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开发的基础制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作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战略地位。在回顾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时代背景、介绍规划方案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文章勾勒出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解析框架,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对于优化国土开发保护战略格局、完善区域政策和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的作用机理,最后从完善政府职责体系、推进空间规划立法、修订空间规划体系和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四个方面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制度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十九大”后的新态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法为本、规划先行"是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否合理规制国土空间、建设美丽家园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九大"后,我国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将加快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主体功能区的基础性地位将趋于增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扮演发展类规划和布局类规划旋转门的角色,主体功能区战略将成为指引我国国土空间有序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制度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制度的作用;覆盖全国国土的空间规划体系将基本建成,通过全国、省、县为中国基本空间规划单元,以跨省级行政区、跨地市、跨市县域的区域规划为补充的空间规划体系,规范国家和地方不同空间尺度的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空间结构合理组织、区域政策合理实施;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得以确立,实施增强空间管制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扩大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增强市场作用力度等五大行动。  相似文献   

3.
均衡紧凑网络型国土空间规划——日本的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平 《资源科学》2019,41(9):1610-1618
日本自1950年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以及其后在1962年发布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来,在近70年间,编制和实施了多个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应对新的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国土空间出现的新问题,日本于2005年改《国土综合开发法》为《国土形成计划法》,一改过去数量扩张的“开发”,转向存量提质的“利用”,先后编制并发布了2次《国土形成计划(全国计划)》,致力于建设均衡、紧凑和网络型的国土空间。未来10~20年,中国人口也将进入减少状态和超老龄化社会,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利用必将与其相适应。借鉴日本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营造方面的实践,研究认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营造应该有新理念和新变革,应该从大规模国土空间开发向国土保护转型,从数量扩张型向存量优化和减量提升的国土空间规划转型,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再到减量规划的转型;应着力形成多重“紧凑型+网络型”的国土空间结构,打造均衡、安全、安心的可持续国土空间。  相似文献   

4.
董祚继 《资源科学》2019,41(9):1589-1599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多规合一”改革的重要成果,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转变国土空间治理方式的现实需要,其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重点讨论了十个基本关系问题。其中,规划与市场、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两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关系,处理好这两大关系,才能合理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和职责边界,保证“多规合一”改革的正确走向;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国土、集聚开发与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新城开发与城市更新四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主题和主要内容,处理好这四大关系,才能有效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三区”划分与“三线”划定、规范化与特色化、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四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处理好这四大关系,是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文章从"双评价"的科学内涵出发,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其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过程,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科学理解和正确使用"双评价"提供重要指引和参考。文章介绍了"双评价"在主体功能区工作中的首次应用,全面梳理了主体功能区工作中"双评价"的概念提出、体系构建、应用过程及核心作用。重点分析了"双评价"对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的基础性作用,从认知国土空间、发现矛盾问题、助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规划科学编制等方面,说明了"双评价"在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机衔接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规划,以及动态监管规划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还提出"双评价"在空间规划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因地制宜地使用技术方法。结合自然资源部2020年1月发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分析了该指南的评价框架、技术方法、工作流程和重点,总结了其主要特点和难点问题,并对下一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工作中"双评价"方法与应用的完善和深化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沈镭 《资源科学》2021,43(11):2160-2172
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分类是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履行其管理职责、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实现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战略任务的最基础性前期工作。针对学术界、管理层和实际工作者对自然资源分类的不同意见和分歧,本文创新性地从空间、属性、用途、管理等视角提出了一个含有3个一级大类、11种二级门类、62种三级类别的新分类框架和分类方案。该方案不仅区分了自然资源的地理空间,便于分类管理和实际操作,而且区分了自然资源的不同用途与属性,很好地反映了作为物质或能量的自然资源与作为环境条件的自然要素之间类型上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推进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的完善,并与国际接轨、提升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能力,以及推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与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等部门在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重大任务和目标上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东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及其治理问题,有效传导国土空间规划重要战略目标,更好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动态维护,做好规划实施监督工作。文章基于田东县资源本底,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操作导向三大评估原则,从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选取55项指标进行监测,对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开展全面评估。通过与现有国土空间性规划主要目标的对比以及自身发展趋势的拟合度分析,全面刻画了田东县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特征,评估未来风险,分析问题成因并明确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重点。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京津冀-首都(圈)空间格局的合理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空间规划不成体系导致规划之间的边界不清、空间规划资源严重浪费、同一区域在短期内被反复规划是当前我国区域治理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在环渤海、京津冀、首都(圈)表现尤为明显。近3年,就部署开展了3项规划:环渤海规划、京津冀规划和首都圈规划。文章以中科院长期配合国家和地方在该区域开展的重大规划、就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展的咨询项目成果为基础,从空间合理组织的视角,分析3项规划功能定位和主体内容。提出环渤海规划的定位是"概念布局",顶层设计该空间尺度的区域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各次区域之间的关系格局以及该区域尺度上应该实施的管制格局;京津冀规划要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构问题,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发展方式、路径和目标的优化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和具有竞争力的发展;首都(圈)规划的核心是如何实施对北京最严格的空间管制,促进功能合理疏解,满足精细管理的需要。最后,在规划立法、提高规划科学性、形成空间规划体系、实施规划监控评估修订制度等方面就完善我国区域治理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法律缺位是当前中国城市水务产业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本文建议建立以具有宪政意义的《中国城市水务法》为统领的完整的水务法制体系。水务立法应遵循以下基本逻辑:市场化的基本方向,公私合作制的产权结构和契约框架,以及对称信息下的激励性监管模式。在对该逻辑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审慎地提出了《城市水务法》的基本框架和完善水务法制体系的步骤。  相似文献   

