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网络犯罪是从一个或多个网络组件,如web网站,聊天软件和电子邮件中产生的非法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其爆炸式的增长,网络犯罪已迅速成为消费者,商家,执法人员和政府都十分关心的问题。首先介绍了网络犯罪的演变过程,然后针对检测网络犯罪中的身份欺骗犯罪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检测技术,可以自动检测不精确的欺骗性身份。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量的"地址欺骗技术"的运用使得大部分网管都十分头疼,许多"不法之徒"用盗用地址的行为来逃避追踪、隐藏自己的身份。地址的盗用行为侵害了网络正常用户的权益,并且给网络安全、网络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地址盗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当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犯罪是一种新近出现的跨国犯罪类型,其所具有的专业性、隐蔽性、严重危害性等特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跨国犯罪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网络犯罪,不仅可以跳出以往过于纠缠网络犯罪的概念、分类等传统理论研究的框架,进一步拓宽网络犯罪研究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全面了解网络犯罪跨国化的趋势对当今各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并反思在防范网络犯罪的对策方面各国国内立法以及国际条约的利弊得失,也为我国司法部门解决实践中的难题提供了参考.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笔者对当今国际网络犯罪的思考,从中对网络犯罪的现状进行了重新梳理,也介绍了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在反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及实践;分析并总结了制约反网络犯罪实践的若干问题,并对现有的相关观点进行了评析;提出建立一体化的国际反网络犯罪框架的设想,呼吁应从国际合作和国内努力内外两方面对此框架进行完善,同时分析评论了中国国内立法从中所应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量的“地址欺骗技术”的运用使得大部分网管都十分头疼,许多“不法之徒”用盗用地址的行为来逃避追踪、隐藏自己的身份。地址的盗用行为侵害了网络正常用户的权益,并且给网络安全、网络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地址盗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当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5.
丁雷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X):240-240,235
网络犯罪是一种新近出现的跨国犯罪类型,其所具有的专业性、隐蔽性、严重危害性等特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跨国犯罪的角度采重新审视网络犯罪,不仅可以跳出以往过于纠缠网络犯罪的概念、分类等传统理论研究的框架,进一步拓宽网络犯罪研究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全面了解网络犯罪跨国化的趋势对当今各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并反思在防范网络犯罪的对策方面各国国内立法以及国际条约的利弊得失,也为我国司法部门解决实践中的难题提供了参考。 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笔者对当今国际网络犯罪的思考,从中对网络犯罪的现状进行了重新梳理,也介绍了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在反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及实践;分析并总结了制约反网络犯罪实践的若干问题,并对现有的相关观点进行了评析;提出建立一体化的国际反网络犯罪框架的设想,呼吁应从国际合作和国内努力内外两方面对此框架进行完善,同时分析评论了中国国内立法从中所应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网络犯罪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的界定和分类是网络犯罪研究的基础,文章对网络犯罪的类型进行了研究,首先将网络犯罪分为纯正的和不纯正的两类,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点与区别;然后对纯正的网络犯罪现行法律规定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不纯正的网络犯罪,提出了具体的分类标准并明确分为六种类型.这些研究对网络犯罪的深入研究以及今后网络立法与司法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于车载自组织网络密码学是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基础,公钥技术中的基于身份认证技术在车载自组织网络中十分有效,这主要归功于它简单的密钥管理过程和降低了内存存储的开销。本文设计了一种IBC方案,这一方案是以车载网络为基础能够进行完全自组织身份认证的密钥管理方案。不依赖任何认证中心或可信第三方,即使在网络进行组网过程中。另外,能够提供一种机制去撤销恶意或被盗用节点的私钥同时更新未被盗用节点的密钥。仿真显示不会对网络造成过高通信开销的同时依然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征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蓓  唐旭 《内江科技》2006,(1):110-110,135
本文在阅读大量网络犯罪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网络犯罪的概念、类型及立法现状、特征和防范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和相关的探讨,重点就网络犯罪的特征与防范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作用力。作者分析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及不同尺度和类型,并对政府在推进区域创新中多重身份及对应职责进行了辨析,界定了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多重作用途径和原则。  相似文献   

10.
王修珏 《科技广场》2010,(2):249-250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给计算机网络犯罪提供了温床,文章在分析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此类犯罪的侦查对策及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华凌 《今日科苑》2007,(21):34-35
如今,互联网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也因此被一些犯罪分子盯上,成为其作案的一种手段。网络犯罪防不胜防典型的网络犯罪包括信息和知识财产窃取、信用卡欺诈、身份偷盗、邮件滥用和邮件勒索、上传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少年犯罪日趋直上.在全面考察了网络及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基础上,对网络和青少年犯罪关系从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性犯罪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从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不成熟、网络伦理的不健康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从加强法律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心理辅导的投入和工作力度、健全法律法规四方面进行预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刑侦案件中,采用网络指纹的分析技术应用愈发广泛,这项技术最早是采用计算机用来识别身份的一种基本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的应用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互联网虚拟化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上网习惯以及行为方式,所以就会遗留下不同的网络痕迹。这样产生的影响是在进行取证以及识别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从公安刑事指纹的应用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探究网络指纹分析技术在刑事侦查案件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今后的网络犯罪侦查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诈骗犯罪顺应此趋势发展为更难以防备的网络诈骗。仿冒身份类网络诈骗具有普及范围广、侦破难度大、国家尚无完备的防范模式等特点,是网络诈骗的主要类别,可分为以AI换脸为代表的利用人物关系进行诈骗和以仿冒公务人员为代表的利用利害关系进行诈骗两类。  相似文献   

15.
赖胜强  唐雪梅 《现代情报》2018,38(10):108-114
[目的]网络舆情爆发容易影响政府公信力造成形象危机,政府应该积极与大众沟通回应舆情。回应策略是政府在舆情事件中应该说什么的问题,现有研究还较缺乏。[方法]基于危机情境沟通策略,通过人民网舆情案例库等收集近年来的典型网络舆情事件64例,采用内容分析对案例中政府采用的回应策略进行分析。[结论]研究发现,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符合SCCT理论的匹配规则,但也有创新回应策略以及策略组合方式,策略组合包括从属策略与主回应策略形成的两种类型,具体策略组合方式需要考虑事件类型、回应时间和回应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6.
无差别杀人犯罪,是一种多发于现代社会的独特犯罪类型,在社会转型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无差别杀人犯罪在近些年也多有发生。将无差别杀人案进行类型化犯罪的心理学分析研究,以探索行为人犯罪心理发生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7.
戴忠杰 《科教文汇》2014,(3):210-211
无差别杀人犯罪,是一种多发于现代社会的独特犯罪类型,在社会转型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无差别杀人犯罪在近些年也多有发生。将无差别杀人案进行类型化犯罪的心理学分析研究,以探索行为人犯罪心理发生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百科知识》2005,(4X):50-50
英国《Which》杂志一项调查发现,每4个英国成年人当中便有一人的身份被盗用。身份盗用问题成为英国增长最迅速的罪行之一,去年罪犯从中获得的金钱估计为13亿英镑。罪犯通过使用一系列的方法盗用别人的身份,包括发含有病毒的电子邮件给别人,从而通过电脑取得剐人的资料;也有使用最原始的方法的,就是在垃圾中搜索别人的旧账单和银行月结单。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生网络犯罪现状谈起,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地防范措施来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安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的同时,计算机网络犯罪也日益严重。为打击网络犯罪,世界许多国家都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来惩治网络犯罪。打击入侵犯罪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入侵取证。主要对基于Windows日志分析的网络入侵取证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