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分析了西南山区土壤退化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从土壤物理性退化、构造性退化、化学性退化、营养性退化角度提出了发展林网系统、科学合理施肥、调控土壤水分、施行坡改梯田、加强水利建设和调整耕作制度等方面防治土壤退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退化、恢复治理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现状,科学分析了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及生态过程,提出了三江源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配套技术和有效途径,探讨了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长江源头高寒草地退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4年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气象数据、DEM、草地分布图及社会统计数据等辅助资料,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分析了近30年来长江源头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从新的视角阐释高寒草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退化面积减少、退化程度降低、退化类型由复合型向单一型过渡的总体趋势.研究区东部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主要表现为沿着原退化草地癍块的扩张,而西部即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下垫面起伏较低则以草地覆盖度的轻度下降退化为主.草地退化时间过程特征的总体趋势是持续退化、后期加剧,前后两个时段对比可以看出草地退化比重和程度皆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退化面积比重净增9.86%.地形因素的影响分析亦发现,研究区高寒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500~4900m、坡度5~15°范围内的阴坡.研究区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形成,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而研究区人口和家畜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发生的最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4.
黄麟  刘纪远  邵全琴 《资源科学》2009,31(5):884-895
为了对长江源头高寒草地退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4年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气象数据、DEM、草地分布图及社会统计数据等辅助资料,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分析了近30年来长江源头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从新的视角阐释高寒草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退化面积减少、退化程度降低、退化类型由复合型向单一型过渡的总体趋势。研究区东部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主要表现为沿着原退化草地斑块的扩张,而西部即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下垫面起伏较低则以草地覆盖度的轻度下降退化为主。草地退化时间过程特征的总体趋势是持续退化、后期加剧,前后两个时段对比可以看出草地退化比重和程度皆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退化面积比重净增9.86%。地形因素的影响分析亦发现,研究区高寒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500~4900m、坡度5~15°范围内的阴坡。研究区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形成,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而研究区人口和家畜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发生的最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5.
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趋势与治理技术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全球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日趋严峻,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在生态治理和修复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技术,对遏制和缓解生态退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生态技术常常由于缺乏对具体治理需求的考量而影响了其效果的发挥。本文旨在刻画全球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趋势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和权威国际组织评估报告,梳理和分析针对主要退化问题和区域的生态技术需求。分析表明,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与生态系统退化,2000—2014年间,全球和中国大部分退化区退化趋势出现持衡或逆转,但仍然有约22%(全球)和11%(中国)的退化区退化程度加重。在不同的退化区,生态技术需求的类型和数量各具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复合技术或技术模式需求的增加。生态技术的甄选和应用应当针对具体的退化问题、退化阶段和机理、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政策体制,因此,技术需求评估是选择适宜的治理技术的重要方面,有助于找出技术的输出和引进的区域,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是在青海省达日县青珍乡进行的,分析了高山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覆被变化与植物群落特征、多样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物种数分别占研究区物种数的58.93%、73.21%、66.07%。原生植被的优势种高山嵩草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优势度分别为27.13%、12.37%、1.82%。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中度退化演替阶段(3.41)>重度退化演替阶段(3.39)>轻度退化演替阶段(2.99);均匀度指数依次为重度退化演替阶段(0.94)>中度退化演替阶段(0.92)>轻度退化演替阶段(0.86)。地上生物量中度退化草地最大,轻度退化草地居中,重度退化草地最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禾草类和莎草类植物的生物量减少,而杂类草增加。轻度退化草地地下生物量明显高于退化草地。相关分析表明,植被盖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三个不同退化强度草原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未退化群落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两个群落,夏季未退化群落含水量最低。不同群落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都为:未退化群落〉中退化群落〉重退化群落,方差分析指出中度退化群落与不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的最大差异出现在0~10cm土层处.而重度退化群落与中度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的最大差异出现在10~20cm土层处。在0~10cm层次三种群落全磷含量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在10~20cm和20~40cm层次上,未退化群落与中度、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中、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退化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草地退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利用长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采用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草地退化监测方法,对2003-2012年10年期间呼伦贝尔生态功能区草地进行了动态监测,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气候数据对草地退化指数的年际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环境表现较为脆弱,草地退化指数年际间变化剧烈;生态功能区草地退化等级全区呈差异分布,西部地区较中东部地区退化现象严重,但是近几年西部地区草地退化现象有所好转,东部地区有所加重;结合气象和人为因素综合分析表明,极端气候和采矿、工业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功能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草地退化的预警对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及保障牧民财产安全意义重大。本文探索并验证了信息量模型跨领域应用于草地退化易发性评价的可行性,可为草地退化防治管控提供决策依据。以青海省三江源东部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将像元二分模型和信息量模型耦合,并根据地形、气候、人类活动、水文、土壤5个维度,进行草地退化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①2008—2018年果洛藏族自治州草地退化区与草地退化易发性评价中退化高易发区分布特点一致,主要集中于玛沁县中部、玛多县南北部等地区;②处于超过4400 m的高程,高于25人/km2的人口密度,大于30°的坡度等位置的草地容易发生退化。而位于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 mm,年累计日照时数小于2400 h,依附土壤类型为灰褐土、沼泽土等地区的草地具有更好的抗逆性;③共有68.34%的退化草地分布于极易退化区和较易退化区,15.92%分布于中易发区,15.74%分布于不易退化区和低易退化区,评价模型精度较好,AUC(Area Under Curve)值达到0.764。由此可见,像元二分模型与信息量模型结合以评定草地退化易发性的方法是可靠的,该思路对其他地区草地退化易发性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层次分析法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江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高寒草地的退化原因和恢复治理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超载过牧和暖干化气候是导致高寒草甸退化的主导因子,贡献率为65.99%;伴随草地初始退化出现的鼠虫和毒杂草泛滥危害是加速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因子,贡献率为15.03%;人类不合理干扰造成的高寒草甸退化也不应忽视,贡献率为9.64%.各个恢复治理措施组合权重的分配格局相对均衡,其中围栏封育和划区轮牧(E2)与控制放牧强度(E1),效益较好,组合权重达0.3007.层次分析法可为草原管理,防止草地退化、恢复治理退化草地、优化利用草地资源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1.
