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超网络理论,以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库中公开的北京国际科技合作专利为数据源,阐述北京国际科技合作超网络模型的结构特征和实现步骤,构建包含国家合作网络、组织合作网络、人才合作网络和领域合作网络及其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北京国际科技合作超网络,分析其演化特征,并以微软公司为实例进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结合直观可视化描述,按照国别网络、机构网络和领域网络的不同构成对通过短期人力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形成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的结构特性进行研究。在介绍基于短期人力资源合作开发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建立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网络的规模与密度、中心性、结构洞特征和核心边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短期科技人力资源合作开发可以不断扩充国际科技合作网络规模,但节点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并不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领域网络和机构网络的稳定性和信息交流的公平性好;国别网络存在大量的结构洞,核心-边缘关系体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网络分析方法用于纳米科技领域科学合作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彩霞 《科研管理》2008,29(1):130-137
本文以SCI数据库收录的国际纳米科技领域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借助pajek技术,对1990-2004年15年间世界纳米科技领域科学合作的网络进行分析,着重对纳米科技领域科学家个人之间、国家地区之间以及学科领域之间科学合作网络的特征进行探索研究。揭示出纳米科技领域科学合作网络的集群与成果产出之间的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4.
参与科技计划项目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的项目数据以及其资助产出的SCI论文数据为对象,采用科学计量与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研究立项合作网络与论文合著网络的区域特征、网络特性等,并通过对比分析等发现科技合作关系中的重要特征趋势。  相似文献   

5.
米兰  黄鲁成  苗红  吴菲菲 《科研管理》2021,42(10):28-39
为挖掘国际养老新兴技术合作网络的结构拓扑特征、合作模式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复杂网络多尺度理论,构建了养老新兴技术合作网络自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包括复杂网络全局分析、合作模式演化分析及演化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层面国际养老科技新兴技术合作网络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和复杂网络特征,随着时间推移,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连通性增强,但不同阶段合作网络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观层面合作网络核心由初期的个人逐渐过渡到产学研主体,低广度-低深度型合作模式的绝对主导位置日益削弱,高广度-高深度型模式迅速提升,不同类型主体间合作模式呈现出不同的演化路径,整体合作深度、广度在持续加深;微观层面合作演化影响因素中,技术创新能力始终无显著影响,而地理邻近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合作主体类型、合作广度、技术相似性的促进作用逐渐削弱,技术互补性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养老科技合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库收录的2001-2013年北京国际科技合作专利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的方法对北京国际科技合作专利的逐年发展情况,主要合作国家、重点科研机构、活跃人才以及热点领域的合作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解读,揭示了北京国际科技合作专利快速增长等现状特征,探讨了当前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在知识产权共享、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从政府的支持力度和要素流动等角度提出了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作者从事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关于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理想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的关键要素、基本类型和主要特征等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凤朝  徐茜 《科学学研究》2012,30(2):241-248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不同发展阶段中国科技政策制定主体合作网络图谱,提炼网络结构演化的模式特征;通过合作“广度—强度”二维矩阵分析政策主体在网络中的角色演变,并识别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核心主体在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生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功能演变及其对网络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过程中,整体结构优化与主体功能提升相互促进,并呈现出同步演化特征;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具有体制改革推动和科技发展需求拉动的双重驱动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WOS数据库中跨国农业科技论文合著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回归模型,剖析2006—202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且各指标优化速度快于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2)“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全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去中心化趋势均较明显,多核共存特征更加突出。(3)中国和意大利在合作网络中同时扮演着核心者和中间人角色。(4)合作网络呈现出双向溢出、主受益、“经纪人”3种类型的块集聚特征,亚洲国家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主引擎。(5)制度、经济、科研和认知邻近对3个阶段的合作网络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邻近对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进一步重视跨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明确自身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角色,充分借助网络核心国家的重要作用,加速融入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核心网络  相似文献   

