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融体系与我国金融监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监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从信息不对称、金融主体的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的角度看,我们可知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联系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系存在很多缺陷.提出了改善金融监管方式、完善法律制度、加强信息披露是建立有效监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混业经营趋势下的中国金融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明明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11):115-117
分析了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实现混业经营的有效途径,并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和金融法律制度的变革做了一些探讨,指出我国应坚持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加快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工作,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以应对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金融自由化是近二三十年以来全球金融变革的主题,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升级演变而成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表明,在金融自由化和推进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和改善金融监管对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运行至关重要。金融监管和金融自由化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本文重点论述了自由化背景下全球金融监管在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监管方法和监管模式等六个方面的重要发展趋势,阐述了这些发展趋势对未来我国金融监管变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金融监管犹如一把"双刃剑",通过金融监管可以减少金融系统的风险,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定,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如果监管不当或者监管过度,将加大监管成本,降低金融市场效率,阻碍金融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有效金融监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世界各国对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提高金融监管干部素质,加大监管防范的力度,寻找有效的监管方法和手段,就成为摆在金融理论工作者和金融战线全体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世界各国对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提高金融监管干部素质,加大监管防范的力度,寻找有效的监管方法和手段,就成为摆在金融理论工作者和金融战线全体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黄可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8):50-51,56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均衡关系,它们在矛盾冲突中相互促进。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即金融产品与服务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金融监管要能避免再次出现金融效应无限放大的局面是值得探讨的。结合我国金融创新与监管的现状,提出了两者平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  周汀 《未来与发展》2009,30(11):2-5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法律规则的供给机制混乱、供给理念滞后、制定主体多元且规则质量差、效率不高等诸多缺陷。借鉴英美等金融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与教训,欧盟等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成功实践,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所倡导的金融监管理念.我们理应从金融监管法律的创制、具体处置措施的完善和金融监管立法的国际化三个层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民间金融对促进农村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从襄阳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入手,揭示了民间金融发展存在的金融机构良莠不齐,口碑不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对不同类型的民间互联网金融机构给出了具体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浅析后危机时代欧美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及对我国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了放松金融监管、推崇金融自由化的弊端.危机前美国的"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系存在多头监管、监管疏漏和监管失控等内在缺陷.立足于这一初衷,结合后金融危机下美欧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理念,提出在完善我国的联席会议机制的基础上,对组建国家金融监管局做出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探讨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级财务管理一直是广大农民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对村级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现有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简单介绍,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当前财务管理模式的几种途径:利用代理记账公司进行记账,运用财务审计方式加强审计监督,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农村财务向市场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婷 《预测》2008,27(1):77-80
我国的小农经济特性是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有限"两难困境的根本性原因。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的对比分析,指出通过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即打破农村的二元信用结构,构建农村网状的信用体系,比推动农信社体制改革的成本要小而收益更大。遵循以上逻辑,本文提出构建政策性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以团体贷款的形式来提高农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水平,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农村经济与现代金融制度相接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郭建民 《软科学》2007,21(2):106-109
以山东沾化县为例,分析当前县域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尽完善的县域金融体系导致县域金融“失血”过多、信贷紧缩,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从而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并且针对性地提出重构县域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月良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为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日本成熟农村金融体系的特征和经验,得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熊剑平 《科技广场》2012,(2):177-180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其在农村市场中发展滞后的原因,阐述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要建设一个不同于城乡金融"一盘棋"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吴俊 《科技广场》2011,(10):117-119
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几经变迁,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使其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17.
杨凌  郭新宇  邓钢 《未来与发展》2010,(10):48-51,65
我国城市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金融改革却举步维艰,明显滞后。欠发达地区农户金融供求失衡问题在农村大量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通过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农户金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农户金融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并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民间科学开始走向消亡.但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在解释人们的日常行为时,民间心理学(folk psychology)依然保持着它独有的魅力。但是另一方面,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也告诉了我们关于大脑的许多知识。这就产生了民间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之间在解释与预测人类行为上的对立。民间心理学是否应像其他民间科学那样被取消掉呢,抑或它就是我们真实的心理过程?文章将主要探讨关于这个问题哲学家们都提出了哪些理论并作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9.
凌宁 《未来与发展》2009,30(11):19-22
30年来,亚洲国家在利用“小额贷款”扶助民间经济、消除乡村贫困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佳绩.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普遍价值的经验。同一时期,我国虽然为解决类似问题也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是比较而言,实际成效尚有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回顾和反思自己的欠缺。通过借鉴与反思,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发展民间经济、消除乡村贫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将越来越明显。如果规制安排适当,农村金融应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反之,农村金融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增长。本文研究的金融约束效应是指农村金融制约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程度。在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运用实际数据,对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成长模式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约束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要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做到:构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解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约束,强化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功能。只有如此,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才能对农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