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是一柄双刃剑,在逆全球化加深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厘清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区域集约化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了直接正向影响,且会通过提高产业绝对专业化水平、增加政府支出水平产生正向间接影响,有利于集约化增长;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开放度较低的城市、小型城市以及外贸政策条件较好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更高,同时影响效应因相对专业化产业的差异存在异质性,对制造业、科研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低;第三,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刺激不明显,且会造成区域内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对政策依赖过强、区域经济总量差距拉大的风险。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崔丹  李国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83-1795
文章从专利—产业创新链角度分析了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各类型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特性。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呈现环京津连片分布状态,在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向心分布状态。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中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一半以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绝大多数距离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较远,且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针对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提出了差别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冯斐  冯学钢  侯经川  霍殿明  唐睿 《资源科学》2020,42(12):2341-235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属于市场失灵的一部分,需要政府采用环境规制工具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整,但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和地区经济的影响又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为了剔除该限制,检验环境规制的有效性,本文以京津冀13个城市面板数据为例,通过构建包含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水平的区域生态效率体系,分析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与节能环保财政支出相比,环境不良企业监测对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生态效率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说明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程度依赖于规制工具的选择,并且惩罚型环境规制工具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生态效率提升更为明显;②环境不良企业监测存在门限效应,随着其强度的增加,对京津冀地区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逐渐提升;并且伴随其强度的增加,也会引起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对区域生态效率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基于此,在污染较为严重的经济发达地区,采用严格的惩罚型环境规制工具,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升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但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趋势明显时,应采取激励型为主、惩罚型为辅的环境规制工具运用策略,从而有效地兼顾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改善,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发生作用的.研究目的有三个:第一,探讨产业聚集即生产行为空间聚集所产生的多样化溢出、专业化溢出以及竞争等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影响程度如何?第二,区域范围内研发行为的多样化、专业化程度的不同是否也会对区域创新绩效存在影响?第三,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单调递增的吗?是否存在最佳聚集程度?以我国医药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多样化、竞争对创新有正面影响;研发行为的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就业密度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就业密度达到600人/平方公里左右时人均专利拥有数达到最高;区域人口规模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呈U型,区域人口总规模在达到6 000万人以前随人口规模的扩大区域创新绩效不断下降,以后随人口规模的扩大区域创新效率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5.
冯雨豪  王健  邵子南  杨莉莉  朱乾隆  吴群 《资源科学》2022,44(12):2511-2524
众所周知,资源的空间错配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但二者之间的影响路径却鲜有研究深入探讨。因此,为探讨中国城市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黑箱”,本文基于2003—2019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工业产业集聚—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纳入中介效应的GMM动态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从全国、区域以及错配类型3个维度,分析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如何通过工业产业集聚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①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工业用地空间错配总体呈加剧趋势,东部城市大多呈短缺型错配,中西部城市大多呈过度型错配。②全国层面,工业用地空间错配不仅直接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而且通过降低工业产业集聚度,间接降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③区域层面,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加剧抑制了东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由于工业用地短缺促进了工业产业合理集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抑制效应。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加剧导致工业产业集聚度的降低,二者同时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④不同错配类型下,过度型错配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结果一致。短缺型错配地区与东部地区结果稍有差异,其错配的恶化导致工业产业过度集聚,降低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主要政策启示为:应立足不同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合理配置工业用地,促进工业产业适度集聚,激发用地效率。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大数据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也主要依赖于大数据本体技术的创新。基于链式发展和推拉理论构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推拉模型,再采用灰色关联法探讨京津冀地区大数据产业链式发展模式下技术创新的推力因子与拉力因子的关联效应,并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该地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基于推力因子角度,河北省各推力因子的关联度较低,同时京津冀由于区域战略发展的定位不同而使得各推力因子间的关联度排序存在差异;基于拉力因子方面,产业影响力对大数据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京津冀在大数据应用的领域和水平等方面因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使得各地区拉力因子的关联度也不相同;京津冀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存在共性问题且其主要障碍因子均为政府推动力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及产业影响力等。研究表明,京津冀应结合自身优势与战略定位等加强相关基础要素的投入和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并扩大产业影响力,可有效促进大数据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借鉴产业聚集指数,本文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空间结构系数来反映科技人才聚集的变化态势。并据此应用DEA-Tobit两步法,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主要因为当前的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相似文献   

8.
