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并购是实施公司战略和全球经济中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诸多公司借助并购来获取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的协同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和难点,本文剖析了并购后知识资本协同作用的七大机制,建立了知识资本协同作用的演化模型,并且分析了协同实现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并购企业知识资本协同及其价值创造潜能的三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俊华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2):144-147,143
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并购来荻取技术、人才等知识资本。但是实践中超过50%的并购失败率说明,知识资本协同的实现和价值创造并不容易。本文建立了知识资本、企业能力、企业行为3个维度的研究框架,剖析了影响并购双方知识资本协同和价值创造潜能的20个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浩  洪琼 《现代情报》2016,36(1):35-39
知识创新是构筑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在以知识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对协同创新主体间知识创新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借鉴环境生态理论,在知识创新生态环境的视域下,考虑从知识生命周期演化的视角来分析协同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创新活动,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组织协同知识创新演化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与验证,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协同创新主体间知识创新能力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研究通过并购协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理结构。运用战略地图的理论方法,梳理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技术知识协同—供应链流程协同—市场协同—技术创新能力"的并购协同机理结构。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分为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协同、供应链流程协同和技术知识协同4个维度。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协同维度描述了战略所期望达到的成果,是滞后维度;供应链流程协同和技术知识协同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密切相关,是领先维度。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中各维度之间,通过内在因果关系形成完整体系。该机理结构形成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框架体系,为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提供了模板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的跨国技术并购能否提升技术绩效尚无定论,文章旨在提出并验证并购后企业技术绩效提升的关键在于吸收能力。首先建立了国内并购企业和国外目标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其动态进化稳定策略是"贡献-贡献"和"不贡献-不贡献"。知识流动动力机制分析表明,吸收能力对该演化博弈的均衡有关键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说:企业吸收能力是知识整合、技术提升的关键,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并购后的技术绩效越好。然后以2004-2009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跨国技术并购的事件为样本建立了泊松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证实了如上假说。这一结果刻画了并购后的知识共享机制,证明了吸收能力是中国企业通过跨国技术并购提升技术绩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协同影响,并以知识基础理论为基础探讨知识创造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机制对企业核心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结论对于进一步明确社会资本、知识创造与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内外部社会资本、以及内外部社会资本的协同机制对核心能力不同维度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指导企业利用其内外部关系提升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着价值链升级的瓶颈,团队知识管理水平是主要障碍之一。知识协同注重知识协作效率的提高,强调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值,是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的战略手段。探讨知识协同本质,从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增值角度度量知识协同效果,从知识协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角度度量知识协同的效率,构建了服务外包虚拟团队知识协同效益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因子分析对知识协同效益的评价指标进行了验证,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振洲  顾新 《科学学研究》2013,31(9):1381-1390
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已成为我国推动重大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前沿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可以视为企业和大学(或科研机构)两类异质性知识组织之间知识流动的过程。因此,本文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的形成三个递进演化阶段,分析了各阶段运行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协同特征,初步构建了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李涛  李斌 《科研管理》2020,41(9):65-76
校企协同是深化知识主体和技术主体动态对接和优势集成的有效路径,对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2003—2017年校企协同的相关数据,运用校企协同SD动力学模型,剖析了校企协同的作用过程、内部机理与不同层面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校企协同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可以细化为创新资本投入、知识要素积累、人力要素培养,及科研成果转化的作用集合;第二,人力要素培养和知识要素积累的双向协同作用,对创新作用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创新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对校企协同创新绩效的推动效果,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本研究拓展了校企协同内部和外部空间的作用路径,提出了以人力资本流动为载体的知识扩散动态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0.
