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吕晓赞  王晖  周萍 《科研管理》2019,40(4):1-13
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工具对比分析了2009-2016年中美大数据研究论文的跨学科性发展态势,研究内容包括跨学科性(Rao-Stirling Index)测度、核心学科分布以及跨学科性与引用影响的关系,并应用VOSviewer将两国的学科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呈现。结果显示,尽管中美两国论文的跨学科性都在逐年增强,研究期间美国论文的跨学科性始终高于中国。美国的大数据研究参考的学科数量更多,且学科分布更均衡,涉及的主要学科包括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国的大数据研究涉及学科较少,主要集中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论文涉及的学科数量与被引百分位显著相关,美国论文的跨学科性与引用影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中国论文的这种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认识基础研究的布局结构,及时对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SI数据库,从发表的所有论文、Top论文、基础学科论文三个方面对中美日德四国进行分析,使用学科权重和偏振度指标揭示各个国家的基础研究布局重点和均衡性。在布局重点上,中国的优势学科集中于工学和理学类别,基础学科结构相对比较均衡,但空间科学和生命科学较弱。美国优势学科较多,布局较全面。美日德更多侧重在生命科学、医学、空间科学领域发展。近十年来,中国的基础研究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基础研究的贡献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全面、均衡。美国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呈现回落的趋势。特别是近五年中国基础学科发展较为显著,对世界基础学科发展的贡献已经接近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发展格局基本稳定。总体来看,我国近十年发展较为迅速,学科布局重点突出,但是均衡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未来基础研究、基础学科的发展战略,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兼顾社会经济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协调不同学科门类的比例,优化基础研究布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挖掘高强度关联学科,揭示多学科知识融合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推动多学科知识融合。[方法/过程]从Web of Science核心集获取新冠肺炎主题论文,采用Apriori算法挖掘参考文献所属学科的频繁项集和强关联规则,揭示知识融合特征。以一项强关联规则为例,结合关键词聚类分析,识别该学科组合在知识融合后形成的热门主题。[结果/结论]新冠肺炎研究的知识来源非常广泛,跨学科知识融合十分普遍,关联规则挖掘提供了一种识别和预测强关联学科组合及其知识融合趋势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发展与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主导科技潮流的主要力量,人类正处在跨学科大力发展的变革时代。跨学科发展与创新必然会受到传统学科体制的制约,必须由政府出面加以调控,首先解决组织管理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和日本跨学科发展与创新的主要组织形式与成功经验,并在美日两国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跨学科发展与创新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构建和相关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发展与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主导科技潮流的主要力量,人类正处在跨学科大力发展的变革时代.跨学科发展与创新必然会受到传统学科体制的制约,必须由政府出面加以调控,首先解决组织管理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和日本跨学科发展与创新的主要组织形式与成功经验,并在美日两国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跨学科发展与创新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构建和相关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选择1978~2007年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发表的SSCI论文,通过对其数量与趋势、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学科分布、平均影响因子等指标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大陆SSCI论文发表具有如下特征:总量相对偏少,但数量逐年上升;高校在国内机构中占有优势,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合作论文与国际合作论文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一样在经济与商业管理领域、心理学领域的论文数量最多等.研究结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孟婧  邱长波 《情报科学》2018,36(8):34-38
【目的/意义】比较中日两国 SCI论文中学科交叉合作网络的点度中心度和位置简化图的差异,为我国学科 交叉合作的科技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以 2015年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 SCI收录的中日具有学科交叉 合作性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日学科交叉合作网络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我 国学科交叉合作网络中影响力较高的是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学;位置简化图连线较少、关系简单,经济 与商学和精神病学/心理学处于孤立位置。日本影响力较高的学科是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临床医学 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位置简化图连线较多、关系复杂,没有孤立位置。我国应该提高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 学的影响力,加强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  相似文献   

8.
从科学计量学角度看近十年中国科技合作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WoS和CSTPCD数据库,分析了2003-2012年间中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参与的区域和国际科技合著论文,从而研究了近十年来中国科技合作的态势。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从中国科技合作论文的学科、地区、机构类型、合作伙伴等方面对我国近十年来科技合作的整体趋势、合作规模、合作类型等态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的合著论文数量及其在全部论文中所占的比例逐步趋于稳定,合著论文的比例大体将稳定在近90%的水平。在合著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论文篇均作者稳步呈增长态势,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仍然是科学研究方式的发展方向。各种合著类型的论文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同一机构内部人员合著的论文产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同省不同机构合著论文的比例保持在近20%的水平;省际合著论文所占比例保持在14%左右。美国、日本、英国一直是我国科技合作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其地位在近十年来的科技论文合著中基本保持稳定。随着与大陆交流的不断密切,香港也成为了科技合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对知识创造活动中知识共享空 间的学科多样性研究,有助于提高共享空间的学科丰富度,促进知识创造提升绩效。【方法/过程】通过调研的方法 获得被访者知识创造活动的原始数据资料,构建以被访者为中心节点的个体中心网络,将学科属性映射到网络中, 分析知识共享空间的学科分布特征,并提出提升知识创造绩效的策略建议。【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科技 人才的知识创造活动存在一定的隔离性,共享空间的跨学科需求高于跨学科资源,互喻模式对共享空间的学科多 样性具有促进作用。【创新/局限】针对硕士研究生层面的知识创造过程中知识共享空间的学科多样性研究尚属首 例,可能存在的其他潜在因素并未穷尽考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探索论文被引次数是否和论文内容即概念组合方式有关。[方法/过程]选取WoS数据库中的免疫学科,抽取其中高、中、低被引频次三种论文集合的主题词,分析各集合主题词频次分布的集中离散趋势。分别构建主题词共现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属性的分析,了解三种论文集合在概念组合方式上的异同,衡量非典型组合与新颖性的关系。[结果/结论](1)不同被引频次的文献集合在主题类型的分布和主题词分散程度上有较大差异。(2)高被引和中被引论文集的主题词共现网络具有小世界性,低被引论文集的主题词网络不具有小世界性。(3)高被引论文集的主题词共现网络比较紧密,且主题词非典型组合的比例要高于其他两种论文集。低被引论文集的主题词网络比较松散。论文的被引次数与其主题热度、主题之间联系密切程度以及主题之间组合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基本科学指标(ESI)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SCIE)文献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年主要国家和研究机构在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产出及其研究影响力、研究热点方向等,并重点分析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国际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美国的论文数量最多,英国和美国的论文影响力较高,日本各方面接近平均水平,俄罗斯有关地球科学研究的论文占其本国科研论文的比例高于其他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普遍重视地球科学研究,但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总体还偏弱。中国的地球科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在新兴经济体国家中表现突出,但在国际合作和高影响力论文产出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2.
谁在主导中日韩的国际科学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悦  左佳  宋超  宋凯 《情报杂志》2021,(4):155-162
[目的/意义]为了探究中日韩的国际科学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及变化趋势。[方法/过程]以"中日"、"中韩"和"中日韩"国际论文合著现象为分析对象,通过科学计量的方法和手段,从重要作者、高影响力论文和资助者三个维度来分析近40年来中日韩科学合作背后的主导力量。[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中日科学合作呈现出日本主导趋势由强到弱,而中国主导趋势渐强并超过日本;中韩科学合作呈现双方共同主导的特征;在三国合作中,中国主导的论文影响力较强,但随着论文影响力的增大,中国显示出的主导优势却在减弱;中国作为科研资助者极大地推动了三国的科学合作。  相似文献   

