正因此,任一概念都会显示出复杂甚至矛盾的意义.这为我们讨论技术概念展示了一个建构论的历史的视角,以此倡导技术史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1.
袁继红 《科教文汇》2014,(19):30-31
科学技术史是大学通识教育常设课程之一,在课程安排上,包括科学史、技术史和STS,然而其学科归属却是科学史。这种课程内容和学科归属的不对称源于“科学”概念之内涵的扩展,从古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到近代科学的哲学家传统定义,再到二战后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科学内涵从与技术分离转变为和技术合体,最后变为同一个概念“科学技术”,而整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总是依循科学的历史发展和其社会建制形式的转变,故科学技术史是广义的科学史。  相似文献   

12.
技术使用是技术哲学中与技术设计相对应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使用者对蕴涵着自然规律的技术进行符合预定功能或不符合预定功能的操作、利用和发挥的活动,这不仅是"已经在此"的技术的功能在生活世界里实现的过程,也是使用者与技术的双向建构过程。对技术使用进行哲学反思,具有多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工程”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工程”外延的逐步拓展,“工程”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工程”应当由自然领域逐步扩展到社会领域。工程哲学不仅要关注自然工程,而且要关注社会工程。在人们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不可或缺,在反思人们改造世界的认识活动中,“社会工程哲学”与“自然工程哲学”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4.
黄燕华 《科教文汇》2014,(31):107-108
老子关于“道”的阐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些根本属性。他建构了一个尊道贵德、绝巧弃利、见微知著、有而无为、小国寡民的技术发展的理想国。一方面他批判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处于无序失道之中;另一方面他肯定了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尊崇道法自然。本文分析了老子文献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应用和技术与人四个方面逐一解读其技术哲学的理念。进一步探讨老子技术哲学理念对现代技术文明的启示,引申出技术发展的未来导向。  相似文献   

15.
"性别与技术"论题是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新的关注点,进入技术领域的女性主义为反思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技术女性主义的后期走向充分整合建构主义的理论洞察,并植根于技术实践中的性别问题,为解构父权制的科学技术遗产并以符合女性主义政治目标的方式重构技术的未来提供了富于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社会建构论把技术界定为一种社会行动 ,技术要素包括参与了技术发展的各类因素。然而 ,社会行动并不能包括技术的全部 ,本文尝试提出“技术是部分地社会建构的”这一命题 ,建立了一种技术内容的“可塑因—不可塑因”的二分法。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界定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 ,它包含了一种建构论的政策思想 ,强调政策工具的地方导向和行动导向 ,并涉及政策的有效作用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哲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也就必然要把科学文化纳入到其研究的领域中.无论是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还是科学的哲学(Scientific Philosophy)都是在科学为主导的社会里人们对科学的一种哲学反思,这种反思过程也就是科学文化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8.
技术机会,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反映的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但是这样的界定并未抓住概念的本质,有必要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机会。首先,技术机会是哲学偶然性范畴的延伸和扩展,是与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相对应的范畴;其次,技术机会是创新主体认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过程,与创新主体的特征和技术范式、技术轨迹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最后,技术机会也是创新主体能动地建构技术创新可能性的过程,需要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技术创新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可能性和管理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面临着挑战与机遇。高校师生阅读方式、教学模式以及知识获取模式的变革,都给传统的图书服务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定位与反思,建构数字化、立体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同时高校图书馆的从业人员也要定位自身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勇于反思、善于反思,才能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从业人员的进步既依赖自身的努力,同时也受到广大师生的影响,只有从业人员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师生和图书馆的共进互赢。  相似文献   

20.
伊德的身体理论是理解其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视角。他在“身体一”(感知的身体,体验的身体)和“身体二”(文化建构的身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身体的第三个维度,即“技术的身体”。“技术的身体”是对“身体一”和“身体二”的综合,主要特征是工具的涉身性,而这正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伊德的身体理论对涉身、知觉和行动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挖掘,对“情境化知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解读,对我们建立批判的知识论和技术现象学有诸多启发,其中有两个向度不可忽视,一是关注行动,二是重视现象学一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