苏屹  郭稳  张傲然 《科研管理》2022,43(9):48-57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促进企业对隐性知识的识别与提取,提高创新效率。基于隐性知识本身固有特征和并购双方“有限理性”特征所引发的双方关于隐性知识逆向转移策略的多重选择问题,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企业并购中并购双方隐性知识逆向转移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并购双方在隐性知识逆向转移中策略选择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大数据知识整合技术能力、大数据预测分析技术水平、目标企业隐性知识的敏感程度、转移成本与预期收益的比率等是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处于一定范围内的大数据技术分析水平对隐性知识逆向转移有促进作用;对目标企业的补偿率存在最优区间;成本与预期收益比率的变化将导致并购双方的博弈策略向不同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1.
企业创新协同及其演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创新理论和协同学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中兴通讯17年创新与发展历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企业创新协同,提出创新协同的技术创新主导型、制度创新主导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主导型等三种模式,并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协同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庆瑞  谢章澍  杨志蓉 《科研管理》2006,27(4):116-120,129
本文在创新理论和协同学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海尔集团20年创新与发展历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动态性,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创新协同体现出技术创新主导型、制度创新主导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主导型等三种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群落形成与演化的行为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文章运用行为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在对技术创新群落形成与演化的行为生态学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群落形成与演化的四阶段CLC模型及其行为生态学机制,并探讨了技术创新群落形成与演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组织理论提出了企业文化5S,即协同(Synergy)、竞争(Struggle)、学习(Study)、制度(Sys-tem)、素养(Style);结合自组织理论中的竞争协同机制构建了"企业文化5S钻石模型"以阐释5S各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学习形成了系统的涨落力,协同、竞争为文化系统的演进发展提供了动力,制度是对3S成果的巩固和保障,四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组织成员的素养;运用超循环原理解释了文化5S系统的动态演进规律。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策略,尝试为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战略指导和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以开放、信任、共享为前提,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内部功能单元均可成为网络组织的活性结点,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组织。基于网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对研发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从战略、契约、资源、利益分享、持续改进等5个方面构建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先进制造业基地竞争优势的内在动因和服务支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先进制造基地可持续发展和拥有较高竞争力的服务相关支撑要素和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文章认为基于客户价值创新的资源筹措能力是促成制造基地产生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因。并且根据先进制造基地集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源的客观要求,提出了集聚要素的需求层次理论。除了创新、市场、文化、传统资源等要素之外,集聚整体合力是先进制造基地中集聚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对该问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回顾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演进历程为逻辑起点,对技术转移体系的内容、特征及机制进行阐述,从纵向视角对我国技术转移体系进行解析,将其分为五个子系统,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内部演化状态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呈现良好的演化态势,但总体水平较低,其薄弱环节为技术中介和扩散系统,表明仅强调某个系统的发展而忽视其它子系统,难以实现技术转移体系的协同发展。最后,尝试性地构建我国技术转移协同运行机制,以供我国技术转移实践之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武  王珂  秦鸿鑫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32-1243
选用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腾讯公司微信业务案例,在分析其外部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基于企业动态发展的视角,将其演进过程界定为用户参与式创新、外部参与式创新、平台创新及跨平台创新四个阶段,梳理出微信各发展阶段的创新路径,以更加微观视角分析企业如何实现开放式服务创新,从动态演进内部逻辑上阐释了基于创新环境、创新源互动网络以及商业平台的开放式服务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基于微信团队、外部组织、用户等创新源间充分互动的平台创新是其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核心和实质。本文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创新源互动网络与协同机制概念框架,丰富了开放式服务创新理论研究,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可借鉴和可操作性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企业集团内部供应链知识的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向晋乾  黄培清  郭玉明 《情报科学》2005,23(12):1881-1887
协同已成为企业集团打造其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及关键途径。本文以供应链知识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企业集团内部供应链知识协同的七大作用机制,即共享、转移、替代、互补、学习、冲突消解以及创造,并由此构建出协同机制的动态整合模型,以明晰七大机制作用的结构和原理以及集团内部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中军 《科教文汇》2011,(10):26-27
建设网络文明,他律和自律必须协同作用,建构一套网民自律培育的机制,就是网络主体自律行为的一种运行方式。网民自律培育需要三种机制协同,即主体能动决定机制、道德价值选择机制以及外部因素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