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斌  姜雪  周洋 《情报科学》2023,41(1):158-165
【目的/意义】为了完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优化电子商务环境,提高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性,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在线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方法。【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构建了在线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构架,通过将数字区块链技术和交易区块链技术融入到在线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中,由数字区块链技术完成数据信息预处理过程,并利用拜占庭容错机制构建共识模型,保障在线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稳定性;由交易区块链技术中的盲签名算法提高信用信息的安全性和共享效率,实现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的共享。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对所提出的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方法进行测试。【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通信开销小、吞吐量高、时延小、安全性高、实用性强。【创新/局限】由于本文未结合实际案例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今后需进一步深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据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的内容性质,将其分为电子商务基础信用信息、电子商务交易信用信息、电子商务奖评信用信息三类,阐述了这三类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的具体构成,并从多个方面比较了这三类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强  齐志  白云峰 《情报科学》2007,25(11):1634-1639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解决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信用信息服务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从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的驱动模式、组织模式、实现模式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建设服务型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体系的关键。文章分析构建了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框架,指出了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和人文保障措施,提出了基于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兴的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相结合产生的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改革的最佳途径。然而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进一步放大,信用问题成为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本文在评析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跨境电子商务"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并运用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两种方式分析了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贵玉 《现代情报》2004,24(9):29-30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信用问题也浮出水面,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信用管理的必要性及如何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加强信用管理。  相似文献   

7.
电子商务中的信用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博  覃正 《情报杂志》2007,26(4):42-44
分析了信用的概念、内涵和度量方法,讨论了电子商务信用模型的构成,研究了电子商务信用模型的作用机理。该模型从信息的角度考察交易方的信用状况。在模型中引入了感知信任和信誉系统,通过对感知信任和信誉系统的比较来判断交易方的信用状况。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变得日趋重要,但电子商务由于其交易时象的盲目性和交易信息的虚拟性,决定了人们在进行交易时由于自身的安全而互不信任,这对于它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我国电子商务要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很好地解决信用问题.讨论了建立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电子商务中的信用模式,并为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与信用的内在关系,从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基本信用信息采集系统、信用评价与查询系统、信用动态跟踪及反馈系统、政策法规体系、信用管理系统的主体确定等方面,探讨了电子商务中信用管理体系所应包含的基本元素。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重点应当放在企业间信用管理层面上的观点。文章最后从国内信用管理体系发展现实出发,从明确政府职能、培育中介机构、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民主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由于我国经贸活动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各省迫切需要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问题,在介绍和分析国内发达地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并从公共信用信息采集/交换平台、服务平台、安全监控平台等三个方面具体设计了我国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框架和结构。  相似文献   

11.
田润霖 《现代情报》2010,30(12):159-162
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不良后果是制约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严重的原因是电子商务涉及的环节众多,缺乏有效、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在深入分析电子商务各环节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宏观、中观、微观、协作四个层面的策略,主要包括:国家立法、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参与各主体采取相应策略、建立第三方征信平台,希望以此达到解决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电子商务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是严重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放大了交易风险,而交易风险扩大就将导致市场萎缩。同时,电子商务直接依赖于支持性制度环境,营造支持性制度环境的关键在于国民对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可靠的网上支付渠道。  相似文献   

13.
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及信用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旭 《科技创业月刊》2004,4(10):186-187
电子商务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是严重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放大了交易风险,而交易风险扩大就将导致市场萎缩.同时,电子商务直接依赖于支持性制度环境,营造支持性制度环境的关键在于国民对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可靠的网上支付渠道.  相似文献   

14.
信用信息情报的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信用交易形式在各种交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与此相伴随的信用风险也应运而生,这主要是由于信用信息情报收集和公开的缺乏。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日益深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收集和整理各种企业与个人的相关信用信息情报,提供高质量的信用报告,以解决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信贷市场的发展,是我国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在1999年至今,电子商务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的交易模式开始冲击着传统的交易方式,艺术品网络交易成为未来艺术品交易的主要途径之一。"社区+电子商务",以社区为平台,给交易双方建立起一个互信机制,用信用考核和保障体系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一个成熟的艺术投资收藏交易社区的形成和相关制度到位之后,艺术品交易的电子商务便触手可及。  相似文献   

16.
面对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伴随的信用问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网商信用体系是其基础问题之一,现有的信用体系是不能满足现代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的,有必要对体系进行重新架构。本文通过分析网商交易流程中网商的信用行为,从网商基础、产品、服务和交易这4个层面,分析并确定了网商信用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确定了网商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7.
抓住电子商务发展大潮是电力技术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能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建立信用机制,破解当前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小"、"散"、"乱"的成长瓶颈。现有电子商务模式包含B2B2B、入驻B2B、自建B2B三种模式,但均不适合当前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应建立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新模式,在分散运维成本的同时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李元旭 《预测》2001,20(4):4-6,27
本文基于对电子商务交易费用基础和我国发展电子商务遇到的障碍的分析,提出了传统商业不会被电子商务所代替,我国有形交易的信用不足、网络自身制度建设的落后和交易规模较小等阻碍因素削弱子电子商务的优势,突出了它的劣势,特别是信用保证的缺乏,使消费者不可轻易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统计我国广义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基础理论、基本理论、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内容和主要观点,并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0.
一种改进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燕 《大众科技》2010,(6):14-16
在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现有信用管理体系模型和相关数据,结合电子商务交易特点,详细分析了信用评价在B2B、B2C、C2C三种主要模式中的重点影响因素指标,并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建立新型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的主要依据和手段,创新出双层模糊综合信用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