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1953-2003年的51a嘉兴地区降水资料及同期NCAR的5°×5°海温(10°S~50°N,120°E~80°W)再分析资料作相关,结果得出太平洋海温与嘉兴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同期的年代际跃变。不同海区的海温异常对嘉兴夏季降水都有一定影响。在年代际尺度上,降水与西太平洋暖池区、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有明显的正相关,与西风漂流区及其以南的中太平洋海温则呈现反相关。在丰水期与枯水期,西风漂流区的海温春夏秋冬无论哪个季节都存在与降水反向的显著距平,该区海温是影响嘉兴夏季降水的一个强信号。而降水多寡不同时段,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在前冬和当年春季有较明显的距平,其他季节则无显著变化,降水变化滞后1~2个季度。赤道中东太平洋则在春夏季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海温距平,夏季降水与之呈现同期或滞后一个季度相关。可见作该地区长期预报时,不同时段应着重关注不同海区的海温状况。  相似文献   

2.
近50年秋季全球旱涝年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温和ENSO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用Chen等(2001)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划分并检验了1948年~2001年全球9月~11月的旱涝年.结果表明,冷事件大多对应涝年,暖事件大多对应旱年.全球9月~11月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涝年大多在80年代以前,早年大多从80年代开始.其中,1987年~1997年全球9月~11月的连续早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段.指出,印度季风区域、东南亚地区、热带太平洋岛屿、我国的东南沿海及日本一带、西非季风区及墨西哥湾区域,是旱涝年的平均降水差异较大的区域.并指出,东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3月~5月海温的变化对于9月~11月全球陆地降水的趋势变化有很好的预报意义.划分并检验了南、北半球9月~11月的旱涝年.指出,北半球旱涝年的分布和全球的是基本一致的,南半球与北半球的旱涝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浙江夏季降水变化及与北太平洋海温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EOF、最大熵谱等方法,对浙江夏季降水变化过程、变化特征、准周期振荡、突变等进行分析,对激光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SST的相关关系作了研究,探讨了夏季旱涝与SST异常的关系,指出了与夏季降水有显著相关的海区和前兆时段。  相似文献   

4.
利用金华市1953-2005年逐日20~08时、08~20时降水资料,采用第2、3类距平、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金华市降水季节变化呈单峰型,主峰在6月;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降水集中期;汛期降水总体呈略减少趋势,降水异常偏多年多发生在多雨时段,异常偏少年多发生在少雨时段;汛期降水稳定存在18~20a、2~3a周期,不同时段还存在不同周期;暴雨开始的迟早、长短和暴雨降水集中期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差异,暴雨降水稳定存在18~20a周期,不同时段还存在不同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7-2004年中国大陆740个代表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分离热带气旋(TC)降水的客观天气图方法(OSAT)从该降水资料中分离出影响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降水(TCP).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小波变换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分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五十年来华南区TCP呈下降趋势,而且比全国下降趋势更显著。(2)TCP极值呈准12年的周期振荡,比华北区极值出现的时间提早2—4年,华南、华北两区TCP极值呈反位相关系。(3)增暖环境下华南区TCP的落区更趋于集中,TCP的周期比增暖前大2~5年,但TCP要比增暖前减少,且比华北区TCP减少出现的时间提早10余年。(4)TCP的变化与影响华南的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逝40年浙江省梅雨的年际与年代际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波  钟元 《科技通报》2001,17(6):56-61
应用东亚季风指数与浙江省各个站点的梅雨降水进行相关分析,选出浙江省梅雨代表站,然后将各个梅雨代表站的梅雨降水总和得到一个时间序列,对该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90年代是气候多雨期和洪涝多发年代。浙江省梅雨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而年代际变化则表现得比较稳定。因梅雨持续天数的周期振荡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这给浙江省梅雨总量的预报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达桑 《西藏科技》2011,(1):42-45
利用西藏色林错流域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近50牟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近50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40℃/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冬季增温最突出。平均最高气温除夏季变化趋势不大外,其它各季以0.21~0.35℃/10a的速度显著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以0.56℃/10a的速度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气温的井幅。流域年降水量以20.4mm/10a的速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四季降水量表现为增加趋势,为0.8~10.4mm/10a,以夏季增幅最大。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除夏季外,其它3季和年平均气温都表现为逐年代增加趋势。年、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60年代流域降水表现为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夏季降水偏多,其它季节偏少;80年代夏、秋两季降水正常,冬、春季偏多;90年代,夏季偏少,秋、冬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8年,秋季降水偏少,其它三季降水偏多,年降水量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8.
