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项目主要通过探讨市场机制并借助以股权为主的科学激励方法,对人才、资金、成果、科技行政管理等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各参与主体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利于促进科技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减少科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尤其是,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建立基于结构创新虚拟股票的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和结构安排,并运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进行定价分析,以提高激励制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刘和东  陈文潇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47-1857
基于资源依赖、行为协同等理论解析了提升合作绩效机制的黑箱;收集2018年长三角地区339个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相关数据,运用结构方程验证了资源互补与行为协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绩效的机制,找准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绩效的有效路径。发现:(1)“能力匹配→行为协同→合作绩效” 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绩效的关键路径。(2)资源互补与行为协同对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影响。(3)主体特征对合作过程具有显著正影响。(4)资源特性对合作过程有差异化影响。(5)政府支持对合作过程具有显著正影响。(6)市场环境对对合作过程有显著差异化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绩效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合作创新与企业能力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合作创新是企业为了共同的研究开发目标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而形成的合作契约安排,它是创新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创新为企业的技术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合作创新的技术学习过程以及合作创新对企业能力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中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当前科技资源的相对滞后和效率低下的情况,我国必须围绕企业创新主体,按照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向企业创新主体倾斜,形成有活力有保障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真正提升.从分析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生性入手,剖析了当前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中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详细论述了几种典型的围绕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体进行科技资源配置的模式,对主管政府部门和产学研合作各方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园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1):13-15
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进行技术创新,但合作创新固有的知识产权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资源、能力甚至核心能力的流失与扩散。本文在分析了合作创新基本特征及创新过程的基础上,应用软系统方法建立了基于合作创新全过程的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系统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数字经济和VUCA时代,如何提高创新柔性以响应动态环境是摆在所有制造企业面前的难题,对中小制造企业而言,由于自身资源相对短缺和资源管理能力不足,提升创新柔性的机制具有特殊性。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的过程视角,结合中小制造企业固有特性,引入平台生态嵌入作为构建资源组合的新形式、数据赋能作为实现资源连接和供需精准匹配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共创活动作为推动资源有效利用的新途径,建立了三者与创新柔性间的理论模型。基于106家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的中小制造企业样本,通过PLS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方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平台生态嵌入对创新柔性具有倒U型影响,并且受到数据赋能的正向调节;价值共创活动在平台生态嵌入与创新柔性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数据赋能对创新柔性具有正向作用,并调节了价值共创活动在平台生态嵌入与创新柔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在理论上揭开了中小制造企业创新柔性的提升机制,对资源编排理论做出有益补充,同时对中小制造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资源提升创新柔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丰富,而多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企业、高校与研究院所之间科技创新资源互补性分析,从科技计划和市场机制视角,设计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及其实现路径,并提出有关策略,旨在为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突破性技术创新对新兴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技术追赶、完成弯道超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创新资源积累相对有限的新兴国家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认识。本研究通过挖掘与对比2001-2019年中国与美国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的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典型案例分析,探索并尝试阐释了新兴国家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创新主体与创新网络关系特征。研究发现:在创新主体方面,由于新兴国家创新资源相对有限,相较先发国家以行业骨干企业为创新主体,新兴国家突破性技术创新集中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规避风险;在创新网络关系方面,由于新兴国家需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因此联结产学研等突破性技术创新主体合作的创新网络中介更加集中化,少数企业高管的校友关系成为产学研合作的独特渠道,基于强关系有效促进学研科研与企业间创新资源的探索与融合。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理论,并对新兴国家破除资源约束实现技术追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传统商业模式体系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位平台型企业与新晋技术创新型企业面临同样的资源、技术、创新和成本等问题,两类企业的合作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而厘清该两类企业合作创新路径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文中基于网络拼凑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采用扎根理论多案例质性研究方法,以小米科技-华米科技、腾讯-优必选两个合作创新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平台企业与技术新创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过程路径。研究发现:二者合作创新的过程路径包含合作启动、双元拼凑、网络拼凑3个部分。合作启动是前置条件,双元拼凑是核心内容,网络拼凑是重要补充。本研究丰富了网络拼凑理论和模块化相关文献,揭示了平台企业对技术新创企业的赋能合作过程,为平台企业与新创企业合作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吴学翠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6):I0006-I0006
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是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实现现代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院校优秀专业人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现阶段,企业内部冗余资源不仅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成本,更是企业培养具有竞争优势人才的潜在价值。相关单位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冗余资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在资源冗余视角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由钟和平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冗余资源与校企合作创新的关系研究》一书,立足于新时期高校改革的发展现状,根据企业冗余资源的现实利用状况,创造性地构建了企业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与校企合作创新的形成和发展之间关系的基本框架,在对企业冗余资源理论、校企合作创新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深入分析了企业冗余资源与校企合作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本质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对新时代的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孟立 《科研管理》2022,43(1):114-123
    承诺感知的相互性影响在KIBS企业与组织顾客间的合作创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据相互性理论,基于245个KIBS企业合作创新项目的调研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承诺感知视角嵌入,探讨了KIBS企业承诺感知与组织顾客承诺感知之间的相互性影响,并深入剖析了KIBS企业专用性投资的中介作用和KIBS企业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合作创新中企业间的承诺感知存在显著的相互性影响;(2)KIBS企业专用性投资在其承诺感知对组织顾客承诺感知正向影响作用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其承诺感知与人际信任交互效应对组织顾客承诺感知正向影响作用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KIBS企业人际信任在KIBS企业承诺感知对其专用性投资的影响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4)KIBS企业人际信任在组织顾客承诺感知对KIBS企业承诺感知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孟立 《科研管理》2006,41(1):211-222
以KIBS企业与组织顾客合作创新项目为对象,从组织顾客的破坏性视角嵌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剖析投机性行为与不公平行为两种组织顾客破坏性行为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并揭示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投机性行为、不公平行为对组织间合作均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组织信任对组织间合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组织冲突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投机性行为通过降低组织信任、激化组织冲突的部分中介作用进而负向作用于组织间合作;不公平行为通过降低组织信任、激化组织冲突的完全中介作用进而负向作用于组织间合作。  相似文献   

13.
