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教授张莉莉课题组研究发现,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TLR4(Toll样受体4)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膜增生,为临床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提供了新思  相似文献   

2.
为临床治疗内膜增生性血管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最新发现与创新中国科技网讯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教授张莉莉课题组研究发现,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TLR4(Toll样受体4)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膜增生,为临床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英国权威期刊《心血管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管RS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采用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_2R)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VSMC和动物在体球囊损伤的血管,结果表明能显著抑制VSMC的增殖、迁移,促进其凋亡,并能显著抑制球囊损伤血管新生内膜的形成,提示有助于PCI后RS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与发展与血管形成有关,肝癌血管新生为肿瘤细胞提供生长和转移的条件。而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是肝癌血管生成与否的物质基础,鉴于此,抑制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或者让血管抑制因子表达占优势,即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目前临床上已逐步开展抗肝癌血管生成治疗。研究表明,很多中药具有抗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Z,E-butylidedephthalide(Bdph)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兔眼脉络膜血流的影响.方法:雄性Brown Norway大鼠行Nd:YAG激光诱导眼底Bruch膜破裂,而后分别予30mg/kg和155mg/kgBdph 1次/d腹腔注射.连续4wk.2wk及4wk末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4wk末制作脉络膜平片测量新生血管的面积.用1g/L Z,E-butylidenephthalide给雌性新西兰大白兔点眼,采用彩色微球技术测量大白兔眼部血流的变化。结果:和对照组相比,Bdph30mg/kg和15mg/kg组大鼠眼底血管荧光渗漏明显减少,P〈0.01;在此两组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测定的新生血管面积以及脉络膜平片测定的新生血管面积都比对照组减少。10g/L Z,E-butylideneph-thaiide滴入兔眼E30和60min后脉络膜血流均比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Z.E-butylidedephthalide可以抑制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增强兔眼脉络膜血流,可能成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新药。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I0009-I0010
[导读]大气细颗粒物还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而美国一项新研究提出,服用橄榄油补充剂(主要成分为橄榄油)有助抵消空气污染对血管的这种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水泉  钟百书 《科技通报》1997,13(5):335-338
探讨了胰腺癌血管受累的CT分型与肿瘤手术可切除性的关系.对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进行薄层CT动态扫描,根据确定的CT标准,观察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发现胰腺癌血管受累以C型最常见,占37.2%,A型10例,肿瘤切除率100%(10/10),B型9例,切除率为77.8%(7/9),C型、D型24例,均不可切除.表明薄层CT动态扫描能提高胰腺癌血管受累的诊断正确率,血管受累CT分型对外科制定手术计划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科教文汇》2005,(7):i0007-i0007
美国杜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近日宣布,他们首次利用成人血管的内皮细胞,成功培育出了人造血管。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I0004-I0005
为了进一步在冠脉介入治疗领域推广和普及血管内超声知识和临床使用技能,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发起,并在过去4年所有参与过关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血管内超声培训的全体医师共同努力下,中国血管内超声学院日前正式宣告成立。  相似文献   

10.
随着血管生成素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范围日益增多,有关其研究报道相继增加,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第一个被确定的来源于人肿瘤组织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细胞因子.目前已知该家族包括Ang1,2,3,4四个成员,其中Ang1、2与血管生成关系最为密切,并且有关该家族成员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研究正日益增多.现就Ang1和Ang2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进行叙述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李俊海多年来致力于周围血管疾疾病诊治研究。现担任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市天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教授、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九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血管外科基础研究的情况,以及血管 外科在缺血性疾病、再狭窄形成和预防、腹主动脉瘤形成和门脉高压症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成 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血压的稳定,从而避免血压波动带来的慢性和急性并发症。但"是药三分毒",如何尽量不让肝、肾因长期服药而受伤,是所有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服降压药如何护肝肾呢?遵医嘱服,不随意更换、加服药物。目前,降压药可以分为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等,它们在发挥作用时可能对肝脏、肾脏产生不同的影响,医生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γ-氨基丁酸(GABA)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为其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和整理。结果:γ-氨基丁酸(GABA)对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有治疗作用。结论:开发能促进GABA通过血脑屏障的GABA制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他扎罗汀是第一个受体选择性、第三代芳香维A酸类药物,主要选择性地结合二种维A酸受体(RAR-β;RAR-γ),但不与雏A酸X受体(RXR)结合。临床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银屑病、痤疮,并用于角化异常性疾病、毛囊皮脂腺疾病、皮肤癌前期病变,临床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据《美国科学院院刊》的最新研究报告.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发明一种新方法,成功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转化为血管.并在实验动物中长时间存活工作。该方法被认为是利用再生医学技术解决血管疾病问题的一项里程碑式成果。  相似文献   

17.
耿宝琴 《科技通报》1993,9(5):330-335
卡托普利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口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近10余年来此类药物发展迅速,临床应用的已逾十种.它们通过抑制ACE的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而降压.用以治疗高血压病有一定效果,预测或可望与β-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等一样成为一线降压药.本类药物与利尿剂、钙拮抗剂等合用可增强降压疗效.其次当心衰病人用强心甙和利尿剂效果不佳时,加用本类药亦有增效作用.本文还对新发展的依那普利、赖诺普利、雷米普利、贝那普利、西拉普利、哌林多普利、喹那普利、磷诺普利和西瓦那普利等九种ACEI抑制药从药动学、临床应用及用法剂量等方面作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有氧代谢运动对侵袭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激素调节效果,以提高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法:以血管细胞瘤MRI影像与病理特征分析为参照依据,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治疗后的血管细胞瘤恢复情况,以持续有氧代谢运动对血管细胞瘤体内脑垂体激素调节为对象,建立有氧代谢与侵袭性血管细胞瘤脑垂体激素调节间的关系模型,证实血管母细胞瘤的MRI病理表现与有氧代谢运动间的关系。结果: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14例,幕上血管母细胞瘤4例,混合型1例,经持续有氧代谢运动康复,肿瘤周围异常流空明显减少,肿瘤囊壁环形得到弱化。结论:持续有氧代谢运动通过激素调节,刺激血管母细胞瘤的恢复,血管母细胞瘤MRI影像表现稳定,瘤周刺激明显好转,MRI表现与刺激病理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静脉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 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探讨VEGF和IL-1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10例初诊未治、10例缓解期、5例复发患者和9例正常对照血清中VEGF和IL-12的含量。结果 初诊未治组的VEGF含量(521.06±163.85pg/ml)明显高于缓解组(307.62±55.40pg/ml)及对照组(262.01±141.66pg/ml)(p均<0.05)。对照组的IL-12水平(58.96±38.11pg/ml)与初诊复发组(初诊未治组与复发组的合称32.51±14.58pg/ml)、缓解组(71.67±119.09pg/ml)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正常对照组VEGF的含量与IL-12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结论 VEGF和IL-12与AL的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常见的疾病,病因至今尚未明确。近年来认为免疫和炎症因素是EMs形成的重要原因。TLR4是天然固有免疫受体分子之一,可识别内、外源性配体,通过信号转导机制激活NF-κB。活化的NF-κB进入细胞核,诱导下游TNF-α、IL-1等因子的转录,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黏附、细胞增生等,最终导致EMs的生发。文章就TLR4、NF-κB、TNF-α、IL-1目前在EM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更好的探究EMs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