柴世秀  阚本  郭航 《青海科技》2023,(4):148-151+158
利用青海省西宁市4个气象站60年的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了该地区多年降水量的时程变化规律并得出该地区降水相关特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宁地区年降水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较大,汛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日数也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显著;西宁市降水量在2005年发生突变。分析结果可为西宁市未来降水资源合理利用、洪涝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北岸刚察地区近半个世纪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青海湖北岸刚察气象站1961~2008年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刚察年、季降水量及各等级降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刚察年降水量有明显的波动,近19a(1990~2008年)表现为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58.6mm;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平均每10a分别增加8.3mm和0.6mm;除≥0.1mm的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增加趋势;1961~2008年刚察大部分年份都属于偏湿和正常年份;从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刚察经历了一个由干到湿的变化过程,整体降水呈增多趋势,气候向湿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梁伟杰 《科技风》2013,(3):19-20
利用1950~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本资料,对进入北部湾海域热带气旋的源地、路径、强度变化、频数等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入北部湾海域的热带气旋来源于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的占45.6%,来源于南海海面的占54.4%;进入路径主要有三种:登陆雷州半岛后偏西或偏西北移动进入北部湾、登陆海南岛后偏西或西北移动进入北部湾、从北部湾南部海域或者擦过海南岛南部沿海向北西北或西北移动进入北部湾;南海海面生成的热带气旋在进入北部湾后具有强度多变的特征;TC频数存在显著的月际和年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浙江省梅雨的年际与年代际演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东亚季风指数与浙江省各个站点的梅雨降水进行相关分析 ,选出浙江省梅雨代表站 ,然后将各个梅雨代表站的梅雨降水总和得到一个时间序列 ,对该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 .结果表明 ,90年代是气候多雨期和洪涝多发年代 .浙江省梅雨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而年代际变化则表现得比较稳定 .因梅雨持续天数的周期振荡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这给浙江省梅雨总量的预报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的时空及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OF和REOF方法分解出浙江梅汛期降水的4种主要分布型,其空间分布年代际差异显著,浙西北分布年代际特征明显,而浙西南、浙东北、浙东南分布分别在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以后出现变化增强趋势.80年代以后,浙江降水分布趋于同相变化,区域间(浙东北型和浙东南型)降水变化震荡加剧.小波分析揭示了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周期.环流特征分析显示,浙江梅汛期降水分布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位置及冷空气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九寨沟、黄龙地区水资源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九寨沟、黄龙地区附近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及NCEP/NCAR1959年~2004年共46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九寨沟、黄龙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九寨沟、黄龙地区的降水以及水资源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691mm、247mm,季节变化明显。46年来,该区年平均降水以及水资源的总趋势是减少的,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1994年以来减少趋势尤为显著;两者的减少主要发生在7月份。本区年水资源的年代际变化最显著,主要是15年左右的周期。九寨沟、黄龙地区7月份降水、水资源的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南来水汽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主要的影响因子是巴尔喀什湖以东到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500hPa高度场形势和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高度场以及南来水汽两个主要因子的变化导致80年代尤其是1994年以来九寨沟、黄龙地区7月份降水显著减少,进而影响到全年降水,使其也呈减少趋势;降水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引起了九寨沟、黄龙地区水资源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4.
