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0年的一天,埃及的一座高146.5米、底边长约230米、由每块重约两吨半的200多万块大石头垒成的金字塔,作为历史的见证默默无声地证明了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弗兰克·利比的一项重大发明成果:碳—14年代测定法。用这种方法所测定的金字塔建造年代,竟奇迹般地和历史记载的年代相符。人们早就盼望找到一种新方法来研究地球和人类发展史了,如今终于夙愿得偿!消息—传开,人们为之欢呼,都把利比的这项发明誉为“考古学时钟”。从此,利比便成了自然科学界举世瞩目的人物。那么,什么是碳—14年代测定法呢?它有什么神奇的功能呢?碳—14年代测定法利比(…  相似文献   

2.
介绍~(14)C测年、中子活化、离子束和核磁共振等核技术在考古学主要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成果。核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考古学的面貌,使之逐渐成为定量表达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北京猿人(女性)复原像 史前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文明史以前的历史与文化,主要研究原始状态的人类及其变化。“史前”这个词,是一个让学者们既不满意又不能忍痛舍弃的概念,它特指文明发生之前的全部人类历史,即文明史之前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人类的童年时代的历史,再明白一点说来,史前就是远古。  相似文献   

4.
以绰墩遗址2个古土壤剖面(0~200cm)为对象,通过植硅体、有机碳、文化层、14C断代探讨稻作史及成因。结果表明,最大种稻强度在100~116cm(马家浜文化期),随后在75~100cm(马家浜-良渚文化期),种稻强度锐减。其原因并非土壤养分不足;6280aBP以后气候转为干冷,宜种稻的湿地演化为旱地,可能是主因。在160~100cm(马家浜文化期)、100~42cm(良渚-马桥文化期)、42~0cm(宋代-现代)存在间歇性连续稻作。  相似文献   

5.
李坤 《中国科学基金》1993,7(4):281-282
一、加速器质谱计简介加速器质谱计(简称AMS)是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超灵敏分析装置。它主要用来测量微量核素,如~(14)C、~(10)Be、~(26)Al、~(36)Cl、~(41)Ca等的含量,作为年代测量或示踪的手段。加速器质谱计测量核素的灵敏度可达10~(-15)的水平,比普通质谱计高五到七个数量级,而所需样品仅数毫克,比普通放射性测量少三个数量级。这对测量珍贵且稀少的样品具有重要意义。加速器质谱计测量样品的效率高,一年可测数千个。加速器质谱计的应用遍及地质学、地球化学、海洋地质、冰川学、第四纪研究与全球变化的研究等地球科学的各个分支。在考古学、环境科学、温室效应的研究、材料科学以及生物医学的研究等方面也都显示出其特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科学家从人类文化生态学研究中逐渐建立起了一门学科——环境考古学。60年代,欧美的一些学者提出考古学不能仅以单纯的出土器物作为研究目标和方法,还应注意“考古学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加强了考古学与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开展有意识的、系统的探索。目前,环境考古正逐渐成为考古界关注的热点。简单地说,环境考古学是将考古学、地学、动物学和植物学  相似文献   

7.
考古学中碳-14测定法的数学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体死后,碳-14含量按一定规律递减,本文中给出了推算文物年代的数学原理,同时利用数理统计中正态分布,t-分布,x2-分布等有关知识给出了文物年代以及总体方差的100(1-α)%置信区间的估计。(本文中所用碳的半衰期是5568)  相似文献   

8.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4):51-52
2012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在京举行,论坛发布了2012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它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国内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代表淮河下游地区距今7000~8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史前聚落考古和考古文化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空间考古学是新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包含人类活动遗存与生活环境的人文-自然综合体,研究方法是空间信息技术在对这个复杂研究对象的应用研究中,有关考古信息获取、解释与重构的一个创新性过程,并通过建立"数字文化遗产圈"(Digital Cultural-heritage Sphere)实现三维动态的虚拟重建。在总结第487次香山科学会议"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研讨基础上,提出空间考古学6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1)遗址无损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2)空间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和监测研究;(3)考古遗址环境的数字化重建研究;(4)文化遗产空间数据存储与挖掘研究;(5)虚拟考古、虚拟再现与公众展示系统;(6)"数字文化遗产圈"(Digital Cultural-heritage Sphere)科学平台建设。对中国建设空间考古学的5项建议:(1)充分融合考古文博领域和空间技术领域的优势,推进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发展;(2)从学科体系看,当前空间技术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需要总体性布局;(3)对大型文化遗产亟需从全局高度开展"理论-技术-应用"的一体化攻关研究,获得对遗产本质的、整体的科学认知;(4)包含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组合、技术适用性,以及自然与人类活动对遗产影响的评估与虚拟重建等重大科学问题需要抓紧规划落实;(5)加强空间考古学学科内涵与理论建设研究,利用我国文化遗产大国和空间技术的优势,创新"空间考古学"学科体系,抢占该领域的国际制高点。  相似文献   

