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整体水平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从效益提升、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3个维度构建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以熵值法作为衡量方法进行测度,并进一步从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总体处于"东高西低、梯度分布"格局;全国层面,人力资本和经济环境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明显,资金投入和外贸环境则起负向作用;区域层面,因区位优势不同,各因素的影响作用也发生改变,其中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影响作用最大,制度环境对中部地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外贸环境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被冲淡。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分配资金、平衡政策使用、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教育投资、优化外贸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7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背景下,科学衡量我国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并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和主要驱动路径对于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数字化技术转型、数字化创新能力转型和数字化效益转型三方面构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改进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相结合,对各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从技术、市场、政府三个维度的“组态效应”研究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总体仍遵循东、中、西梯度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驱动路径有5条,可将其归纳为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种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多重因素间复杂本质,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发展理念和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4个出发点——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应对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挑战、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制约以及富起来转向强起来征程上我国竞争力的提升,从绿色生态、社会人文、企业发展、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等6个维度选取46个指标构建我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统一测度全国286个地级市域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的视角微观深入比较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及空间布局.研究发现:粤港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京津冀最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生态高质量是三大区域的共同短板;粤港澳由于深圳"一超"地位造成了区域内极大的发展差异;粤港澳和长三角基本形成"一超多强"辐射,形成带动明显、优势互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辉  师诺  武玲玲  张大伟 《资源科学》2020,42(1):115-126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大方面,包含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熵权法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但差距逐年变小;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08—2010年基本保持平稳,2011—2017年持续增长,且在2016年增速明显;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2010年小幅波动,2011年起上升明显;10年间5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此,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给出了具体建议:①借助政策红利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扩大黄河流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②西部各省区在重点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要素禀赋,发展特色产业。③山东省和河南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山西省和甘肃省民生改善工作亟待加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演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调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数字创新路径,强化区域间联系,为促进我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生"理念,从农业生产质量、农业生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三方面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对2008-2018年四川省21市州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随时间推移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一定波动;各市州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五大经济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区域差异逐渐扩大;农业发展质量较高地区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附近.为实现整体农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政府应在保持农业高质区持续发展的同时,兼顾农业低质区的发展,推进区域农业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实践下,针对制造业高质量结构转型路径以及动力来源多样化特征,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中国各行业制造业高质量结构转型异质性结构,并从环境规制视角构建外部知识源化对制造业高质量结构转型影响机理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在不同行业环境规制异质效应下外部知识源化驱动高质量结构转型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制造业高质量结构转型整体水平较低,行业异质性显著。外部知识源化对于制造业高质量结构转型的作用存在显著的环境规制异质门槛效应:较低的环境规制水平显著推动了外部知识源化对高质量结构转型的作用,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并突破“临界值”,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知识源化的高质量结构转型效应,即外部知识源化与高质量结构转型呈先促进后抑制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价值链视角,运用熵权法,从价值链高度和价值链结构优度两维度构建区域制造业高级化水平评价模型,通过实证方法,对中国典型区域制造业高级化发展水平做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级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价值链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优度较低和区域间差异明显等问题.根据研究结果,从加大创新投入、扩大开放程度和拉动内需等方面设计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出基于工业工程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未包含西藏、港澳台)2011—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了各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多维影响与空间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整体发展势头迅猛,但局部发展不平衡,省份间差距较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就业水平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对本省域就业规模、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仅在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方面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保障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与技术创新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对区域就业水平产生作用。因此,应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同时重视弥合“数字鸿沟”,通过数实融合拓展就业规模,数字转型优化就业结构,人才培育提升就业质量,以进一步提高区域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在各省市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通过构建测度指标体系,运用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发现:(1)中国内地文化产业三大子行业综合效率整体偏低,纯技术效率偏低是主要原因。行业效率的提升仍需依赖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提升;(2)31省市文化子行业效率水平非均衡特征明显:文化制造业综合效率呈现"西低东高"阶梯式分布,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则整体呈现"低集中—高分散"的空间分异特征。相比而言,多数省市文化制造业有了较好发展,这与中国制造业率先获得发展相关;(3)2012—2013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及文化服务业行业效率增幅最大的依次是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这体现了中国产业转移与文化产业差异化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促进了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数字中国建设进程的加快,数字化能否有效促进传统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基于技术整合能力视角,以2016-2019年中国沪深A股资源型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综合水平及其数字基础、数字投入、数字素养、数字经济和数字应用五个分项指标对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内在机理。通过运用变异系数法和Stata15.1软件,研究发现:地区数字化综合水平及其数字基础、数字投入、数字经济和数字应用等四个分项指标均对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型”影响;技术整合能力正向调节地区数字化综合水平及其五个分项指标对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快提升地区数字化水平和增强企业技术整合能力,对促进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战略结合的绿色创新理念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鉴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的复杂性,通过构建创新投入、创新资源、生态环境和创新产出四个子系统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仿真模型。以长三角沪江浙皖四省(市)为研究区域,动态仿真研究四省(市)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演变趋势,分析比较关键变量,明确四省(市)绿色创新竞争力的差异与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均有利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的提升,整体指标状况优良,绿色创新效益显著。江苏省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综合水平最高,浙江省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综合水平与上海市基本相近,安徽省处于最低位置。四省(市)在绿色创新竞争力的不同维度分别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3.
