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黄苇寅韦  陶陶 《科教文汇》2007,(9X):191-191
苟子由于其《正名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位唯名论者。荀子的确认为名与物之间具有“任意性”或约定性,但这种“约定俗成”是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的“约定俗成”,词语与客观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荀子主要持唯实论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为如下三种特色:其一,荀子所构想的国家从头开始就是治理天下领域的国家.其二,在荀子"天下"观视野下的国家会经过其兴亡的动态.从正面的意义来看,原来只有"方百里"领土的小国理论上也能成长为治理天下的国家.其三,荀子在叙述周朝巩固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赞扬周公的关键角色,并将他称为"大儒".基于如上三点,荀子在观察秦国的现状之际,认为其威势和领土已经不必要再扩张,而极力鼓励秦廷聘用"大儒"或"聪明君子"来推行"义术",即安抚天下诸侯和人民的政策.荀子一方面似乎认为实际上唯秦国具有在近未来能够治理天下的可能,但借由强调任何领土方圆"一百里"的诸侯只要聘用"大儒"也能够治理天下这一点,提醒秦君别错过聘用他的机会,否则聘用这样人才的其他国家会取代秦国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为如下三种特色:其一,荀子所构想的国家从头开始就是治理天下领域的国家.其二,在荀子"天下"观视野下的国家会经过其兴亡的动态.从正面的意义来看,原来只有"方百里"领土的小国理论上也能成长为治理天下的国家.其三,荀子在叙述周朝巩固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赞扬周公的关键角色,并将他称为"大儒".基于如上三点,荀子在观察秦国的现状之际,认为其威势和领土已经不必要再扩张,而极力鼓励秦廷聘用"大儒"或"聪明君子"来推行"义术",即安抚天下诸侯和人民的政策.荀子一方面似乎认为实际上唯秦国具有在近未来能够治理天下的可能,但借由强调任何领土方圆"一百里"的诸侯只要聘用"大儒"也能够治理天下这一点,提醒秦君别错过聘用他的机会,否则聘用这样人才的其他国家会取代秦国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三朋四友"源自民间俗谚."三朋"本来是指云游八方,四海为家,临时搭篷居住的"三篷",即放牧的"鸭篷",打猎的"弓篷"、烧陶(或炭)的"窑篷".能同从事不同行业的人结交,说明朋友众多.时日一长,"篷"谐音为"朋"."四友"原指最可靠的四种朋友,即"江湖义友"、"同窗学友"、"知音好友"、"困境难友".这四种朋友,大都肝胆相照,休戚相关,志趣相投,心灵相通.与"三朋"合用,约定俗成为有固定语义的成语.  相似文献   

5.
本文欲阐明《吕氏春秋》撰写可能的动机以及其论述内容对战国末期当时的历史、思想角色上之固有意义.本文的论述内容可分成如下三点:(1)概述在前256年周室灭亡后产生的"后周鲁"时代的秦王之动态.(2)《吕氏春秋》的撰写目的是将治理天下人民的统治理论提供给秦王.就《吕氏春秋》作者(们)而言,借由此统治理论的实践,秦王从当今"实际上"(de facto)的"天子"能够提升为真正的天子.(3)关于《吕氏春秋》的内容是否受到《荀子》思想的影响这一点,笔者认为,《荀》《吕》两书的论述内容基本上是独自展开的,只是吕不韦可能继承了荀子的基本问题意识(即如何治理天下人民),并且将这样的论述转换成专为秦主实践的一种"行动计划"(action plan).总之,《吕氏春秋》所提出的治理天下的理论,对从前240—前230年代的秦廷以"间接支配周边诸侯和天下人民"的模式来与对外诸侯互动的政策应该发挥了某种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荀子承接孔孟儒学,进一步阐发着自己关于"礼学"的认识,提出礼、法并行的思想。《荀子·修身》篇指出老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正礼"的作用。《君道》篇中说道,一国之君,治国也要治之以礼,方能国泰民安。本文希望通过对荀子"君道"与"师道"的阐述,发现其中共通的礼学思想,进一步理解荀子所说的"礼"。  相似文献   

