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能源效率的七类测度指标及其测度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能源效率已经成为能源政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有关能源效率测度指标及其测度方法的系统比较重视不够.本文对传统的和作者提出的能源效率测度指标做全面总结和系统剖析(包括能源宏观效率、能源实物效率、能源物理效率、能源要素利用效率、能源要素配置效率、能源价值效率、能源经济效率等七大类指标).讨论了各类指标的理论基础或假设条件、相互关系、优缺点或适应范围,以及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澄清了当前关于能源效率指标的一些认识或应用误区.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6,(23)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建筑业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却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的重大因素。本文在阐述建筑业能源消耗现状的基础上分别能源效率评价以及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建筑业能源效率测度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从能源效率研究对象、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建筑业能源效率分析三个方面分析目前建筑业能源效率测度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能够加大对村镇住宅能源效率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指数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量快速上升的压力,对能源效率的合理测度和全面分析,是认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综合效益情况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我国"九五"以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采用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评估模型,测度1997—2009年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构建不同维度的能源效率指数,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各省区市的能源效率差异情况、波动情况、均衡情况和贡献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十二五"时期的能源效率情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测度的国际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艳芬 《资源科学》2013,35(11):2131-2141
为解决国内日益尖锐的能源环境矛盾,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压力,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对其进行准确的统计测度和国际对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能源消费者分为企业、政府和居民三大类别,从国家能源发展目标出发,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包括总分类指标、监控类指标、解释类指标和辅助说明类指标4 大类;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核算方式下,采用熵权法与能源消费份额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与主成份投影法相结合,对中国、美国、日本等32 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在4 种组合条件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测度值分别为0.6207、0.5796、0.7854、0.7186,总体虽基本处于"较好"状态,但在32个样本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分别为第26 位、第28 位、第8 位和第11 位,比较而言,购买力平价法下的测度值和排名更好,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的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EA方法测度中国1995~2011年间能源和碳排放效率,并拓展STIRPAT模型,通过Tobit回归分析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整体上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效率呈下降趋势,东部能源和碳排放效率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经济增长和节能技术是影响能源和碳排放效率的关键因素,其中经济增长会降低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效率。工业化水平对能源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不过统计上不显著。人口规模与能源和碳排放效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动态变动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国  李东  龚爱清 《资源科学》2015,37(4):754-763
物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行业之一,尤其是油料的消耗,位居各行业首位。研究物流业的能源效率,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构建了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模型。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面板数据,对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进行了实证测度,并分析了样本年内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动和区域差异情况。研究发现:2003-2012年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下降了2.88%,行业的总体全要素能源效率不高;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最好,达到了0.996,东部次之为0.979,中部最低为0.950;在各地区的对比中,宁夏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改善最好,青海改善最差,规模效率是导致省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根据中国物流业能源效率的特点,提出了提高该行业能源效率的建议,可以为相关部门的节能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约束视角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魏巍 《软科学》2015,(4):71-74
基于1993~2011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将趋于下降;对外开放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污染天堂假说"得到验证;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资源越丰裕地区能源效率越低"命题并不稳健。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结构变化与美国能源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性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能源效率的表达模型,提出了R&D知识存量测度方法,并测算出了美国1957-2004年的R&D知识存量。选取美国1980-2004年的能源生产率、R&D知识技术存量、第三产业比重以及石油价格等变量的时间序列作为样本数据,通过回归分析看出美国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以上三因素均为能源效率的原因,而且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国工业能源绩效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丹  王维国 《资源科学》2013,35(9):1790-1800
本文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工业能源绩效的评价体系之中,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及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2000-2010年我国工业36个行业的能源效率与生产率,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了能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低碳能源效率高于传统能源效率,其中制造业的低碳能源效率最高,其次为供应业,采掘业最低;考察期内工业行业的最优生产前沿不断外移,低碳技术边界越来越偏离规模报酬不变技术;核密度分析可知,大多数工业行业由于生产率提高使得能源效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驱动因素分析显示,工业行业存在能源利用的规模经济,能源结构对行业能源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资本深化对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为正,而对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马歇尔外部性与工业行业能源绩效存在U型关系,本研究框架里不支持污染天堂假说。  相似文献   

10.
