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科技寓科学于技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科技融入小学教育,一方面能够为教学提供“内源于生活、外寓于游戏”的课程素材,传递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帮助他们树立现代科学生态观,从而推动小学教育人文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两个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知识力量的追求,使得的科学与人文分离,以至发展为严重对立。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这样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应该充满高度的人文关怀,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文章第1部分以生物学和数学为例,说明在思想方法上科学史和现代科学的交融关系。第2部分以天文学、地学和工程技术为例,说明历史资料对现代科学的宝贵价值。第3部分说明科学的外史研究(即科学社会史)对培养人才和制定政策的重要性。第4部分说明在世界范围内科学史是20世纪刚形成的一门现代科学,在我国起步更晚,很不成熟,亟待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认为,从现代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现代科学是"数学"的科学;从现代科学研究的过程来看,现代科学是"研究"的科学;从现代科学研究的目的来看,现代科学是"技术"的科学;从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来看,现代科学是"现实之物的理论".存在者被规定为表象的对象性、真理被规定为表象的确定性,是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是包括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创始人的现代科学和从笛卡尔到尼采的现代形而上学在内的整个现代文明的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这种在一定范围内正当的思维方式的无限扩张,是现代科学危机四伏的根本原因.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则在于"沉思",因为只有通过"沉思",我们才能重新看到包括人在内的存在者在科学分析理性和技术利用意志之外的天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任鸿隽以"科学救国"理念为指导,为现代科学的中国化竭尽努力,其对于现代科学的系统认识以及在中国推进科学建制化的实践探索,对于今日我国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和谐生态校园建设,需要首先认清其多重内涵的定义,从景观建设、绿色理念和人文精神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规划的意义,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节约资源减少浪费,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为目的,广纳博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深度发掘本校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人与校园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高校图书馆的现代服务理念,科学精神以信息科学运作为主题,体现的是人力价值;人文精神以读者服务为目的,则体现的人性价值,二者是兼容互补,协调统一的辩证关系.高校图书馆即要倡导科学精神,更要重视重视人文精神,这是信息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趁势.  相似文献   

8.
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然而从城市的起源到城市的发展中,人文精神影响着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城市规划也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延续。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一个新兴的词汇和规划理念。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如何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海西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下的和谐海西建设的内在诉求,这要求和谐海西实践主体应坚持以科学精神作为创新动力,发挥人文精神的导向、凝聚和保障作用,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支撑海西建设。  相似文献   

10.
陈学海 《中国科技纵横》2010,(22):100-100,77
目的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用科学、客观的形式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重新构建以“人文精神”为主要内涵的高校体育教育。方法从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把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中,研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的重要意义,为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提供有利依据。结果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结论“人文精神”有机融入体育教学必将是未来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