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在各级政府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的背景下,广州市白云区政府结合该区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信息公开内容、实现在线办事功能、开展政民互动交流服务、加强电子政务服务的推广与应用,等等。  相似文献   

2.
谭玮琼 《情报探索》2008,(7):127-128
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开展,社会公众对政府政务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政务信息系统为政务信息公开提供了手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发布政务信息的主渠道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推进了政务公开各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政务应用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数字化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发展的需要,电子政务已成为各级政府机关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政务公开、重组行政程序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平台采用"三网一库"基本框架搭建数字化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有效的支持客户业务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层信息化应用平台采用云计算和电子证书技术,以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以及实体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等作为支撑,建设和部署在(国际互联网)政府网站上。构建乡镇(街道)政府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并通过搭建"内外网"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自治区、市、县(区、市)三级电子联网政务服务中心的上下联动和业务协同,探索建立自治区、市、县(区、市)、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五级电子联网的政务服务体系,建立了乡镇"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模式。真正让"便民政务"走进广大农村,让"阳光政务"惠及民生。  相似文献   

5.
界定了受托责任的概念内涵;阐述了受托责任、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电子政务和受托责任的政务公开模型和评测指标体系,并对样本的选择、数据来源和评测步骤进行了说明。以辽宁省14个大中城市为对象进行了公开度测评和比较研究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把握电子政务的基本特征,全方位开展电子政务;明晰电子政务与相关概念的异同点,避免产生工作中的混淆;在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同时注重观念的改造;处理好信息公开与网络隐私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全球电子政的深入推进、网民数量的不断膨胀,网络成为群众获取政府资讯和服务的重要渠道。广西建设网上政务服务中心符合国家政策,并且建设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网上政务服务中心集信息公开、网上办理、便民服务、电子监察于一体,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周密考虑、统筹安排,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整合集约使用电子政务资源。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北京2011年8月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0,(4)
"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政府有效治理的工具之一,促进政府服务与互联网有效融合,不仅仅是当代管理的手段,更是时代的进步趋势。本文从电子政务国家政策以及湖南省工作实施方案入手,分析互联网+政务新模式,以及电子政务现状与弊端问题,以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为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推动科技事业大跨步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政务公开建设开辟了新途径,电子政务公开逐渐兴起。随着电子政务公开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务公开将逐步步入无纸化时代,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但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失真也不可避免,对我国"阳光政府"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通过全面分析政务公开无纸化过程中产生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结果,围绕"体制"、"观念"、"人才"和"法治"等方面寻求相应的改进途径,可以有效克服信息失真。完善的电子政务公开体制,可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等,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云计算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形式大多为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在政府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针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结合云计算中的服务模式与政务云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需求,提出政务云建设应以SaaS模式为主,为各政府部门提供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并结合PaaS模式,为有特殊需求的部门提供灵活的软硬件平台服务,并总结了SaaS与PaaS两种云服务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内江科技》2018,(2):75-76
"互联网+政务"是以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以公共服务普惠化为主要内容,以实现智慧政府为目标,运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精神,构建高效化、集约化、透明化的政府治理与运行模式。采用"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较传统政务,更能提高决策、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促进政务的公开、透明,使信息的发布和传送更方便及时。政府要借助于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政务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分析县级政务微信平台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其创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方法/过程]构建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方式收集案例平台的用户评价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结合用户访谈,整理分析用户的使用感受。[结果/结论]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县级政务微信平台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应用。当前一些县级政务微信平台信息服务在有形性、响应性、实用性和移情性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加强和改善。  相似文献   

13.
步入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已成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服务质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发展,有效利用和综合管理政务数据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当前政务数据共享现状,本文探析了当前政务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政务数据管理应加强立法,完善管理机制,以数据开放为原则,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开发创新公共服务产品,鼓励社会公平利用政务数据,从而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的0A MIS之所以不被称为电子政务,而基于互联网的政务应用则被称为电子政务,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带来的电子政务应用将会极大地影响政务工作的模式,创造前所未有的政府工作形态。有了互联网这样新的工具,才创造了政府对社会服务职能重组的新机会。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大连市推进行政服务资源整合,建立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的思路和各项举措,叙述了大连市5年实现行政服务资源整合3步跨越的过程和成效,介绍了大连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竭力打造电子服务型政府的做法和经验:初步形成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主导力量,以政务公开为龙头,以电子政务为技术支撑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格局,综合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6.
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是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关键性因素。电子政务网站分为核心政务网、政务专网及外网三部分。本文以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模型为依据,对该模型中不同网站信息公开与保密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平台主要在网站管理、网站设计、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公众互动、公众满意度六个方面重点突出改造,使得政府电子政务平台能发挥互联网的优越性,服务于公众,提升公众满意度,体现政府宣传窗口挣胜。  相似文献   

18.
杨维群 《科教文汇》2013,(6):194-195
政务公开是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也是预防、抑制腐败和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一项基础制度。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探索政务公开发展的新途径。受各种因素影响,各地区、各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离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本文围绕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大量调研和数据统计,对政务公开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从如何扩大政务公开的内容、加强政务公开载体建设、加大政务公开监督力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杨维群 《科教文汇》2013,(2):194-195
政务公开是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也是预防、抑制腐败和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一项基础制度。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探索政务公开发展的新途径。受各种因素影响,各地区、各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离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本文围绕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大量调研和数据统计,对政务公开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从如何扩大政务公开的内容、加强政务公开载体建设、加大政务公开监督力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实现由”传统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涉及改革问题:一方面是管理,一方面是服务,这两个目的不能达成,真正的电子政务就实现不了。可以说行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府行为的改变。因此,政府在现有体制条件下还要考虑到行政机构体制改革后政务流程再造(Govem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GPR)的问题。GPR实际上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的建设应该以GPR为主线,按照朱镕基同志提出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要与政府职权能转变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有效推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