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借用文化研究和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对Gender概念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译介为研究对象,探索女权主义的Gender概念为什么会在90年代来到中国?它是如何在中国得到传播的?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一概念是如何通过翻译,被阐释和改写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对此类问题应有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赖康生 《科教文汇》2008,(34):235-235
在改革开放的大热潮下,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最繁荣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我国无疑成为世界翻译大国和翻译文学大国。90年代中国文学翻译的原则,对外是走出去,如实的介绍中国的发展情况,让外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使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对内是引进来,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让中国更好的与国外交流,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3.
朱芬 《科教文汇》2008,(30):237-237
本文重新审视了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国翻译界关于功能对等论的争论,解读所谓奈达的“困境”和翻译研究的“死胡同”,并对此后翻译研究由规范性向描述性转变的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对等论有其局限性,但不失为翻译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与描述性研究并举。  相似文献   

4.
编者絮语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系辞下》)我们已跨入本世纪最后的10年。90年代的中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危机和挑战?我们应当如何抉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考验。本期“发展论坛”栏内全文发表了中国国情研究小组胡鞍钢同志的文章:《峡谷:中国面对的九十年代》。作者基于多项国情研究成果,并参考了各方面学者的研究资料,对中国90年代的发展作了超前性的预警研究,同时探讨了走出困境,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多维度的研究模式尚未形成.为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实施,聚焦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例,回溯其翻译传播过程,构建行之有效的研究模式.基于马莱兹克社会系统模式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翻译学+传播学"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学的相关概念,构建了以"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的相互作用为焦点的社会翻译传播学研究模式,并根据翻译生产及译后传播过程中主要任务及行动者的不同,分别构建出包括翻译、编辑、出版,以及流通、评论、认可的行动者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在"西方商业出版社出版"的框架下,翻译生产过程中的译者、作者与传播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译讯的生产发展;译后传播过程中行动者的相互作用以及"非人类"行动者的转化,将直接影响媒介关注点、文章可读性以及受众接受度.构建出的社会翻译传播学研究模式切合当前研究热点,贯穿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全过程,其中各行动者网络独自运作又环环相扣,实现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受众、传播目的、传播环境七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形象化表达,为研究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现如今,《楚辞》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在国际汉学或翻译界,它也一直是研究探讨的热点。本文认为,《楚辞》的文化翻译应在弗米尔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不囿于归化、异化之争,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第一目的。文章使用对比研究方法,结合翻译目的论,对《楚辞·九歌·河伯》中文化负载词"文鱼"的翻译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旨在对原语文化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准确有效地进行文化翻译和文化传递,也意在说明文化翻译目的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程晓婷  姚岚 《科教文汇》2023,(3):185-188
徽文化在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特色词汇,它们在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徽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的好坏决定着外国受众对徽文化接受程度的深浅。徽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如何,采用哪些翻译策略进行徽文化特色词汇翻译,如何探寻徽文化外宣翻译的途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提出,为当前中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对外传播指明了方向。中华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典籍翻译教学是培养典籍外译人才的基本途径。如何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指导,更新典籍翻译教学理念与方法,拓展典籍翻译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是现阶段翻译专业建设要思考的问题。自近代以来,海外汉学家一直是中华典籍翻译与传播的重要力量。汉学家译本数量多、选材广,可读性强,包含着对中国语言、文化、历史、思想等多方面的研究,反映出不同时期海外译者对中华文化的独特理解与思考。将优质的汉学家译本融入到典籍翻译教学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典籍翻译活动本质的理解,提升文明交流互鉴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典籍翻译能力,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典籍外译人才。  相似文献   

9.
李长江  李桂燕  古梅 《科教文汇》2008,(31):246-246
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重要的课题。汉语热和奥运会为汉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典籍的翻译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桥梁,是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长江  李桂燕  古梅 《科教文汇》2008,(11):246-246
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重要的课题。汉语热和奥运会为汉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典籍的翻译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桥梁,是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孙桂林 《科教文汇》2020,(1):187-188
徽州楹联具有地域特色,在中国楹联中独树一帜。尽管数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其翻译研究却严重滞后。文章针对原联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如何采用直译、注释、移植、替换等翻译方法进行文化传递及补偿,从而促进徽州楹联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2.
齐民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偏微分算子理论,为中国偏微分方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齐民友反对完全否定数学理论重要性的错误思想,并因此被武汉大学"拔白旗"。改革开放后,他又先后出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和校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齐民友撰写与翻译了大量的数学科普著作,致力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从齐民友的人生经历出发,介绍他关于数学文化的思考和工作。  相似文献   

13.
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种制度体系也是一种分析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系统逐渐得到了全球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首先是一种社会子系统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夫瑞曼(Chris Freeman)研究日本经济腾飞经验时,明确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公共和私  相似文献   

14.
Agent技术来源于分布式人工智能DAI领域。也有人将其翻译为智能主体或智能体,Agent技术在90年代成为热门话题,Agent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到,Agent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就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主要介绍了Agent的概念、特性、类型,与多Agent技术在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这两大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三位英国汉学家的生平、社会历史背景、译学争辩等方面出发,结合操纵学派翻译理论,考察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观等;探讨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对中国典籍的解构,以及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对三位英国汉学家的影响。最后总结他们对东西文化传播和翻译研究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陶兰  张映先 《科教文汇》2009,(27):263-264
本文试从三位英国汉学家的生平、社会历史背景、译学争辩等方面出发,结合操纵学派翻译理论,考察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观等;探讨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对中国典籍的解构,以及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对三位英国汉学家的影响。最后总结他们对东西文化传播和翻译研究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课题了,但是将翻译研究纳人化研究的视野之下至少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与国际学术界尤其是翻译界相比,国内的翻译研究可以说尚处于开始阶段,大多数翻译研究仍然很难摆脱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的翻译之浅层次,而没有自觉地将翻译研究纳人全球化时代的化研究语境下,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从70年代以后,大致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发展的特点: 1.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是中国环境设计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室内、环境景观、环境美术等)设计师们环境意识觉醒的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是中国环境设计概念崛起和发展的年代。  相似文献   

20.
中医跨文化传播的蓬勃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英语翻译的多元发展和深入研究。然而,中西方在文化和思维逻辑上存在差异,中医术语晦涩多意难解,译界对中医英语的修辞、篇章、文化、语言特点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仍然是中医英语翻译不可忽视的障碍。文章试图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中医术语翻译过程的认知机制,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以期提供一些排除中医英译障碍的理论研究思路和翻译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