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现状、生物吸附的机理,阐述了生物吸附过程中pH、温度、离子强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对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研究的应用前景及研究发展方向做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含重金属离子污水处理的方法,包括: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微生物处理法三大类.重点介绍微生物处理法,包括:生物吸附,生物转化,生物絮凝.并指出微生物法是今后重金属污水处理的主流方法.  相似文献   

3.
净水厂污泥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中重金属,由于其价格低廉,吸附容量大,材料来源广泛,吸附速率快,处理效果好,易操作且易再生等优点,在处理含重金属废水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潜力。本文总结了净水厂污泥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现状、污泥的处理与处置现状、污泥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剩余污泥的改性方法,阐述了利用净水厂污泥制备吸附水中重金属的意义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室的静态吸附研究,证实了纤维球吸附剂可以有效吸附废水中的油,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探讨。在不同条件下,研究了纤维球对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纤维球吸附剂对油的吸附率可达89.6%,可应用于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传统的沉淀法、化学法、吸附法到现代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反渗透技术、MEUF法、植物修复法等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结了其工艺原理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由于体内重金属过多而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国家管理部门对工厂的污水排放有严格的规定,对于重金属超标的废水,在未通过相关的处理并达到标准之前,一律禁止向江河中排放。因此,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去除或者降低废水中的重金属物质,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去除的传统方法就已经有很多种,例如,利用化学反应中的沉淀方法或者电解的方法,还有物理方法中的蒸发浓缩法等都是传统的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方法。这些方法在现今的生产中还在使用,只是这些方法都因为某些方面的缺陷而不能完全去除重金属离子。近年来,生物吸附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且在废水处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同时也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愿景。本文介绍了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具体情况,也对生物吸附法在今后的重金属去除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反相悬浮法将柿单宁材料与壳聚糖基体材料复合并加入纳米Fe_3O_4粒子进行修饰赋予其磁性分离性能,研究了该吸附剂对水溶液中Pb(Ⅱ)的吸附性能,主要从溶液pH值、吸附热平衡和动力学角度出发。在温度为303 K,pH=4.5,Pb(Ⅱ)的初始浓度为200 mg/L时,磁性改性柿单宁吸附剂对水溶液中Pb(Ⅱ)的饱和吸附容量可达153 mg/g,其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能够很好地用Langmuir吸附方程和拟二级速率方程来拟合。研究工作表明,该吸附剂具有磁性易分离和金属离子高效吸附优良性能,在重金属污水治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物炭作为吸附剂处理重金属污染废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碳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效果理想,然而目前对于生物碳吸附确定重金属的机制以及生物碳的改性研究缺少系统清晰的论述。文章综述了生物碳的特性,生物碳吸附As、Pb的主要机制和改性生物碳对As、Pb的吸附行为。生物质类型的差异是生物碳性质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热解温度的升高使得生物碳的p H值、比表面积、孔隙率和矿物含量整体上增加,而官能团含量却在减少。生物碳吸附As的机制主要是络合作用和静电吸附,而吸附Pb依靠络合、阳离子交换和沉淀。除了吸附机理,通过给生物碳加载矿物和纳米晶体,并用碱溶液活化可以显著增强生物碳对As、Pb的吸附能力。文章结论可以为今后生物碳固定化重金属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田卫东 《科协论坛》2008,(4):100-101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中,微生物、植物及动物三种生物修复方法因其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土壤重金属的微生物修复法是根据微生物对重金属环境的生物吸附和富集、氧化还原和溶解三种化学行为作用进行微生物修复的.其主要包括生物吸附、生物氧化还原和菌根作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技术的进步,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传统的沉淀法、化学法、吸附法到现代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反渗透技术等。传统的治理含重金属的废水的方法,只是把重金属从废水中转移到了其它的介质中,没有从根本上杜绝重金属的污染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企业的现状和相应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胡伟 《华夏星火》2000,(5):19-19
一、前言活性污泥法是处理有机物污水最经济且最有效的方法。焦化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但其成份复杂,毒性较强,活性污泥法处理焦化污水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生物铁法以其特有的工艺为处理焦化污水提供了较好的治理途径,目前该法已在国内多家焦化厂的污水处理中得到应用,为改善焦化污水水质、降低其污染程度起到了一定作用。二、生物铁法净化原理活性污泥的主体是细菌群体并由细菌表面的多糖类粘质层互相粘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菌胶团。活性污泥能够净化污水,主要通过微牛物的两个作用完成的:一是微生物的吸附作用。活性污泥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生物固定化法(PVA-硼酸法)处理生活污水,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得出了PVA-硼酸法处理生活污水固定化微生物的最适宜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低温下以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直接溶解纤维素,加入羧基化改的磁性纳米,通过直接滴落法制备磁性的纤维素微球吸附剂。为了研究此吸附剂在处理印染废水脱色中的效果,以亚甲基蓝为模型废水,考察了吸附剂用量、亚甲基蓝溶液pH值、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吸附剂吸附亚甲基蓝的效果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正在污水处理厂,我发现又脏又臭的污水在处理池中"翻滚"后,最终变得很清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实现了这种转变?原来是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及沉降性能。活性污泥首先对污水中的悬浮和胶体颗粒进行吸附,再通过微生物将吸附的有机物进行分解的同时产生新的细胞,最后在动胶菌属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菌胶团,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底部,从而去除有机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用负载硼酸的5A分子筛作为吸附剂处理这种高盐有机废水,吸附率高达72%,再生之后可以重复使用五次。可以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吸附实验,吸附剂的再生也可以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而且分子筛和硼酸的价格便宜,这种吸附剂的制备方法简单,吸附性能较好。用这种吸附剂处理含有甘油的废水成本较低,同时保留了其中的氯化钠,经此处理过废水可以作为氯碱工业的原料。  相似文献   