10.
探索全球纳米科技论文前三强机构的三螺旋创新网络,对促进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和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选择了全球纳米科技论文产出的前三强机构,中国科学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美国能源部,运用Cite Space和VOSviewer等信息可视化软件,探测了全球纳米科技前三强机构的三螺旋创新网络和这三个机构的高产合作机构,以及其中产业参与的子网络。分析结果揭示了前三强机构纳米科技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共性与差异。美国国家实验室引领美国纳米科技发展的实践、法国更多高产机构参与纳米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对我国纳米科技的三螺旋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广州和“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合作申请专利计量信息为依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支点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协同科技创新的时序、技术发展、技术领域、区域空间分布、协同主体和社会网络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支点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协同科技创新行为具有地理邻近、经济邻近、组织邻近和技术邻近特征。(2)支点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协同科技创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3)支点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应该结合自身优势,适当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人员投入,改善网络邮电通讯设施,优化协同科技创新条件。(4)各协同主体应该结合邻近性特征,通过增进协同科技创新,增强对技术的协作、吸收和转化,促进核心技术和新兴技术不断生长、更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从要素协同的视角剖析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整体区域特征及现存问题,总结归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经验模式。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明显不均衡,尽管已在组织与制度设计、跨境科技创新协同、要素流动与共享、创新合作平台体系搭建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与模式,但仍然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程度不高、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主体动力不足且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协调机制、推进形成创新资源共享和开放机制、打造创新主体协同机制及建立协同创新资金保障机制等建议,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打破“三个地区、两种制度、三种语系”的创新要素流动障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技园区面临着协同程度低、资源整合能力差等问题,制约着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本研究立足区域协同视角,基于区域协同创新与创新网络理论,构建了极点化协同创新、层次化协同创新和一体化协同创新三种创新发展模式。以陕西省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采集陕西省内外部环境数据,利用Topsis方法对创新发展模式进行选择,得出陕西省科技园区应采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指导科技园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协同创新与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通过文本信息挖掘和整理得到北京市71家协同创新中心和288个组建主体的相关信息,构建了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对其网络特征和网络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发展明显呈现蛰伏、萌芽、培育三阶段发展特征。目前,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处于初期,参与协同的组建主体数量的增长明显快于协同组建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增长,协同中心数量的增长明显快于协同中心之间合作关系的增长。牵头组建主体,尤其是牵头高校,在网络中的桥梁作用明显,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较强。协同创新网络在微观和宏观层面都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和小世界效应。部分组建主体在网络中的位置和角色相似,有利于管理者出台统一政策或标准进行管理。此外,协同创新中心以面向特定行业产业的工程技术创新需求和面向科学前沿的自然科学创新需求为主,部分协同创新中心有一定的专业领域限制。  相似文献   

15.
朱桂龙  李兴耀  杨小婉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79-1887
全球创新网络发展中,国际人才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关键要素,向内重塑组织知识结构,向外提升组织知识创新影响力。本文以人工智能为例,基于USPTO和WOS数据库,分析国际人才对组织知识创造的影响,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科学合作网络与专利合作网络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国际人才对组织在知识网络中位势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国际人才对组织实现科学新知识创造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组织在知识创新网络的位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科学和技术合作网络视角验证了国际人才在新知识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并打开了国际人才影响创新组织在知识网络位势的黑箱,这对于我国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创飞地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创新,具有区位特殊性、功能叠加性和运作方式特殊性的特点。本文分析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后的运行机理及其对创新网络的影响,并以浙江省新昌县的科创飞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创飞地是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之后,通过多重功能叠加组合降低了创新搜索成本、提高创新协同精准性,改变区域协同创新空间互动机理,提升网络运行效率和传导效应,为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弱势地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途径。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结合产业类型、企业需求等在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地区建立科创飞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管理运营科创飞地中的决定性作用、搭建从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链式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创飞地政策支撑体系等建议,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要素驱动、技术驱动和体系驱动下,协同创新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素驱动是技术驱动的基础,技术驱动源于要素驱动中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技术驱动又成为支撑体系驱动的基础。利用哈肯模型,分2000-2010年和2011-2018年两个阶段,对珠三角城市群9个城市19年间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协同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由要素驱动转换为技术驱动,创新要素投入和创新效率成为驱动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深圳和广州在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过程中起重要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是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路径。本文构建一个包含专业化分工反馈效应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动力框架,运用CiteSpace方法分析1994至2019年澜湄流域农业科技合作机构、学科和热点的演化趋势以体现合作专业化分工特征,并构建计量模型进一步验证专业化分工、农业生产资源和发展需求对合作的影响。研究发现:(1)澜湄流域农业科技合作机构呈现集中化趋势,以中、泰两国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主导,其他四国的合作力度相对较弱;合作学科呈现交叉融合趋势,以农学为主线,先后向昆虫学、营养学、环境学、传染病学和工程学拓展;合作前沿呈现复合系统化特征,由关注单一农业生产效益向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转变。(2)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反馈效应和发展需求产生的引致效应是当前推动澜湄流域农业科技合作的两大驱动力,其中,合作机构集中化趋势限制了合作的扩大、合作学科交叉融合及合作前沿复合系统化的趋势都有助于深化合作、各成员国对内发展农业和对外扩大贸易的需求均对合作具有促进作用。而现阶段农业资源产生的势差效应尚未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梳理和归纳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和发展研究,以旧金山湾区、伦敦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总结国内外著名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发现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结构以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助于推动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结合成渝地区现有的科技创新基础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成渝地区要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进一步健全合作创新机制、强化协同创新格局、培育重大原始创新、筑牢关键核心产业、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合作网络、聚集顶尖科创人才等。  相似文献   

20.
全球经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恢复经济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涵和政府功能的梳理,从科技发展战略、支持尖端技术研究、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直接推动企业实施创新创造和帮助高科技企业提升国际化管理等5个方面总结德国建设欧洲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系列政策经验,并阐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启示,即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规划,避免各自为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长久动力;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大平台为抓手,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加大政府对科技金融的扶持,避免过度市场化;以提升实体经济质量为着力点,建设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