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一.应用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应该首先以“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为第一原则。 实践证明.电子政务是“用”出来的.电子政务只能由应用推动,应用是规划技术方案的前提。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硬件、轻软件,重资金投入、轻运行管理。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就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者与管理者没有从本质上重视电子政务的应用原则“所谓”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是指要以需求作为动力.以应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在我国,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中要善于捕捉和发掘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和领导科学决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并通过系统应用的成果不断推进系统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信息融合网络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开放的、基于标准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建设电子政务信息融合网络平台,要统一规划、融合网络平台;要建设业务系统共享网络平台,以达到网络资源共享;要分步实施、分层推进。  相似文献   

3.
业务系统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环节,我们在进行业务系统的设计、规划、开发、部署以及维护过程中.会遇到林林总总的宏观和微观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在矛盾的双方中做出正确的取舍并保持合理平衡.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全局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是沿着政府机构工具信息化、事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组织信息化的发展轨迹而成长起来的。作为电子政务具体表现形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也经历着从替代手工劳动的易学易用的桌面型应用系统,到为了实现政务系统简化而开发的独立应用系统,到较大业务范围内执行业务任务的集成业务信息系统,要到朝着功能交叉可变、各类应用并行运行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以至于覆盖政务及其管理全方位.内外部用户驱动下的综合信息系统发展,最终实现在恰当的时间、给在任何地点需要信息的任何人提供最恰当的信息服务;因此,根据电子政务业务范围,最终的电子致务系统主要包括3种应用模式:一是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局域网之间的互连、信息的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与公众之间公共信息均发布与双向的信息交流,同时由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中国,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2002年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后,各行各业都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各部门、各地方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在电子致务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多年来存在的部门和领域信息割据、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如何将分数的“信息孤岛”进行有机的集成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只有进行集成和整合,才可能有完整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才能向更高水平的应用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央确定的目标,我国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主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交换和资源共享,以及规范政府管理与服务创造必要条件,继续完善和建设一批重点的政务、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规模开展了电子政务建设,加速了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项能力的提升.大大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政府网站、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效益不高、服务理念不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运行在电子政务平台上,业务系统的可用性和业务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于电子改务平台下容灾备份的技术架构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并就容灾备份系统建设提出了一些关键指标。[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深入分析了我国“十五”期间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过程中,应做好顶层设计、选择最佳建设管理模式、坚持以应用引导和制约网络建设、树立以管理创新和降低行政成本为核心理念的绩效观。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目前县级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县级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对策、总体框架、建设步骤、保障措施.对目前网络重复建设以及重建设、轻应用、疏管理的现象提出一些建议,藉此达到提高机关办公效率、改善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的目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信息化中,特别强调数据,这就是所谓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这一条规律对电子政务应当也是适用的。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开发严重不足,造成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甚至在有些地方谈起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就是要建网、购置设备,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尽管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  相似文献   

11.
2007年9月30日,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中央级传输骨干网正式开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曾培炎出席开通仪式并讲话。曾培炎强调,建设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深化应用,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推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系统的业务网络建设与互联互通,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的电子政务内网框架及在此基础上创建的电子政务内网核心平台系统是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信息共享困难,业务协同困难系统安全等问题的有效手段。该平台系统兵有统一性、集成性和整合性等特点,标准体系的建设以及构件化技术的运用,使该系统兵有了易扩展、易实施的特点,该平台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提升行政能力,建设和政府核心业务、职能履行相适应的体系.因此理清工作思路有利于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徐汇区电子政务工作思路也是随着工作的开展而逐步清晰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政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也不断涌现。本文结合黑龙江省教育厅的实际,阐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原则、应用管理和应用价值等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全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对于实施完成的电子政务系统则往往忽略了紧随而来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推广使用?在电子政务系统投入服务后,很多政府部门往往不注重电子政务系统的宣传推广、维护和服务工作,普遍认为宣传推广是商业化行为.政府部门不需这样做。这样一来.往往导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网上协同公共服务系统是以公共服务对象为核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区域性的跨部门协同业务办公,在全区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系统是海淀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里程碑.在北京市和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是一个面向应用的工程,随着政府机构职能的改革电子政务系统本身需要不断地调整,这是任何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电子政务被列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后,国务院组织了上百位专家对国家电子政务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套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按照“十五”期间全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将主要围绕“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重点展开。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民政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面临的难点,提出构建以“统一网络系统、统一数据中心、统一业务支撑平台、统一民政业务综合办公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民政电子政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整合已有的民政业务系统,并规划建设新的民政业务系统,从而实现统一的民政电子政务系统。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如同电子而务深刻的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样.电子政务也必然会对政府自身组织结构运转方式工作机制和行为模式以及政府其他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从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投资力度逐渐加大,重大工程陆续启动,业务系统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及网上服务、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日益显现出来,但总体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总结微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量电子政务系统的经验分析国内地方电子政务的现状和需求,结合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针对国内地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提出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宋晓雯  王仁武 《情报科学》2003,21(9):963-965
电子政务的应用与发展将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概况,重点探讨了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加工、深层分析,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层次、内容和方式,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中应注意的同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