李丹  杨建君 《科研管理》2018,39(6):103-111
本研究基于双边层次,构建企业间关系状态,企业间信任,技术创新模式以及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327份来自国内制造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的检验方法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关系公平性、持久性带来更多的经济型信任,并通过其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而关系强揭示了双边关系质量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匹配关系,为多维度带来更多的情感型信任,且通过它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经济型信任与突破式创新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而情感型信任与渐进式创新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本研究明确了双边关系质量的状态维度和内容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合作关系特征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延展性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刘克寅  宣勇  池仁勇 《科研管理》2015,36(10):35-43
论文在借鉴匹配理论和博弈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阶段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模型。模型显示,成功的合作创新有赖于校企双方各自进行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努力和设备投资。但是在两阶段合作过程中,协调失灵可能导致双方的投入激励较低,致使合作失败,再加上较高的合作再匹配成本,会进一步抑制合作创新发展。论文利用省际的中国工业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创新数据检验了本文的主要推论。计量结果显示,当一个地区从事新技术开发或投资的校企比重越低时,该地区的合作创新"市场厚度"越薄,合作分离后的再匹配成本越高,该地区的合作创新将朝着恶性循环方向发展。不过,政府对合作创新的支持会降低分离风险,提高合作协调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高校产教对接中存在的问题,以CZ大学为例就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创新发展展开实证分析,探索设计一个由"政府引导,行业组织催化,企业与高校双向对接服务"的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的共同体,提出基于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的产教相互服务应用的建议.通过政府调控,最终促成校企合作共同体下产教双方自组织服务对方,营造出适宜合作萌芽和生长的良性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多维邻近与合作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和三螺旋理论,利用2002-2016年电子信息产业专利数据,考察了制度邻近、地理邻近和技术邻近对合作创新的影响以及技术多元化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制度邻近和地理邻近均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技术邻近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技术多元化作为调节变量,增强了制度邻近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以及技术邻近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3)地理邻近对政府-企业和企业-企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邻近与企业-企业合作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对企业-高校和政府-企业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本研究拓展了三螺旋理论的研究范围,为“官产研”合作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17.
阮鸿鹏  池仁勇  张军 《科研管理》2022,43(5):104-112
管理者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管理好组织间信任模式,继而提升企业合作创新绩效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战略决策视角分析不确定环境下组织间信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组织间计算信任与关系信任对企业间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组织间计算信任能显著提升企业间合作创新绩效,组织间关系信任与企业间合作创新绩效间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且关系信任的合作创新激励效应强于计算信任。进一步,市场不确定正向调节关系信任与合作创新关系,负向调节计算信任与合作创新关系。行为不确定负向调节关系信任与合作创新关系,正向调节计算信任与合作创新关系。本文丰富了供应链网络下组织间信任与企业创新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为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管理合作信任模式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8.
白京羽  刘中全  王颖婕 《科研管理》2020,41(10):105-113
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具有实体性质的创新联合体,有利于打破我国单一主体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提高企业等主体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投资风险,为重构我国松散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基础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本文基于博弈论构建重复博弈模型分析创新联合体的动力机制,得出预期合作效益与合作次数,对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是否愿意采取联合创新的行为有着显著影响,且创新联合体参与主体在合作研发中的对等投入有利于合作关系的稳定,为提高创新联合体组建水平和稳定参与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传统合作创新模式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将第三方中介机构引入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组织中,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对集群企业中介式捆绑合作创新机制进行探究。根据第三方机构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将中介式捆绑合作创新分为信息仲裁和信息中介机制,并针对不同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B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问题的博弈分析/B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组建校企合作创新共同体的基础,是创新实现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利益分配混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模型,并探寻了利益分配的最优合约安排。考虑到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提供了有关参数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