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韩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过程。文中将这一演进过程分之为四个时间段进行考察,即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90年代,以及90年代至今。在这四个时间段中,韩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中分别就这四个阶段,分析了韩国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整体经济环境,各创新主体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的影响,各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系统(NIS)作为分析国家层面技术创新的框架,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认识还存在较多争议,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还很不完善。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内在机理,以及政府政策和国际环境对于国家创新系统转变的影响。分析发现,影响“创新供给”的因素和影响“创新需求”的因素,都会作用于一国创新系统的变化,最终是一国的科技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一国创新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当代印度建国至今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过程。文中将这一演进过程分之为两个时间段,即独立建国到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47-1991),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1-)。在这两个时间段,印度的国家创新系统皆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分别就这两个阶段,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整体经济环境,各创新主体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的影响,各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制定建设,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最后,初步归纳了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轨迹。其中,本文上篇主要分析了当代印度独立建国到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47-1991)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分析了当代印度建国至今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过程。文中将这一演进过程分为两个时间段,即建国到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47-1991)以及九十年代初期至今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1-)。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印度的国家创新系统皆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分别就这两个阶段分析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整体经济环境,各创新主体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的影响,各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制定建设,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最后,初步归纳了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轨迹。本文下篇主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印度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情况。  相似文献   

5.
认识李促芳还是上世纪的80年代初.那时,他在一家国有企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6.
国家创新系统的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从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及要素入手 ,突破了常见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创新框架 ,构建了以企业创新系统为中心、充分考虑各类社会组织系统及环境因素的新的国家创新系统框架 ,并对这一模型的特点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正>系统论思想是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其萌芽思想可能更早些)就提出来的科学思想;"人居环境"是上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在中科院的一次报告中提出来的。两者在不同层次,体现了科学思想的规律,体现了科学的哲学的规律。这些规律指导、引领着各学科的发展。我想先谈谈系统思想,这是科学哲学的最高层次。再谈人居环境,这是一个印证科学哲学的相当大的行业层次。再谈作为复杂巨系统的人居环境科学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引进熊彼特创新理论以来,国内学者一直在探讨创新相关的理论问题,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内构建的技术创新理论,它引领了近若干年中国如火如荼的技术创新与创业实践,对国家及民族的功德无量。但要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创新问题,似乎有着更多的问题需要思考。  相似文献   

9.
美国创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新经济模式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源于其自上世纪80年代实施的一系列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创新政策.美国作为尊崇自由市场制度的国家,政府在创新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中经历了一个从观念性地位的确立到政策系统的成熟发展的演变历程.纵观美国创新政策的演变历程,其政策的结构性演进过程为我国经济模式转轨期创新政策的制订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弗里曼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以来,作为创新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创新研究的系统视角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回顾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发现:创新系统方法更加多元化,但"国家"边界依然重要;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区域得到拓展;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是当前重要的研究主题。研究认为:未来国家创新系统研究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加强对国际化尤其是与全球价值链的关联研究和创新系统整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许多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已成为产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政府在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文章对上世纪70至90年代期间,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发生的以信息通信技术革命为代表重大产业转型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此次产业转型的一些基本特征,总结部分国家政府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主要做法.最后,就我国政府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产业转型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不管在哪个领域,"创新"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一个动态感很强的词。它总是与"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心向往之。农业领域的创新亦是如此。其实包括农业在内的人类所有的创新都从未停止过,它是人类得以不断进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是农业发展到今天,科技在农业中的地位远超史上任何时期。而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幅突破,在支撑、引领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新时代》2006,(11):118-119
在摩托罗拉78年的发展史中,每一个年代都留下了技术创新的深深烙印。上世纪40年代摩托罗拉向美国军队提供了世界上第一部双向对讲机,上世纪60年代,登陆月球的航天员通过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移动通话系统向地球传回了那句“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名言:上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推出了全球第一部蜂窝电话,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创新,不仅仅是做新东西,还包括发现新东西,不能总跟在别的国家后面‘抄’。"近日,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前身是AT&T公司)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室主任卓以和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卓以和发明了分子束外延生长材料。由于当时北大西洋公约  相似文献   

15.
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运行绩效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9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系统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新热点,近些年,国际上又出现了把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政府制定经济和科技政策依据的潮流.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在科技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的国家创新系统.而要建立高效的国家创新系统,首先要弄清何为"高效",决定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不同的国家创新系统的优劣等问题.本文试图在进一步探讨国家创新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给出一个可供比较的量化的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三级四体系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在1987年对日本的技术创新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后,纳尔逊(1993)、伦德尔(1993)等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9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对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影响,证明了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性,并对各国不同时期的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比较.我国目前也正在完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因此,通过探讨我国科技创新系统的各级组成部分与保障与支撑,将有助于加快建立我国科技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IT)产业是决定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束,中国和印度在世界信息技术(IT)产业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国家创新系统视角对中国和印度IT产业创新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印度IT产业创新系统的发展经验,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IT产业创新系统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创新系统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创新研究,肇始于20世纪早期熊彼特的工作,经过战后的线性模型、环节互动模型和以厂商为中心的模型之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从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创新的新思路.无论是国家层次上创新,还是区域层次上、产业层次上的创新,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即创新系统.创新系统首先是在国家层次上展开研究的,即国家创新系统;而后,学者们又在区域层次上对创新系统进行探讨,即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9.
付秀宏 《科教文汇》2013,(3):I0001-I0001
逢年过节,对官员是一种心性高洁的检验。守住一份廉洁,是人生的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既是本人之福、家庭之福,又是人民之福、国家之福。世上有很多事,做得习惯了,做得久了,却不是真明白。直到心灵清亮,才会懂得,福自清中出,廉从守中得。  相似文献   

20.
概述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当时“能源短缺”的实际状况,周总理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了北方集中供暖区,这即为南北供暖线。然而近年来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南方地区,由于环境气候的多方原因,南方地区供暖的呼声日渐高涨。地分南北人无不同,靠一条线来决定南方供暖与否,显然是不符合实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