降水,云与大气CO2浓度的年际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资料显示大气CO2浓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年际变化.通过分析年平均降水量和夏威夷Mauna Loa站大气CO2浓度的关系,发现大气CO2浓度年际增长量与全球陆地降水的年际增长量成正相关,提出了亚洲季风区云量变化对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有显著影响的假设.利用更高分辨率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进一步分析研究大气CO2浓度的年际变化与温度以及降水变化的关系;利用1984~1993年的月平均卫星云资料,研究了云量变化与大气CO2浓度变化关系,结果发现全球CO2浓度年际增长量与低纬度地区陆地上空云量的年际增长量呈同步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0-2008年浙江省秋季降水资料计算了秋季区域降水指数,基于NCEP/NCAR全球多个再分析资料、SST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浙江省秋季降水的长期气候特征、水汽输送通道、秋季降水对SST的响应以及和500 hPa高度场的遥相关。结果表明:近49年来浙江秋季降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1990年前后发生突变;太平洋、南海以及孟加拉湾地区是浙江秋季降水的水汽来源;影响浙江省秋季降水的SST关键区域是中太平洋海盆西南部海区,关键期是当年的6~8月,该区域SST突变前后,秋季500 hPa高度场变化显著;青藏高压、东亚大槽、西太平洋副高和印缅槽是影响浙江省秋季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6.
影响浙江粮食产量年际变化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子康  刘为纶 《科技通报》1997,13(4):220-223
浙江省粮食产量年际变化较大,给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影响浙江省粮食产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有哪些?它们的贡献又各为多大?本文利用1949~1994年浙江省粮食产量资料,运用因子分解法,试图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45年羊卓雍湖西部流域气候的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浪卡子站建站以来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运用统计方法来分析了近45年羊卓雍湖西部流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来,羊卓雍湖西部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分别为0.29℃/10a、0.1℃/10a、1.1℃/10a;年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3.8mm。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青海省43个代表站196l~2003年的降水资料,对全省的年降水资源、水资源总量进行了分析、评估。分析得出:年降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在20世纪60~90年代中,年代际变化均为“多~少~多~少”的波动.异常丰水年、丰水年分圳有4a、8a,枯水年、异常枯水年分别有11a、4a,其余年份为正常年;进入90年代以来,青海省短时强降水的发生频率、降水量级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降水量却是减少的,干旱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9.
乌审旗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数据集的8km的AVHRR NDVI(均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分别用年最大NDVI的平均值和年最大NDVI的斜率对1981年~2003年23年间的内蒙古乌审旗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的年际变化以及分析降水量与年最大NDVI之间的相关系数研究了降水对乌审旗植被覆盖的影响;利用1986年,1994年的TM和2002年的ETM+数据分析了乌审旗植被的主要变化类型。结果表明,这23年间植被覆盖度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最大NDVI与前一年8月至当年7月的降水有最好的相关性,并且在地表覆盖为草地和灌木林地的地区,二者的相关性要高于地表覆盖为耕地和乔木林地的地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值分布在地表主要覆盖为沙地的乌审旗西北部,植被覆盖度最高值分布在地表覆盖为耕地的东南部;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使得植被覆盖度总的趋势是在增加的,但由于气候的干旱趋势使中部一些乡镇的植被覆盖度是在减少的,其余的地区都是在增大的,且变率很大。  相似文献   

20.
选取1951年~2016年通辽市科尔沁区日最高气温≥35℃资料,分析其年代际变化,并定义持续2日以上的高温为持续高温,统计持续高温出现次数,分析持续高温的时间变化。分别用趋势分析法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科尔沁区高温天气及持续高温天气的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科尔沁区高温天气年代际表现为逐渐减少趋势;持续高温天气年代际表现为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减少,20世纪九十年代后增加的趋势;周期变化为1955年1个偏多中心和1997年、2001年、2016年3个偏少中心,并经历了4个约15年左右的高低转换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