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发展低碳城市是开拓新型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的有利契机,也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以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低碳经济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必要性,指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能源颈瓶越来越明显,高效益、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是应付世界能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建筑业属于高能耗的行业,同时也是能做好能源节约的行业,低碳经济也成为了建筑业低能耗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并且结合建筑中的实践情况,探讨了低碳技术在建筑电气施工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电力行业的发展也注入了低碳理念,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低碳也必将成为电网建设的主旋律,近年来低碳理念在输电线路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方方面面得到广泛的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下的物流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低碳、绿色、环保等概念,尽管哥本哈根会议并未达成实质性的决议,但毋庸置疑的是低碳经济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于是,各种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与低碳相关概念如雨后春笋涌现。我国政府也做出了降低碳排放的庄重承诺,发展低碳经济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低碳经济的概念,也不可避免地传递到物流行业,从而演变而来了一个新生词汇——低碳物流。  相似文献   

5.
走低碳经济之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但科技进步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发展与促进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对环境与人类的负面影响,并且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还面临着科技创新的"锁定效应"。利用科技进步,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时要注意发挥科技的作用,通过生产、生活与制度等方面的改变来建立低碳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6.
《金秋科苑》2010,(20):37-38
2010年8月27日,是四川省广元市首个法规性的“低碳日”,这是四川广元市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之后,做出的关于“低碳重建广元”的决定。在首个“低碳日”到来之时,广元市老科协科普宣讲团举办了一场“低碳经济”科普知识讲座,邀请市科技局局长、市低碳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郭俊讲解“低碳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参加听讲的有市老科协各分会会长和会员代表近120人。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在我国,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近些年,国家极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并且,在推行低碳经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视,使其对于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也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融入低碳理念,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低碳时代随着绿色环保理念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普及,正在逐渐向我们走来。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我国经济社会逐渐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各行业领域都纷纷采用有效的低碳技术以及低碳能源,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开辟了新的发展局面。笔者就对低碳经济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低碳经济下电气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问:原始社会岂不是最好的低碳经济社会?答: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原始的生产方式确实碳排放低了,然而却不能使经济高增长,所以也不符合低碳要求。也就是说,我们要权衡好发展与减排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问:发展低碳对我们自身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10.
《资源科学》2011,(4):1
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也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的迅速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实施节能减排、参与国际合作的必然选择。虽然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何为低碳经济,如何从传统的依赖化石能源的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需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评价方法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此,环保部设立了"低碳经济模型开发及其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应用"这一公益性专题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正在逐渐向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而转型,这也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开始意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纷纷采取了先进、有效的低碳技术以及低碳能源,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经济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更是为低碳经济开辟了新的发展局面,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低碳经济下电气自动化进行研究,重点阐释了我国电气自动化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秦文展 《大众科技》2012,(2):194-196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势在必行。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制度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保障之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经济调控体系、行政管理和社会参与机制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而发展低碳技术则是关键。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在不改变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依靠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资源利用技术,已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中国香港发明协会副会长林光自主研发出30余项节能炉具专利项目,不但为国家低碳经济提供了新的支撑,也为社会低碳生活添加了新的注解。  相似文献   

14.
张金艳 《内江科技》2010,31(7):35-36
当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危机愈演愈烈,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应对危机的共同选择。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当务之急。低碳经济的推行和发展需要经济、技术和法律的支撑,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是节能降耗、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在对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恩施州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也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英国作为全球最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的国家,在战略部署、法律框架、激励政策、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时期,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将受到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耗结构失衡与低碳技术水平低下等困境,需借鉴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需要制定我国低碳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与国际碳减排合作等政策链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田丰  徐小峰 《未来与发展》2012,(1):48-50,55
油气资源开采是我国能源开发领域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是碳排放重点控制的高碳对象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国油气资源开采现状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建立了油价与油气资源开采极限经济产量联动的低碳驱动机制,并以此提出了我国油气资源低碳开采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应对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危机过程中,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力量,发展低碳经济缺少了林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不全面的。本文从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挖掘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潜力等角度,对低碳经济下的林业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梅梅  罗家琳 《现代情报》2010,30(7):107-109
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中国在争当"低碳经济先锋"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作为知识潮流先驱者家园的高校图书馆理应率先响应,积极推行低碳经济。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并通过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探讨来构建低碳经济下的高校图书馆。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做为东北重工业基地的抚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