13.
杨耀  施筱勇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0):221-226
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对2014-2018年间涉及基础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环境科学、物理科学、商业和技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七大领域的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论文中2208篇撤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国的撤稿数量及因科研不端行为撤稿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中国的撤稿量明显降低,但中国因科研不端行为撤稿数量均高于其他四国,其中每万篇论文因科研不端行为撤稿在2018年已降低至0.84篇,但仍然为其他四国的2~5倍;从科研不端行为类型看,剽窃是最多发的行为;而从领域分布看,因科研不端行为的撤稿在基础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领域的比例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占比逐年增加,呈现向新兴技术和交叉学科转变的新趋势.可见中国的科研诚信建设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整体的诚信环境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应加强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的科研诚信建设经验研究和学习借鉴;各国应加大对科研活动中剽窃行为的打击力度,并注意提前开展针对新兴领域的科研不端潜在行为研究,为科研诚信建设、科研不端预防和监测提供方法与工具.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系统的复杂化,许多社会问题和科学研究计划无法由一个学科解决,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模式。因此,分析与了解科学中跨学科研究的变化趋势,阐明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对跨学科研究的持续发展和科技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61-2015年高被引论文数据(top 1%)为基础,分别利用第三代生物多样性指标Leinster-Cobbold多样性指数(LCDiv)和单项跨学科指标(丰富性、均衡性和差异度)分析跨学科研究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跨学科研究对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要,跨学科研究的丰富性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均衡性呈现下降趋势,大多数学科的差异度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也表明高被引论文的高丰富性、低均衡性和高差异度的跨学科特性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的热点区域。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可视化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分析了2000—20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中外发展态势和进程,明晰了近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热点及前沿研究领域,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南极开展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南极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结果表明:①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在地球科学(综合)、生态学和海洋学等学科领域发文量较高,而环境科学在南极研究的受关注程度呈不断提高态势;②美国在南极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远超其他国家。中国在南极科学研究中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合作密切;③近年国际南极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南大洋生物资源和碳循环,南极气候变化和海冰异常过程,南极地质演化和古环境,南极微生物资源开发以及南大洋水团及其动力学等;冰盖质量平衡、乔治王岛、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等研究领域是近年南极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④中国在南极的科学研究相对侧重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和食品科技等领域,而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生态学和自然地理等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未来中国要加强与南极科考强国之间的合作,在学科交叉、边缘部分寻求突破,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相似文献   

16.
葛敏  刘丽 《情报探索》2020,(1):47-54
[目的/意义]为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及完善学科布局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ESI数据库中国产出的高被引论文为样本,用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论文的产出、国际合作率和集中度、国际合作类型及其影响力差异、国际合作倾向以及合作主导性等方面开展分析。[结果/结论]中国ESI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仅次于美国,国际合作论文现已成为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合作广度不断增加,但与不同国家合作产出高质量论文的数量差异较大;国际合作的主要类型为双边合作,但多边合作产出引用增长量最高;虽然中国在各学科主导率差异较大,但在大部分国际合作论文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融合(convergence,或译为“会聚”)研究是一种基于多学科交叉来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研范式,近年来成为主要国家高度关注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基于融合研究的本质探讨其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进而基于熵理论提出从方法论视角界定融合研究以及判断融合研究级段的指标——融合熵,并以脑科学研究为例进行该指标可行性和科学性的验证,为推动科技界形成对融合研究范式的更多共识以及相关政策制定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兵红 《现代情报》2009,40(2):141-152
[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对比进入ESI前1%的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这5所高校数学学科的竞争力,找出各校的比较优势与差距,为高校数学学科的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合作发展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发文量、发文期刊、引文数、高被引论文、学科领域分布、基金分布、合作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高校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科研表现。[结果/结论] 5所高校的发文数量有稳步上升趋势;高质量的论文对学科发展起着引领作用;数学学科的研究越来越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助力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与高水平机构联合是提高学科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方程、计算、统计、最优化等方面;各校的核心馆藏的保障率还有待提高;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