16.
吸附法一直是处理磷废水的重要方法,被认为是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宽浓度范围废水除磷的方法。本文采用三种金属氧化物作为吸附剂(活性氧化铝、水合氧化镧、新型稀土铈铁复合吸附剂)进行吸附除磷静态试验,考查在不同的条件下(吸附时间、温度、pH值)吸附剂对磷的吸附效果。本文为开发高效除磷吸附剂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铝基锂吸附剂是采用吸附法从卤水中提锂时唯一得到产业化应用的吸附剂,该吸附剂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适中,选择性和循环使用性能较好,制备成本低。采用静态吸附法和动态吸附法对该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溶损率、循环使用性能等进行了综合考察。同时分析了其吸附机理,锂离子很可能是以裸离子的形式进入氢氧化铝层内的八面体空腔内而被吸附,为平衡电荷,氯离子进入层间。  相似文献   

18.
吸附去除污水中有机染料关键在于高效吸附剂的制备和应用。本文采用冷冻铸造制备了三维多孔壳聚糖块体材料,简化了吸附完成后吸附剂的回收过程。冷冻前利用戊二醛对壳聚糖进行交联处理,提高了块体材料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考查了其对甲基橙(MO)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其对MO具有优异的吸附效果。吸附等温模型分析表明其对MO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且Langmuir最大吸附容量为148.81 mg/g。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速率由化学吸附控制。特别地,将其用于吸附亚甲基蓝/甲基橙(MB/MO)混合溶液时,其对MO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吸附效果,对MO去除率可达96%。  相似文献   

19.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MNPs)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把它作为吸附材料为解决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其表面官能团修饰制备出不同类型的磁性纳米吸附剂,可以除去废水中大量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吸附性能远远超出了传统吸附材料。然而,磁性纳米基吸附技术的成功实施需要对磁性回收阶段,再生过程和废弃再生溶液及废弃吸附剂的的管理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优化。对近年来国内外使用磁性纳米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染料整个过程做了全面的论述。此外,也分析了磁性回收方法的选择和可能的策略以便用于纳米材料的再生和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0.
变压器大修时加工现场不能保证清洁,造成变压器铁芯发生微生物污染,注油时候,大部分微生物能够通过滤纸而继续留在油中,油的净化程度不够,在电场中增加了油对变压器电流传导或吸收,造成油介损增大。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有较大的活性表面,对油中的极性物质有很强的吸附能力,除掉微生物杂质,使油的介损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