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最近一连串的事件表明,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有可能犯错误,即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不例外。英国作家、《新科学家》杂志顾问迈克尔.布鲁克斯(Michael Brooks)在他的新书《十三件没道理的事情:史上最令人感兴趣的科学之谜》中,盘点了科学史上最让人不可思议的重大错误。  相似文献   

2.
言论     
《科学中国人》2004,(10):62-63
中国科学家论文数仅占全世界科学论文百分之五9月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说,中国科学的发展正紧紧跟随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上周出版的《科学观察》的统计数据表明,在1981年到2003年间,中国大陆科学家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增加了20倍。《自然》杂志认为这种增加率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应该有大的差别,而且质量的提高可能滞后于数量的增加。《科学观察》是位于美国费城的汤姆逊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出版的跟踪科学界活动的新闻快报。《科学观察》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中国大陆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只相当于日本的一半,但…  相似文献   

3.
文章指出我国空间科学任务的核心特点是科学驱动,具体表现为"四个科学"特点,即科学目标、首席科学家、科学载荷和科研院所。阐述了针对"四个科学"特点的管理实践,即坚持以科学目标为牵引,以首席科学家为科学导向,以科学载荷为抓手,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促进科学与技术、科学与工程的有机融合,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努力促进成果产出的最大化。通过审视空间科学任务的特点,梳理管理实践和对策,并对后续任务管理提出建议,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长期可持续发展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莱昂哈德·欧拉诞辰306周年。这位科学巨匠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他的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数学家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这个世界上新奇的东西却太多太多。即使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全部用来体验,你也不可能体验到所有的东西——当然,也没有必要。那么,哪些体验才是最有趣、最有价值的呢?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组织多名科学家,向公众推荐一生中最该尝试的“顶尖科学  相似文献   

6.
郝东方  李政 《今日科苑》2021,(2):44-55,68
以170篇《学姐来了》文章为样本,探讨中青年科普作品的特点,考察其内容亲和力和感召力,重点分析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情况.利用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对科普内容作高频词分析、内容分类和交叉分析等.研究发现,《学姐来了》科普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围绕孩子、健康养生等科学话题,通过良好的衔接、幽默的用语方式,将理性逻辑和求真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传播给中青年群体;样本内容的亲和力主要通过语言的衔接性和幽默来实现;样本中体现科学精神的内容多于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二者的出现具有正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变化,样本的亲和力波动幅度很小,而感召力的波动较大.因此,科普内容应适当增强"爱国""奉献"等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感召力;中青年群体科普的"二重性"和可能存在的科普需求年龄后移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活动来历"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是经过多方商议和支持,由中国科协《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在科教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教授荣膺为首届首位"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中科院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指出中科院和科技部将建设科普工作国家队,引领我国科普工作发展. 《意见》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培育专兼职结合的科普队伍”.科普工作是一项智力劳动,开展得好不好、效果好不好,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据英国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观点,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家拿了政府下拨的科研经费,而这些经费来自纳税人的腰包,就应该由科学家向纳税人交代,他们在做什么.科普,或者说科学传播的主体,应该是科学家.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一份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近五年的统计影响因子为35.263。《科学》刊登各个学科的原创论文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同时,也刊登关于科学的新闻、科技政策、科学家感兴趣的话题和观点。目前,《科学》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I0010-I0011
[导读]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很有名的一点是,每晚只需睡4个小时就可正常工作。现在科学家可能已找到她这项非凡能力的根源了。撒切尔夫人 参考消息网8月3日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8月2日发表题为《“撒切尔基因”是少睡的关键》的文章称,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很有名的一点是,每晚只需睡4个小时就可正常工作。现在科学家可能已找到她这项非凡能力的根源了。  相似文献   

11.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11,(17):22-23
去年底,《新科学家》杂志与科学家合作,对2011年的科学进展进行了预测。在预测的2011年8大科学趋势中,有一项是"机器人替身将获得重大突破"。目前,形人机器人已经研制成功,今后它们将代替人走向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日前评选出2008年8位科学英雄,3位被荣誉提及的非科学家以及2位科学恶人。被奥巴马提名担任美国能源部长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跻身“英雄”之列。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和宗教哲学调查的结论表明,在世界总人口中,信宗教的人要比不信教的人多得多。这并不奇怪,因为人们可以从宗教中找到各自的所需,至少是心灵上的慰藉。但是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约有40%的科学家信教,西方其他国家科学家信教的数量也大约是这个比例。没有人确切调查过中国有多少科学家信教,有些估计是约有5%的科学家信教。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为了人民”运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为了人民"运动,倡导科学为了人民而不是为了军事或政府利益所用、科学不应当排斥人民参与、科学家应该有足够的自主性;并认为,只有打破现有的社会结构、重构社会和政府,才能在美国实现上述这三个目标。与其说"科学为了人民"运动关注的核心是科学或科技政策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嫦娥三号”任务及其初步科学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自2013年12月成功着陆月球之后,已在月球停留超过3年时间,创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与此同时,"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的8台科学载荷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数据。为推进"嫦娥三号"任务科学探测数据的应用和研究,力争出好成果、快出成果,中科院在"嫦娥三号"任务执行前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组建了由科学家、科学载荷研制单位技术人员和负责科学探测数据处理的地面应用系统技术人员组成的5个科学应用核心团队,并设立"‘嫦娥三号’任务探测数据科学应用研究"重点部署项目。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嫦娥三号"任务核心科学家团队在月球地形地貌、浅表层地质结构、月基天文观测以及地球等离子体观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由118位科学家撰写的《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一书于1998年6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提议再编著续集,续集定名为《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它强调跨门类科学、多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国科学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增强科学创新精神。现已向广大中国科学家(含海外华人科学家、留学人员)征稿,撰稿要求是:(1)难题至少必须涉及两门一级学科,更注重两门以上的多学科交叉,以及跨门类科学(…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I0005-I0005
在阳光明媚的夏天,不少日光浴爱好者都难免出现晒伤状况,那种刺痛的感觉一般都会持续好几天的时间。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分子可能与此相关,通过对这种分子的研究或许有助于弄清关节炎等慢性疼痛的根源,开发出能迅速起效的新型止痛药。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史上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马太效应”,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科学界也有类似的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这种现象,就是科学上的“马太效应”。在有些情况下,一个权威的一句错话,往往就可能酿成一个重大的失误。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许多不出名的年轻人、“小人物”的科学创见和研究成果得不到发表的机会,即使发表也往往得不到科学界的重视,从而出现科学发展史上的憾事。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7):I0015-I0015
中国网6月4日讯据英国《镜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前在《科学》杂志发布报告称,“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发现了鹅卵石,这一发现很可能成为“火星曾有生命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美国宇航局科学家指出,这些圆圆的鹅卵石表明曾有水流经过当地,因为只有经过长距离的水流搬运冲刷,才会形成鹅卵石。  相似文献   

20.
厚宇德  潜伟 《科学学研究》2008,26(2):261-266
 科学家是现代科学世界的主角,一些科学大师较早就对两种文化问题进行了自己独到的思索并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解读薛定锷、奥本海默、爱因斯坦、贝尔纳、玻恩、费恩曼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展示了他们对这一话题以及对科学与人类未来等方面的思索而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认为两种文化存在对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是完全可能的,但一定是长期而持久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