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技术具有二重性,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也是技术异化的不同根源。前者决定了技术异化(主要指生态环境的恶化)的必然性和不可消除性,后者则决定着技术异化的人为性及可控性。对克服技术异化的现实路径我们应当坚持科学的思考向度,坚持技术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实现技术的人化。对种种技术异化批判理论我们要科学地认识。  相似文献   

2.
试论"科技异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解读与异化概念厘定,考察了"科技异化"论的种种表象,透视了其本质是一种技术决定论,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曲解与滥用.指出,科技发展中所出现的负面效应不是科技本身的"异化",而是对科技人为的误用、滥用甚至恶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科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科技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构建一种"科技--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技术化生存的"自然"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使人类逐渐地远离自然状态,从而使人类的生存从"自然"地生存走向"技术化生存".技术,从其本质上讲,是作为自然的对立概念而出现的.当技术的风险,特别是技术进程无逻辑的风险展现时,人们为了各种目的开始诉诸"自然",用"自然"来对抗"技术".然而,"自然"是一个充满了模糊性和矛盾的概念,"自然"就是"变化".从人类生存的历史看,新石器时代人类脱离四处寻找食物的生存方式,开始从事农业或者畜牧业,发展出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维持生活,并建立社会.而工业革命则引起了"机械文化"的产生,人类的生活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仍在持续着.人以技术为中介获得自己的生存,这与其他动物只基本本能地适应以求生存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本质的区别,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思辨终止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作为现实生活内在构成的"技术"与"人文",在张力关系中的"技术"先于或重于"人文"的生活"赋权"的必然现实性,以生活逻辑域、生活主体域、生活历史域、生活现实域的四重确证,消解着以"技术僭越"与"人文退却"为由的非生活或超生活的技术批判的合理性.基于"自发的生活秩序"的"技术"与"人文"之"权重"的演化,标志着张力关系中的"技术"与"人文"的合现实生活的协调与融合趋向."技术无僭越","人文无退却".  相似文献   

5.
生态中心主义自始至终都潜藏着这样一个隐性逻辑"生态学与伦理学同质".这个逻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展开的①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系统性表明,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学关联就是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学关联,伦理学本身就是生态学;②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自组织性表明,自然物就是一个与人一样的生命主体,具有"价值评价能力",它之所"是"即它之所"应该",因此生态学本身就是伦理学;③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先在性表明,人是一个后来者,人是属于自然的,所以属人性的伦理价值范畴也就是属于自然的,伦理学属于生态学;④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复杂性表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复杂性就意味着稳定性,稳定性就意味着和谐与美丽,就等于伦理价值,因此生态学就意味着伦理学.抹煞生态学与伦理学的异质性,这是"生态伦理学"得以成"学"的奥秘;它无视黑格尔的"不错"与马克思的"真理"的本质区别,无视自然的实践"中介"性质,具有强烈的"独断论"色彩.  相似文献   

6.
技术异化与环境变迁:概念、关系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蓓  肖军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258-260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手段、方法、经验和工艺的整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反自然的性质。技术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而且技术力量越强大,对自然的干扰破坏能力就越强,生态环境的变迁也就越剧烈。消解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自觉的社会选择"去弱化技术异化的程度,缓解技术应用自发的、反自然的趋势。具体对策包括: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世界观以及发展绿色、低熵的生态技术。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入剖析,得出了单向度的社会的结论,并对科学技术的异化进行了深刻批判。在批判中,他深刻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正扩大成为生活方式,并对人加以控制,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他认为只有“新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掉物质需求的诱惑与思想异化的束缚,能够促使人类的精神本质得以逐步复归。  相似文献   

8.
朱春艳  陈凡 《科学学研究》2003,21(3):249-253
文章通过对人之本性、起源、生成、存在和伦理等各方面的学理分析,阐述了在技术许可的前提下“克隆人”存在的合理性及可能出现的趋势,提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形成的,应该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进,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属自组织现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天生有着向善的本性,因此在克隆人问题上应审慎思考科技发展和传统伦理的关系,在科技和伦理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人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新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与计算机的鸿沟日益缩小 ,导致认识活动中主客体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从主客体交互作用方式、主客体中介的数字化以及主客体中介的模型化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分析社会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社会病态现象的立足点.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普遍的文化困境,传统文化原有本意丧失,网络文化减弱人的主体性,消费主义侵蚀人们的价值观,"官本位"的政治文化损害人民大众的权利等.为此,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审视中国文化异化的成因,寻找扬弃文化异化的具体路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