10.
心肌细胞能再生 利用碳元素的衰变周期来测定时间,是考古学上最普遍的方法。近年来,科学家将该技术应用到动物身上来测定细胞的更新速率,但由于危险性和道德伦理原因,不能在人身上直接使用该技术。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乔纳森·费瑞森和他的同事们,则利用非常巧妙的方法,间接把这项技术“实施”在人类身上。  相似文献   

11.
公众考古或称公众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考古学界的一种新的考古研究命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将其翻译并介绍给国内学界。近些年来,随着公众对考古关注度提高,公众考古日渐成为学界讨论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美国化学家比勒发现大气圈中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有些异样,大约一万亿个碳原子中有一个原子与众不同。它的原子核由6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原子量不是12而是14。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原子,大约每过5700年数量会减少一半,科学家们称它为碳14。一些想象力丰富的科学家提出一种方案,用它来测定远古动植物遗骸  相似文献   

13.
威利亚德·弗兰克·利比(1908~1980年) 1947年,利比开发出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技术,用来确定各种有机物的年代,例如骨骼、木材、纤维等。再到后来,加速质谱仪的问世又拓展了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其成为地质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14.
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6,(4):54-55
正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3年多在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英墩、莲子湾和桥山3处全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构建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提供了关键证据,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良渚文化遗址:作为长江以北地  相似文献   

15.
~(14)C是核反应堆的主要放射性气态流出物,反应堆的运行可能会引起地域性的大气~(14)C的增加,~(14)C进入食物链后则会危及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本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14)C在鸽子体内的累积过程,为阐明~(14)C的环境行为提供了基础资料。实验结果证明,摄食是鸽子体内引入~(14)C主要途径之一,鸽子的肝脏对~(14)C的累积效应明显,鸽子虽然会引入一定量的放射性~(14)C,但与其实验环境中的~(14)C相比是很少的。  相似文献   

16.
夜光表上的发光体不止一种。有的含有放出甲种射线的同位素,如鐳和釙;有的含有只放出乙种射线的同位素,如氚、碳~(14)、硫~(35)、氪~(85)、锶~(90)、钜~(147)和铊~(204);有的根本不含放射性物质,只含有能发磷光的硫化鋇等。許多放出甲种射线的同位素同时又放出丙种射綫。有的发光体是含有几种放射性物质混合物的。由此可見,各补发光体的理化性质很不相同,对人体是否有危害,不能一概而論。甲种射綫的穿透力很弱。乙种射綫大部或全部破手表的玻璃擋住。丙种射线虽然能穿透玻璃和皮肤,但是,它的体外照射剂量随着距离增加而大大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恶劣影响,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是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法/过程]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II)检索有关“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的专利,开展专利分析:(1)对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对专利公开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以及研发团队合作关系等进行关联关系分析;(3)使用CiteSpace工具进行文本主题聚类分析和热点分析,基于专利被引频次分析“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领域的关键技术主题,以掌握该领域的技术研发态势。[结果/结论]全球“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技术的研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发展期;中国和美国的专利量领先全球,是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较多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申请了专利,且全球企业间技术研发的合作较少;“碳捕捉”的材料、设备、系统以及“碳封存”的储存罐是研发热点,但“碳捕捉”技术较多关注能源开采、发电、采矿冶炼等工业生产过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捕捉技术研发较少。从高被引专利来看,中国是该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在传统能源开采、工业生产、煤火发电等行业的碳捕捉方法、设备和系统技术研发较多;二氧化碳的再利用如防爆防雷、农业生产等技术研发较少;相对于“碳捕捉”和“碳利用”技术来说,“碳封存”技术则较为空白,这与“碳封存”技术的实现条件较为复杂以及成本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朱泓  刘艳 《中国科学基金》2006,20(5):300-303
1 概况 考古学在我国历来被作为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隶属于人文科学领域,但就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而言,已远远超出了人文科学的范畴。特别是近20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方法被应用到考古学领域之中,使当代考古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从先进的自然科学方法、手段的应用方面来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考古学明显滞后于国际学科发展步伐,急需培养一批在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考古学各相关领域方面具有国际对话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在这种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从“九五”期间开始,我校考古学科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管委会专家们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用EMIA-820V高频红外碳硫仪,按照GB/T20123-2006《钢铁总碳硫含量的测定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方法)》测定低合金钢中的碳含量。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中各个参数进行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分别对A类不确定度和B类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再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和扩展,得到碳、硫含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20.
对1954至2005年嘉兴汛期降水,包括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做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发现嘉兴汛期梅汛期降水,在降水偏多的50年代和80~90年代都存在着3~4 a周期变化,而台汛期降水存在5 a和9~10 a的周期振荡。台汛期降水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增多现象。汛期梅汛期降水年代际振荡周期有14 a2、0 a,台汛期周期自20 a向36 a转变。对梅汛期台汛期降水分别做降水异常偏多(少)年合成分析,发现影响嘉兴梅汛期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是贝加尔湖西风槽和西太平洋副高,欧亚大陆经向(纬向)环流发展,副高偏强(弱),降水偏多(少);8~9月影响嘉兴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是西太平洋副高,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位置偏北(偏东),有(不)利于台风影响嘉兴,从而台汛期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