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创新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布局的四大城市圈之一,是唯一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的地区,肩负着在西部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大历史使命。但与东部其他三个经济圈相比,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经济实力不强、创新力量相对薄弱、人才资源不足、地方投入不够等问题。作为西部地区本地高校,如何在欠发达地区生存发展并助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共赢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是什么。本文比较分析了世界著名城市圈(群)发展历程和当地高校之间关系及发展路径,探索地处西部的本地高校(探讨对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强相关的成渝地区高校)科技创新驱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挥比较优势后发跨越赶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国家高新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具有区位环境优势、产业升级有成效、科技赋能有基础、科学城建设有支撑、应用场景有市场、对外开放有实力,整体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拥有良好区域依托,呈现双核引领、多园崛起局面,已成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示范,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面临缺少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引领型高成长企业、创新动力支撑不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水平不高以及一体化推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亟需建立协同机制,通过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带和成渝科技创新大走廊,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成渝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DEA-Malmquist的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构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效果,提出通过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以及人才共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大背景下,指向抵御公共安全风险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风险因素,包括物理风险因素,社会情境扰动、社区服务管理风险等人为风险因素,提出了社会风险意识缺乏、邻避设施风险、社区整合风险等社会风险因素,提出了建好"家门口"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的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国际典型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案例分析,探索其发展特点与经验,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视打造完善的政策体系、重视科技创新与先进技术研发、重视发挥区域优势与集群内部协作、重视构建成熟创新生态系统、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特点。成渝地区目前具备较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产业成长性较好、企业实力较强,且产业集群化特征初显,借鉴科技强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经验,从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和产业规划引导,遴选优势产业,加强产业协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和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等方面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际典型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案例分析,探索其发展特点与经验,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视打造完善的政策体系、重视科技创新与先进技术研发、重视发挥区域优势与集群内部协作、重视构建成熟创新生态系统、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特点.当前成渝地区具备较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产业成长性较好、企业实力较强且集群化特征初显.借鉴科技强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经验,从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和产业规划引导,遴选优势产业,加强产业协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和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等方面,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组织类型和区域边界两个维度将跨区域研发合作划分为四种模式,采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大典型区域1985-2008年的发明专利数据,考察了三类主要邻近性因素对不同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邻近对跨区域企业间、跨区域学研机构间合作的影响均不显著;技术邻近对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影响大多为负;关系邻近对跨区域研发合作模式影响大多为正,且这种正向作用在跨区域企业间、跨区域学研机构间的合作中尤为突出。最后,结合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和跨区域知识流动方式,对我国典型地区的跨区域研发合作主导模式及邻近性的不同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创新共同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纽带形成的共同体,它以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打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整体发展效率。构建创新共同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开展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将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共同应对区域重大挑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新时期,必须坚持创新在成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成渝协同创新共同体,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共同体是一个超越一般性区域创新府际合作机制的新提法,是综合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的模式探索,对于深化府际合作和区域创新理论具有积极意义。从府际合作理论出发,提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概念界定,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分析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生成机制,搭建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理念下的府际合作框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从府际间政策协议和专利合作两个维度进行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府际合作研究,发现在政策合作方面参与度较广但合作紧密度不高,专利合作呈现极核效应,域内外专利合作不平衡,行政层面的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创新研发合作中。最后,从共同体意识、合作网络、府际创新合作“多核”模式和一体化的创新政策支撑四方面提出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0.
鉴于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县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析和时空跃迁分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5—2020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机制,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拮抗阶段,逐步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的放射性分布特征,重庆主城区的放射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增强,但是成都主城区的放射作用在逐渐减弱;(2)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3)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潜力和城市空间因素都对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耦合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兼顾和强化与邻近地区的...  相似文献   