首先用融合径向与非径向距离函数特征的EBM方法测度了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借助效率核密度图和技术分解分析了效率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继而利用泰尔熵量化区域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总体差距,并将其分解结果运用于地区差异的成因识别中。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环境效率普遍偏低,在经历短暂的上升期后,近年来持续走低,规模效率下降是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区域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总体差距逐渐缩小,区域间差距仍为驱动总体差距的主导因素,缩小上游区域内差距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基于超效率DEA的我国钢铁产业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芝  何枫  赵晓 《软科学》2012,26(2):65-68
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下,建立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我国钢铁产业2002~2008年间的能源效率,衡量了企业的节能空间,同时测算了我国钢铁产业2002~2008年间效率的变迁过程。结果显示:首先,自2007年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平均能源效率有所提升,企业之间效率差距较大;其次,钢铁产业的节能潜力巨大,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平均每年能源消耗仍有20%左右的可降空间;进一步,我国钢铁产业能源效率提升主要源于技术效率的提升而非技术进步,这反映了整个产业能源效率差距在缩小但缺乏技术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全要素的能源效率框架下应用共同前沿下的SBM模型(简称MSBM模型)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的表现及差异。研究发现:“十二五”期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仍维持较低水平,且地区间差异性也在显著增加。我国省际能源效率的平均水平为0.58,说明在削减40%能源投入水平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现有的经济产出水平,节能减排的潜力较大。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应用空间统计方法对能源效率的自相关性展开检验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省级地区的能源效率具有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开发水平和二次产业占比对能源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技术创新和城镇化率为能源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吕明元  陈维宣 《资源科学》2016,38(7):1350-1362
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效率贡献的差异需要从结构演进方向上进行研究。本文将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分解为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以劳动和资本要素生产率为基础重新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建立普通模型、增长模型与弹性模型实证检验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对能源效率及其增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对能源效率及其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降低显著地抑制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并且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者之间差距的扩大有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负效应,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上升对能源效率提高具有正向效应。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产业政策的趋向应重点引导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降低其对能源效率的抑制作用,并同时缩小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之间的差距;而能源政策的倾向则应重点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投入来促进能源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张同斌  宫婷 《资源科学》2013,35(9):1772-1781
本文采用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基于库兹涅茨假说和结构红利理论,研究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在不同工业化阶段对能源效率的差异化影响。结论认为,随着工业化阶段的变迁,人均GDP增长与能源经济效率呈现先下降后稳定再上升的“U”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系数基本都为负。在工业化初期,第二产业对能源的消费需求稳定,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的要素配置,产生结构红利提升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全部为正且影响程度较高,以1993年为分界点,可以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为高波动和低波动两个阶段。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还通过计算产出缺口对能源效率提升的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能源效率的提升潜力基本在-4%~4%范围内波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提升潜力的影响不断减弱并趋于稳定,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潜力的贡献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能源短缺、利用率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29个省市2009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分析。文章将技术效率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利用其数值来分析能源效率,同时,加入环境变量来分析完善上述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在剔除外部因素和环境变量以前规模效率被高估,纯技术效率被低估。大部分省在第三阶段计算出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这说明很多企业规模较小不能体现出规模经济性。从区域上来看则是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针对这一结果,本文给出几点建议:中西部地区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发新技术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方建春  张宇燕  吴宛珊 《科研管理》2020,41(10):268-277
本文运用“相对价格法”研究了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中国能源市场分割状况及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能源市场分割呈现倒U型曲线,能源调出区市场分割情况更为严重。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N型走势,能源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更低,呈现出“能源效率诅咒”。市场分割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超过97.59%的样本点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水平有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据此,本文认为,推进能源市场对内开放以消除市场分割,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需求侧节能措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提升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郭珊  韩梦瑶  杨玉浦 《资源科学》2021,43(4):733-744
随着中国各省份间能源生产、消费的关联日益紧密,隐含在商品贸易中的能源流动有助于平衡中国总体能源供需,但跨省能源流动伴随的能效冗余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刻画中国2007年和2015年省际隐含能源流动,测度中国隐含能源流动的能效冗余,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区域间隐含能源流动主要从华北、华东、华中、东北地区流向华南、西北、西南地区;②中国大部分省市的隐含能源流动逐渐由消费驱动转向投资驱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隐含能源流动仍以消费驱动为主;③中国整体直接能源利用大于完全能源需求,但是近年来部分省份直接能源利用与完全能源需求之间的缺口有所缓解;④中国整体隐含能源冗余情况有所改善,但河北、辽宁、山西等隐含能源供给省份的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待提升。本文结果有助于针对性地辨识低能效省份的能源效率、降低全供应链的能效冗余,对中国各省份间的高效能源配置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