《普罗米修斯》2012,30(2):271-289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is not meant to imply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developments in Australian science from the 1940s to the 1980s. Its more modest objective is to isolate particular parallels in the debates and rhetoric about science in these two decades. It argues that shift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condition scientists' preferred strategies of self-legitimation. These shifts may cause major realignments within the scientific power structure. Two such shifts occurred during the 1940s. Coinciding with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the catchcry of ‘science for society’ catalysed unprecedented moves to register science as a key national resource. But the projection of the scientist as social engineer/mediator was not to be realised. With the onset of the Cold Wa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reverted to the defence of autonomy and non-interventionism in scientific organisation. Scientific ‘excellence’ rapidly replaced ‘relevance’ as a justification for government support of science. The appeal to freedom from political interference remains a powerful article of faith within the stratified research hierarchy. Increasingly, however, the rationale of autonomy is out of step with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limate of the 1980s. Some exploratory observations are made about the legacy of the 1940s in the emerging current political debate about Australia's so-called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and a renewed concern about strategic relationships among science, technology, productivity and national wealth.  相似文献   

12.
宝贡敏 《资源科学》1994,16(4):55-61
我国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方面的大问题。实际工农相对分离,组建乡村工业区,是提高乡镇工业企业素质、效益、强化乡镇工业企业优化组合、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环境,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人口负荷研究   总被引:112,自引:5,他引:107  
在综述了前人对农牧交错带的认识后,给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概念和区域界线;认为土地利用结构的农牧交错性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双重影响的结果,其空间格局有6 种区域组合类型;随着人口负荷的加大,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保证这一地带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15.
云南珍稀名优蔬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云南省蔬菜种质资源调查研究表明,有珍稀名优蔬菜34种(包括变种、变型或品种),隶属12种21属,其中木本蔬菜2科3属3种,草本蔬菜11科19属31种。本文论述了以上蔬菜资源的特点、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其今后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退化类型与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慧 《资源科学》1995,17(4):26-32
本文根据土地退化的成因与特点,将我国土地退化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地贫瘠化、土地损毁6大类,并总结出我国土地退化的3大特点:1、发生广,类型复杂,区域差异明显。2、发展快,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3、强度大、生态、社会后果严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土地退化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一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土地持续利用具有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的持续利用管理内容与方式应与其发展阶段的土地利用和生产、经济发展相一致。以生态工程与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是进行不同层次的土地持续利用规划和设计的有效方法。而强大的人工控制系统以及灵敏现代信息工程系统,是实现土地持续利用必不可少的保证。在进入农业一农村发展的综合农业阶段,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必须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以土地利用景观的多元化,保证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持续发展。本文以曲周县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泥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泥炭分布极不平衡,而且泥炭质量和开采条件方面差异较大。有埋藏型和裸露型泥炭,储量规模在千至亿吨之间变动,由草本、草本木本、木本泥炭构成的单层或多层泥炭。本文将泥炭矿单层平均厚度〉3m视为厚层泥炭矿,进行储量和质量评价,提高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方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具有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分布广的特点;目前,南方作物秸秆资源主要用作燃料、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但其利用上明显存在“三低一重”的特点(即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和环境污染严重)。今后,开发利用南方作物秸秆资源,必须做到:①充分提高认识,切实转变观念;②扩大秸秆生产,增加秸秆来源;③充分利用秸秆,避免一切浪费;④合理利用秸秆,提高转化效率;⑤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三大效益  相似文献   

20.
邱以祥 《资源科学》1997,19(4):63-68
本文介绍了中国亚热带冷凉山区苦丁茶(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 Thumb)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同时,对苦丁茶生态环境和实用价值也作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开发利用苦丁茶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