7.
名片是涉外、社交场合等与他人交往的窗口,名片的翻译尤其是姓名的翻译会直接影响到涉外交际.姓名的翻译要遵循两个原则:"名从主人原则"和"约定俗成原则".姓名的翻译应主要采用音译法.本文将主要分析名片翻译中的中文姓名英译方法以及在翻译实践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音乐美学思想是荀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总体看来,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的<乐论>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因此,可以说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成熟于荀子.  相似文献   

9.
<乐论>是荀子的一篇关于音乐艺术的美学论文.荀子在篇中以人性和社会效用为基本的出发点,极力强调了音乐艺术对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性,强调时美感享受的追求.同时荀子还在篇中涉及到了其他一些美学问题.这些思想都具有着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荀子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形成了极具封建特色的"以礼为本、隆礼重法"的礼法思想,对后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子礼法思想的哲学基石即是人性思想,荀子确信人是决定社会治乱的根本因素,因为"人之性恶",所以主张"礼治",并强调以"隆礼重法"的路径"化性起伪"。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6,(12)
荀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荀子的"天人相分""性本恶""教育环境论"的教育思想角度分析对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并阐述当代德育建设工作可借鉴的诸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四控"与"两管"是工程项目搞好管理的基础,实际上是将全面管理的原理应用于"四控"与"两管"过程中.所谓四控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两管包括: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是必须搞好工程项目管理.  相似文献   

13.
西文Being(德文Sein)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是"与"存在"等多种含义.学界大多数人只考虑Being(Sein)的各种单独用法,考虑如何将"是"和"存在"区别开,很少考虑"是"与"存在"的联系及其意义.文章认为"是"与"存在"是不可分的,"是"显现"存在".只有把握"是"与"存在"的含义及其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海氏哲学转向的深层原因和必要性,把握海氏的哲学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一个人只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而不能创造语言.基于这样的认识,语言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形成一定的语言"社会习惯."习惯的形成需要实践,特别是大量反复的实践.背诵是则是这一实践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5.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表明音乐能使人精神愉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使音乐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所以,音乐教育既是人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培养受教者的音乐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在“乐”中“乐”。  相似文献   

16.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句精辟的治学格言. "书山"与"学海"两词最早是汉代学者杨雄说的.他在<法言·学行>中写道:"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  相似文献   

17.
河流湖泊基本情况普查是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主要任务,是其他水利专项普查的基础。通过普查发现唐山地区一些河流的河源位置、干支关系与约定俗成的情况不一致,随即唐山市普查组依据"原则"酌情做了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果子狸是一种中型野生哺乳动物,过去不大被人注意,前两年闹"非典",一下子出了名.广东等地从果子狸体内查到"非典"病毒,认为这种动物可能与非典传播有关,把它们看为传播"非典"的"嫌疑犯",一时名声大振.2003年春夏,深圳、香港两地专家组成的联合攻关小组发现果子狸体内有非典病毒.经基因全序列测定,其中从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出的两株SARS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有99%以上同源性,可判断此种动物的SARS病毒为使人类致病的SARS病毒的前期病毒.专家认为广东的SARS病人85%是与接触动物有关,而果子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所以一个时期广东的餐馆禁止销售和食用果子狸等有关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9.
浅谈荀子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战国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深刻指出了名家学说的"见"和"弊",在批判各家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一些思想,但总的来说其思想体系基本属于儒家。荀子是先秦时代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其由此派生出的教育思想中含有许多先进而又积极的成分,不仅影响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妖"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所著的<荀子·天论>一书:"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袄(妖)."可见"人妖"一词的原意是指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后来人们才将那些女扮男妆、男扮女妆,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严重变态的人叫做"人妖"或者"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