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消费差异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利庠 《中国软科学》2007,3(2):11-16,40
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本文将城乡消费差异纳入二元经济结构中加以考察,并运用垄断厂商逐利行为导致的供给歧视理论对城乡消费差异进行了数理经济分析,发现城乡消费差异不仅是因为二元结构的体制原因,还有垄断厂商供应歧视的经济动因。因此,要建设城乡互动的和谐社会,除了要消除二元结构的体制格局外,还要规范厂商行为、扩大农村商品流通、引导农民消费行为,也许这种规范和引导会成为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廖信林 《软科学》2012,26(4):33-38
构建了财政支出、城市化对城乡泰尔指数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并根据1978~2009年的时序数据,应用SVAR模型对财政支出、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泰尔指数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都表明,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背景下,财政支出对泰尔指数的扩大产生正向冲击,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对泰尔指数的扩大产生负向冲击。进而提出调整政府财政支出倾向、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等有关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城乡和谐发展,造成二元经济结构并使其固定化的根本问题在于相应的制度、体制以及财政对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必须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卫生水平为基本着眼点,以制度、体制的公平为基本保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内生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体现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结合制度变迁的强制力和诱导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才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  相似文献   

5.
朱志萍 《软科学》2008,22(6):104-108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内生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体现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结合制度变迁的强制力和诱导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才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  相似文献   

6.
合理划分城乡部门是研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城乡部门构成,这对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提出了挑战。本文综合利用产业和空间两种方法划分城乡部门,在此基础上通过城乡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指标来测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并且分析了城乡资本产出率差异和资本劳动比差异对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相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而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则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起到了阻碍作用;资本劳动比差异是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资本产出率差异的影响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想办法解决。为此,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发展壮大县城经济,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型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把城镇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纳入一个系统模型,剖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动态作用机制,采用中国分税制改革以来省际面板数据并用面板VAR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并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求城乡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城乡社会经济方面长期处在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够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城乡客运一体化则显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内部、城乡之间的差距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前者主要表现为农村的职业分化、农村的专业化经营、农村的人力资本变化、农村的家庭结构变化、非均衡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农村内部性别之间的差距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资产差距将继续拉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有望缓解,城乡差距的区际特征仍将持续,城乡居民的负担结构将会趋同,城乡居民之间的发展机会将进一步缩小等。  相似文献   

12.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界定了城乡互动、城乡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城乡互动发展的以城带乡模式、以乡促城模式、融合模式和网络化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出了城乡互动发展要营造城乡平等发展的外部环境,其目标是消除“城市偏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乡镇企业融资视角探讨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镇企业发展对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起到重要作用。但乡镇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乡镇企业应从放松民间金融市场、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和加快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以2006-2007年7个城市农民工调查问卷资料为基础,总结了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形成这些特征的深层次原因.结论是:城市低端劳动力市场的自发选择性和性别歧视导致了农民工收入增长的性别差异:以体力为主要资本的非正规就业性质形成了农民工收入增长率在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行业、单位所有制性质、工作性质和求职方式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和政府对农村的扶持手段都经历了较大变化,在农民收入增速放慢的时期,产业化经营可能是农村一条重要的发展新路.但是,在农户养殖产业化中,融资问题使得农民的经营规模难以扩大,企业和农户之间依赖中间经销商融资和销售,由此增大了投入成本.农村金融体系一直难以有效建立,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的担保体系,农户的大部分资产也不能作为抵押品.提出了一种新的农村金融创新方法:将农业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和农民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经营模式,为农村提供方便的融资渠道,同时减少中间成本,促进产业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对这种农村金融创新发挥作用的机理作了讨论,并进一步指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闵捷  张安录  高魏  汪鹏 《资源科学》2009,31(7):1125-1132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农地城市流转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农地城市流转在不同地貌类型城市中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从影响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应用1999年~2004年湖北省数据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影响因子本身及其影响系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固定资产投资、GDP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湖北省平原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固定资产投资、GDP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湖北省丘陵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GDP和总人口对湖北省山地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地貌类型农地城市流转的推动方向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繁荣的背后,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发展光环之外社会阶层的流动、城乡差距的拉大、贫富的日益悬殊、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近年来我国重点高校城市与农村学生比例失衡即是这种社会变迁无形的影响。只有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才能有效缓解教育马太效应对城乡生源失衡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对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现代化的动力。城市反哺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以城带乡”而论,新农村建设有三种模式:近郊的城市化或称城乡一体化;远郊的小城镇化;偏僻山区的生态化。所以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农村,但出路在城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共同经济社会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学林 《软科学》2011,25(5):99-101
成都市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来,在促进耕地保护、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但在挂钩规模确定、项目区设置、增值收益分配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