郭将  贺勋 《科技与管理》2021,23(4):19-26
市场一体化背景下地区专业化结构的演变一直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解释地区差距,研究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视角.以区位熵作为衡量地区专业化程度的指标,根据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专业化程度与城市经济增长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专业化和基础服务业专业化对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而高端服务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同时发现基础服务业存在过剩供给,京津冀地区专业化程度虽有改善,但结构不合理,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较少从跨区域维度考察协同创新,且在进行协同创新绩效测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参与各方的协同联系。本研究在明晰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复合系统,测算区域间协同投入和协同产出,进而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3年-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长三角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阶梯状多元化分布,其中江浙沪各自与皖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江浙沪彼此间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并因地理邻近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2)京津冀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极端化分布,京津和京冀协同创新绩效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津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则较低;(3)长三角地区整体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和规模效率,京津冀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均有较大差距;(4)区域间协同度对于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理邻近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则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较小。最后提出了提升绩效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研究分析,并测算了京津冀各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影响力,结果表明,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两个经济增长极,北京—天津、北京—廊坊、天津—沧州、北京-保定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其中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城市引力最大,城市外向功能量最大;京津冀各城市的地理位置与经济联系强度有一定的关系,在地理位置上离北京、天津较远的城市,如张家口、承德、邢台、邯郸、秦皇岛等城市,受到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辐射较小;从中心城市的辐射程度的差异来讲,天津对各城市经济辐射的差异小于北京。通过研究结论,本文最后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1年-2010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9个代表城市近10年的每日API数据,研究了各个城市群和城市APl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统计了每年轻度污染及以上级别的天数,结果表明:近10年三大城市群代表城市的API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京津冀城市群API最高,下降也最为明显,而珠三角城市群API最低,下降最不显著;各城市年均和季节API随纬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城市群内部距离海洋近的城市API较低;三大城市群API呈现冬春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北京和石家庄近10年年均污染天数最多,珠海污染天数最少,2001年-2008年三大城市群城市间的污染天数差距较大,2008年之后污染天数差距明显缩小,API有趋于同步的变化趋势,大气污染呈现一定的区域同质化特征。在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实施之前系统分析三大城市群近10年API的变化特征可为日后科学评价和对比两种指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欣  陈东升  高庆先  师华定  李悦  周颖  温维 《资源科学》2012,34(8):1408-1415
本文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2006年夏季代表月份7月的气溶胶污染对京津冀地区的温度、风速、PBL高度以及降水量等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气候效应的作用下京津冀地区2006年夏季区域平均温度下降了0.19℃、风速升高了0.089m/s、PBL高度下降了34.42m、降水量增加了0.069mm。研究发现,对于污染较重的地区地面10m风速的下降程度显著,而地面2m温度和PBL高度则明显的下降,对于污染较轻的地区地面2m温度和PBL高度有明显的下降,地面10m风速则有明显的上升。此外,由于地形的作用,北京市平原地区的温度和PBL高度的下降量低于山地地区,而风速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考察产业的聚集与转移,衰退产业向城市郊区或者乡村地区转移,高新产业向城市中心聚集,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而产业向乡村地区的转移又会对移入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但目前其经济一体化程度仍然不高。普遍认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文选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相似指数这两种方式,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相似度从两个层次,9个二级细分科目行业和12个制造业下的三级细分科目行业进行动态分析,并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计算的京津冀产业结构相似度情况不同,制造业下的三级产业明细科目的产业相似度指数高于二级科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创新协同配置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经济溢出能力5个要素,选取31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测度2008—2013年间京津冀区域各子系统协同创新有序度及整体协同度。研究表明,北京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最强,天津其次,河北最弱,由于各子系统区域协同创新有序性差异较大,导致京津冀整体区域创新协同程度较低。基于此,提出应做好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整体规划,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的软环境,搭建区域科技创新的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各领域的深度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6-2017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首先利用熵权法,对各省区10年来的区域创新能力做了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得出具体评价指数。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要素间的空间流动可能对这种影响形成干预,设计了计量模型,研究发现:(1)劳动力聚集、社会资本聚集、信息技术聚集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自然资源聚集程度越高,反而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塑造。(2)以目标区域为轴心的劳动力、社会资本省际流动越活跃,则劳动力聚集和社会资本聚集对区域创新影响的正向效应越显著;以目标区域为轴心的信息技术省际流动越活跃,反而会抑制信息技术聚集对区域创新的正向影响;自然资源的省际流动干涉效应则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为河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在这种背景下,其人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作为河北省会的石家庄市。本文就石家庄市人才聚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石家庄市聚集人才的机制,探讨了优化石家庄市人才聚集环境,提升人才吸引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协同创新情况到底如何值得深入研究。选取京津冀地区的医药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京津冀地区医药制造业1995年~2015年专利方面的数据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区域内部医药制造业各自和整体协同度进行测算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内专利指标的序参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专利方面的创新趋于有序;(2)协同创新子系统中专利价值子系统的重要地位逐渐显现;(3)京津冀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目前整体协同创新程度仍居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