10.
钮心毅  李凯克 《资源科学》2021,43(2):380-389
移动定位大数据可在都市圈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流空间理论下,都市圈功能一体化表现为同城化“跨城功能联系”。“居住—工作”和“工作—工作”这两种跨城功能联系是都市圈功能一体化形成的标志,也是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的关注重点。本文以上海都市圈为例,提出了以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都市圈功能一体化规划实施监测的方法。首先,移动定位大数据可以从城际出行有效地量化测度跨城功能联系。其次,移动定位大数据在都市圈规划实施监测中有3个适用领域:①使用跨城功能联系界定都市圈紧密联系范围;②监测都市圈产业分工带来的人力资源要素流动;③监测都市圈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绩效。最后,研究认为以功能一体化为目标,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以支持跨城功能联系的空间体系为主导,跨城功能联系为主的“流动空间体系”应作为规划编制、实施、监测、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郑金婷 《现代情报》2009,29(3):78-8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却面临着某些服务可能会与著作权利相冲突。通过在立法上提出对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和立法模式进行调整;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法律在规定对技术措施提供保护时,就还应当根据法的公平正义的精神规定技术措施的例外,以体现著作权法的衡平精神。  相似文献   

12.
杜辉  陈德敏 《资源科学》2012,34(1):58-64
《矿产资源法》在立法理念、框架体系和核心制度上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治化造成了阻碍。在法律模式上,修订后的《矿法》应当是一部能够兼容公共利益和私权利,兼具民法和行政法属性的完整性法律。厘清包含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三组法理关系,即所有权与用益物权关系、利益分享关系、资源开发与资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关系,是《矿产资源法》修改的前提。矿业权、矿产资源税费、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山环境保护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是《矿法》修改的重心。  相似文献   

13.
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出我国目前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立法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现状,并对外国的科技监督立法经验进行介绍,深入剖析我国现行科技监督立法存在体系性缺乏、效力层级低、约束力不足等问题。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监督规定为立法样本,从立法内容、立法特色等角度,总结分析广东省科技监督地方立法的实践价值。据此,提出完善和优化我国科技监督立法体系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出台专门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立法、加强配套政策衔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等,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法治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行政与行政法是行政法学上两个最具基础性的,同时也是存在一定学术争议的概念范畴。论文在分析了行政法学界对行政特别是行政法的定义方面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行政与行政法的新的定义观:行政是根据法律并为了执行法律而运用国家行政权,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活动;行政法则是调整国家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定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遵循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资源化原则等基本指导原则,在实践中包含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循环经济立法需要注意四个法理原则: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关注不同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深化对生态阂值的研究、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在这些立法原则指导下,有关部门已经就循环经济法的立法目标、指导思想、试用范围、基本框架及主要法律制度和措施做了规定,形成循环经济法草案的初步框架设想稿。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时期中国城市群分类治理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城市群将依然是中国推动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当前,中国城市群的发育已经呈现出多样化、所在区域的发展格局日益差异化、服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目标趋于多元化、现代治理方式要求精准化的态势,因此对城市群发展进行分类引导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针对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综合性政策对城市群进行分类指引存在的精准性不足、特色化难以凸显的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以"四个专项+综合"的方式,即从规模等级、发展模式、空间组织、资源环境承载力4个方面,对城市群发展进行专项政策指引;同时,对一些普适性、战略性的政策提出综合政策指引,并建议未来将城市群作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当中的一个层级,每一个城市群都应该通过编制规划,以确定其自身的政策包。文章提出了基于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格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格局、城市群自身发展规律的3个维度,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助推城市群扩容提质、发挥城市群区域带动作用的3个着力点,以及"管管理者""管资源环境""管生产要素""管营商和人居环境"的4个政策工具的政策分析框架,并对我国城市群进行了分类政策研究。从专项层面,围绕规模等级、发展模式、空间组织、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城市群的类型划分和精准施策;从综合层面,提出了引导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类型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德国的信赖保护原则,被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其他国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承认,从而使得信赖保护原则成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的行政法治中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构建法治政府和诚信政府之必需。尽管信赖保护原则之理念逐步获得共识,但规范相对薄弱。理念与规范之间的差距与博弈亦非常明显。随着司法实践和行政法治的推进,理论需要进行深度探索,规范内容也需要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法理学的基本思想,主要从公共图书馆法的客体之概念、表现切入,重点就公共图书馆法客体要素中的物、人、精神以及行为结果等进行阐释。旨在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提升公共图书馆对其法律客体问题的认知和判断,从而真正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法律规避的一般理论后,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从经济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法律规避现象产生原因,从而揭示它之所以存在基础,进一步引申出如何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正确地对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