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立科研机构政府资助新机制:美日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立科研机构是各国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的对象,相关的资助方式与制度改革一直为各国政府及学者所关注.文章研究了美国和日本在公立科研机构资助方式和制度上的新发展,包括新绩效预算、竞争性研究项目资助和院所自主资金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府改革现行的科研机构资助方式和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度定位有偏差、贫困生评定标准模糊、思想道德教育薄弱、心理辅导工作缺位等。要解决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基金资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宜平 《现代情报》2005,25(3):34-36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我国社会科学期刊论文的基金资助规模、基金类型、基金比例等,并与自然科学期刊基金论文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研资助体系的发展经历了行政拨款制和科学基金制两个阶段."揭榜挂帅"是一种以悬赏制资助科研的新形式,在操作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申请入口向全社会开放,采用结果导向评审机制,体现了开放的用人机制.目前,"揭榜挂帅"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皆处于起步阶段.推进中国科研资助制度创新、实施揭榜挂帅制,从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建立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美国大学生资助包制度的主要内容、政策目标和基本理念及其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对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相关问题,国外的研究较早,且多以有偿资助为主,研究多与贷款相关,包括贷款制度本身、贷款与学费的关系及贷款运行机制等,并从经济学、教育学等多角度为完善资助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关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文章在整体上缺乏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各专家学者多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对完善资助体系和资助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卢花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86-87
本文结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现状和工作经验,论述了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工作措施:强调质量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质量评价的核心是创新;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高质量成果的产出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评审制度、监督机制和公正的学术批评制度。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财政资助专利为研究对象,对其资助机构、专利权人和技术领域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分析了财政资助专利的引文特征。研究发现,与非财政资助专利与科学论文的关联性相比,财政资助专利与科学论文有着更高的科学关联性。因此,我国应建立并完善财政资助专利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基础研究尤其是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中的专利产出。  相似文献   

9.
沈健  钟卫  徐洪 《科学学研究》2023,(5):797-806
国家科研资助过程中,成果披露是解决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关键手段,是维护科技安全、明晰产权归属、优化成果管理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成果披露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个人-单位、单位-国家双层道德风险模型,对比中美两国成果披露制度发现,美国综合采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服务国家目标的实现,中国国家科研资助尽管有着科学而明晰的政策目标,在由“国家统管”到“国家授权”的过程中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成果披露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必要强化制度建设、平衡权利结构、厘清功能定位,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科研资助成果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九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民 《情报科学》2004,22(9):1090-1094
从研究项目的学科分布、区域分布.学校分布和学校排名等四个方面,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高校“十五”科研规划咨询报告选》第三篇的2526个基金资助项目进行了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依赖于正确的、不断发展的方法论指导。当代社会科学问题的系统复杂性特征,正不断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提出新的挑战,并且进一步要求我们进行科学哲学的反思与探索。文章通过分析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方法论面临的挑战,提出学科综合集成以及交叉融合是建立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的重要原则,并结合国内学者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提出了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聚焦陕西省1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数据,分别从获奖总量等级分布、获奖成果所属类别、获奖高校研究竞争力、获奖成果学科分布等维度进行分析,总结近年来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建设发展成效,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获奖成果数量经历了高峰期、波动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评奖体系对具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高水平、高等级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对策建议类研究成果日益受到重视;相较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获奖成果数量相对偏少且获奖等级不高,而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成果逐步凸显。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推动在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包括进一步强化研究成果的创新质量、学术贡献和学科特色;提高调研报告类成果获奖占比;培育和产出更多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推动构建多元化的学术话语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研究,引起了学术界与科研管理人员的浓厚的研究兴趣,彼此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当前,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建构意义、建构基础、建构原则、建构困境、理论框架等五个方面。从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的发展轨迹来看,目前,经过学术共同体的集体努力,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经过了一元化的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的阶段,逐步进入了采取多种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阶段。  相似文献   

14.
刘玉一 《情报科学》1998,16(6):551-554
本文从"信息高速公路"研究论文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入手,量化分析了1994-1997年中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关"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学术论文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5.
信息哲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信息哲学的形成历程、发展现状 ,信息哲学的内涵以及研究内容与体系 ,信息哲学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信息哲学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6.
国内社会学界对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的关注较少,哲学界的讨论则往往远离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实践,这一方面造成SSK研究与其他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脱节,另一方面使得SSK的方法论价值未被全面认识。从社会学经验研究的角度看,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囿于"语义学神话"从而深深陷入形式主义误区,SSK研究者则敏锐地指出了这个病症。反科学、多重发现、虚无主义等观点均不是批评SSK的恰当理由,而SSK所遭遇的困境也不专属于其自身,它实际体现了现代西方认识论文化的根本困难。  相似文献   

17.
为鼓励、引导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同时又能科学、合理地量化出科研工作者在不同形式科研活动之间的差异,建立高校哲学社科研究评价体系成为摆在省属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面前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该评价体系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科研经费四个方面,按照评价对象在科研活动中承担的角色,在分级分类评定的基础上,将各个分值相加产生综合评价的总分,以此来评价教师的基本科研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姜春林  郭琪琴  张光耀 《情报杂志》2022,41(2):198-206,封3
[研究目的]科学合理的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优秀成果评选、职称评定、项目评审及人才评价等学术评价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参考。[研究方法]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第3届至第7届获著作奖的27个学科的2175本著作为对象,做指标特征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原则,遴选出5个一级、11个二级、28个三级评价指标,并进行学科分类。使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确定不同学科分类指标权重,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申报第8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人文类、社科类和综合类的577本著作为实验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结论]哲学、社会学实证结果与实际获奖情况比较一致,管理学则与实际获奖相关性不高。从学科属性、数据源等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应加强书评数据库建设和著作全文本分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探讨情报学研究中的理论思潮对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阐述信息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纲领与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从信息哲学与社会认知论、社会认知论与情报学、信息哲学与情报学3个方面分析了情报学与信息哲学的交互机理。最后,从信息哲学对信息概念、信息交流、信息技术、信息伦理的理解4个方面分析了信息哲学对情报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建设高水平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本文认为建设高水平学首先要重视战略管理,走向科学发展,具体包括战略定位、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其次要明确发展路经,走向深度变革.大学深度变革要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具体来讲一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二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人才队伍引进、培养、支助和科学评价体系;三要将研究与创新结合起来,构建国家目标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强化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促进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理论创新的创新体系.最后,高水平大学必须引领文化发展,走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