11.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背景下,融入创新合作网络是中国各省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中国省际之间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发表的论文合作数,构建中国省际创新合作网络,描绘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深入分析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创新合作网络结构逐渐复杂化、均衡化,省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断丰富,在网络中重要节点省份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网络结构不断优化。多维邻近性检验显示网络邻近性、产业邻近性是影响创新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影响较小,网络邻近性可以通过调节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影响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12.
魏奇锋  谭娟  石琳娜 《软科学》2023,(2):103-111
选取2008—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含16个城市的数据,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在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FP)基础上纳入工业生产中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产物变量指标,对成渝地区16个城市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并讨论其不同时段下的空间溢出网络结构。结果显示:污染物排放阻碍地区工业GTFP提高,绿色技术进步对GTFP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成渝地区整体绿色技术效率较低。从整体看,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性特征和空间关联性;从局部看,眉山、泸州、南充、绵阳等GTFP较高的城市表现出溢出效应,重庆的GTFP增速放缓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绿色技术效率。最后,基于分析结果,从加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优化调整环境规制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探究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精准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以2017—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数据为基础,利用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不同省域、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群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1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整体较低,17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存在投入冗余问题,29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存在产出不足问题;(2)地区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呈现出西强东弱状态;(3)城市群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呈现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城市群”状态。由此提出建立以效率为准绳的科技资源配置策略、以效益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科研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议,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为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近日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宜宾市人民政府主办,宜宾、内江等相关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承办的川南渝西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合作暨科技成果发布对接会在宜宾成功举行。此次活动中,内江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对接相关市州科技管理部门,收集企业技术需求20余项,组织四川浙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此次成果对接发布会。  相似文献   

15.
针对供需网企业间合作创新行为稳定性问题,基于知识溢出这一视角,选择供需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行为为研究对象,在有限理性前提下,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供需网企业合作创新行为演化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供需网企业合作创新行为路径演化轨迹,最后利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影响博弈系统合作稳定性的因素。研究发现,供需网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的演化与其初始构建的支付矩阵密切相关,也与支付矩阵的初始参数选择有关;知识投入,知识互补程度以及知识溢出系数是影响企业合作演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增大知识投入、增大知识互补程度以及知识溢出系数将会有效的促使供需网企业合作创新行为朝着合作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6.
从制造业角度研究科技创新因素对制造业绩效的驱动效应。分别以25个发达国家与地区和16个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数据为样本,分析科技创新因素对制造业绩效的差异表现及其演变。研究发现目前科技创新因素对其制造业绩效都有明显的驱动效应。分析表明,来自本国与国外的知识积累与应用,对制造业绩效产生了明显的正效应:科技资金投入以及高科技人才储备对制造业绩效的驱动效应在加强,但是在两类国家与地区中表现的程度有较大差别。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两类国家与地区的绩效产生了相反的效应。教育投入对制造业绩效的正效应表现不充分。  相似文献   

17.
运用DEA分析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创新驱动知识发展和创新驱动经济环境发展两个角度对全国30个省份2004-2014年创新驱动发展效率水平做出实证测算,并在效率测算基础上进行提升路径的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体上创新驱动知识发展的效率大于创新驱动经济环境发展的效率。②省域之间的创新驱动知识发展效率和创新驱动经济环境发展效率水平差异大。③个别省份知识效率与经济环境效率完全脱节,即有些地区知识发展效率与经济环境发展效率呈现相反的趋势。④全国有23个省的创新驱动知识发展的效率在总体上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而全国有19个省的创新驱动经济环境发展的效率在总体上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⑤根据效率测度结果,将效率值为1的地区作为标杆,并以标杆地区为基准对效率值没有达到1的地区进行改进,从而提升这些省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改进Logistic模型,以节点企业的知识存量指标为量化分析指数,分析供需网企业知识协同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对供需网中合作体企业与其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协同创新,以及合作体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协同创新建模仿真研究,定义企业创新驱动水平,并得出企业创新驱动水平是否相当是维持供需网企业知识协同创新能否高效益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新驱动水平较低的企业可以通过"阶梯式"的方式实现自身创新驱动水平的螺旋式稳定提升。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改进Logistic模型,以节点企业的知识存量指标为量化分析指数,分析供需网企业知识协同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对供需网中合作体企业与其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协同创新,以及合作体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协同创新建模仿真研究,定义企业创新驱动水平,并得出企业创新驱动水平是否相当是维持供需网企业知识协同创新能否高效益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新驱动水平较低的企业可以通过“阶梯式”的方式实现自身创新驱动水平的螺旋式稳定提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寻找促进城市继续快速发展的方法。此时提出了构建城市经济圈合作机制,发挥中心地区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加强城市经济圈区域内的创新合作机制,加快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圈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探究我国城市经济圈合作机制的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