评判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效果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机制。本文依据五大发展理念,设立了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效竞争、风险控制5个维度层,构建了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区域资源禀赋,本文运用FAHP-熵权模型分别对不同地区设立组合权重,综合评价京津冀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效果。结果表明:(1)污染排放和数字基础设施是影响京津冀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供应链风控、创新影响和数字互联网载体、创新贡献和信用风控分别是影响北京、天津、河北的核心因素。(2)近十年京津冀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五个方面占比呈现协调融合态势,优劣顺序是北京、天津、河北。数字经济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与河北和北京在风险控制方面相比,天津则应重点关注高效竞争方面。(3)近十年京津冀制造业数字绿色创新发展态势良好。河北综合水平增速最快;北京综合水平虽仍在稳步上升,但与河北相比,增速较慢;天津制综合水平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基础和前提。在界定工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了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8年至2019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演变来看,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依然处于中低水平;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减弱的特征;第三,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分维度指数来看,开放发展指数得分最高,创新发展指数得分最低。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力为核心,提升改革动力、开放动力和需求动力,朝着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产品模式向高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强工业品牌建设,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探究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演变趋势以及障碍因子,为推动工业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参考。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包含绿色总量、绿色效率、绿色创新、绿色治理和绿色保障五大维度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测度其水平值,运用Dagum分解法、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诊断其关键障碍。结果表明:30个省份整体及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偏低;空间分异明显,表现出“东-中-西”递减格局;空间关联性增强,形成以环渤海湾和长江三角洲为主的“高高”集聚区和以东北、西南和西北为主的“低低”集聚区;总体空间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发展水平类型的空间转移与邻域水平关系密切,邻域水平越高,向上转移概率越大,但低等级区短时间向上转移的概率较小;绿色创新、绿色保障和绿色总量是工业绿色发展的主要短板,其中规模效益、创新能力、创新潜力、治理强度和制度保障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最后针对研究发现,分别从补齐短板、缩小差距、突破障碍等方面因地制宜提出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双碳”目标下创新转型及区域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分绿色科技研发和绿色成果转化两阶段,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及GML指数测度具有典型创新效应的高技术制造业的绿色创新效率,使用空间自相关性检验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高技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论表明:高技术制造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均呈上升走势,成果转化阶段绿色创新效率相对低,存在区域异质性;高技术制造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均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7个影响因素分阶段存在正负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针对结论,从推动产学研联动、促进区域协同、放大环境规制外部正效应、增强区域基础设施连接以扩大绿色技术辐射面等角度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2002-2016年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总体上不断发展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它们的区域差异在波动中下降;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两元系统跟三元系统协调均呈上升趋势。直到2016年全国各地区三元系统协调等级未达到优质耦合协调等级;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增长在2009年之前主要是由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在2009年之后主要是由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未来需加大对科技、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并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既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战略引擎,亦是我国冲破资源束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键要素。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案例,基于组态框架,运用tsQCA方法厘清影响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要素间的协调联动关系,剖析导致不同区域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多重并发因果机制与多元路径。研究表明:(1)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组态有三种,包括人力-经济资源下资金基础主导型、多元综合主导型与经济-自然资源下技术转化主导型,经济资源投入是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推动力;(2)非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组态有四种,人力资源短缺是抑制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3)高与非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存在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