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从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北京奥运会来考量中国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有其特殊意义。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让世界了解现代中国,宣扬人文奥运,中国媒体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对体育赛事的直观报道。奥运能激励媒体进步,媒体也能引导奥林匹克生活方式的深化。而在传播人文奥运方面,中国媒体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炎生  王爽 《内江科技》2009,30(11):170-170
在学校普及奥林匹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即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集体主义观念、公平竞争的理念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奥林匹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带来了生机;奥林匹克教育与素质教育目标一致,对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全民素质水平具有推动作用;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环保、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是以教育为核心,以体育为载体的文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人文奥运"理念强调现代体育运动与人文的关系,以人为文化的发展核心。奥林匹克教育与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体育运动必须与教育、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人文奥运:北京留给世界的珍贵精神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所提出和展开的人文奥运的理念和实践,意义深远,它所弘扬的和谐世界、和谐奥运的人文精神,是北京对于奥林匹克主义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刘林  刘诚香  肖洋 《内江科技》2009,30(10):16-17
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最高智慧,奥林匹克精神的根基源于西方,两种文化借着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在中华大地广泛交融,东方文化向全球展示了魅力.本文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个好的奥运场馆包括很多方面:外观、通风、照明……,但作为赛场,如何让体育健儿充分发挥竞技水平、取得最好的成绩,才是奥运场馆设计最核心的问题,北京奥运会的羽毛球馆、北京射击馆、老山自行车馆就充分展示了这一设计理念。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北京大学体育馆、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等新建成的奥运场馆也体现了浓厚的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精神。  相似文献   

7.
通过人文奥运理念的传播,从精神上加强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进而推进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智库作为战略与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其国际影响力是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增强智库的国际传播力是智库国际影响力塑造的关键举措和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战略。当今时代,国际社交媒体作为智库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加强中国智库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力是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方向。文章分析社交媒体时代为中国智库国际传播带来的机遇,比较中国智库与国际知名智库在利用国际社交媒体进行对外传播方面的差异,进而提出社交媒体时代中国智库国际传播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为中国智库国际化传播的建设,尤其是中国智库通过国际社交媒体提升国际传播力,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发现中国智库与国外智库在国际传播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建议中国智库在当下的社交媒体时代将智库国际传播能力视为核心业务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并增强“思想—资源—信息—传播”四大智库关键网络,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放化战略、学术圈战略、“朋友圈”战略、思想力战略、宏议题战略、社交媒体战略、红播主战略的组合战略以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政府形象的构建对政府的意义深远。而塑造好形象必须借助相关媒介,才能得以传播。而在这其中,媒体发挥着其得天独厚的作用。但是,新时期.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使得政府形象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结争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对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论述,为政府利用媒体传播自身的形象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我参加了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的科学传播交流访问团,赴澳大利亚访问了有关公众科技传播组织,就澳大利亚科学传播有关情况特别是科学家媒体传播能力培训工作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并参观了悉尼市动力博物馆(PowerHouse Musume)。在访问中,我感受到澳大利亚在科学传播和科普场馆方面有许多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一、高度重视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据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公众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分别是电视、报纸和广FORUM  相似文献   

11.
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忽略了媒体的作用。媒体并非只是科学传播的一个中介,媒介技术的改进、媒体自身独立性的增强使科学传播越来越受到媒体力量的牵制,并影响到科学传播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企业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业务环境要保持竞争力,需要有坚实的社会化媒体战略。Web2.0时代的社会化媒体为企业的品牌信息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阐述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内涵,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品牌信息传播的特点,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品牌信息传播作用和策略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科技期刊融媒体建设现状,提出融媒体传播策略。【方法】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为样本,调研期刊融媒体建设现状,抽样调研期刊新媒体发布内容和目标读者,从不同期刊类型角度分析融媒体建设情况和传播效果,总结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结果】80%以上的样本期刊已开展融媒体建设,但传播渠道少,传播形式单一,粉丝黏性较差。有趣易懂的科普内容在新媒体上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结论】科技期刊融媒体建设具有潜力,期刊可利用学科特点打造优质内容,基于多种媒体格式建立多渠道融媒体传播模式,吸引读者转发、评论、点赞以进行多链条裂变传播,培养复合型数字编辑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媒体职业女性在媒体当中的话语权缺失的状况。近年来,新闻传播领域对女性话语权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被报道的女性客体身上,而对于作为报道主体的媒体职业女性自身话语权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对于她们在传播领域的话语权的缺失进行了一番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借此对女性在当代传播中的话语权构建能提供一点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回顾了基于互动性媒体——社会化媒体雏形的信息传播行为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的进路,进而讨论了社会化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产生的微观与宏观作用(即社会化媒体对个体信息接受行为的变革以及社会信息流动模式的变革),最后综述了社会化媒体信息推荐——这一基于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的新的应用性研究领域。通过综述可以看出,社会化媒体为信息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包括理论创新和应用性研究的创新;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经验性研究更关注商业领域的应用性研究,而缺乏基础性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自媒体的繁荣发展,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是大量自媒体品牌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其中原因之一:如何科学制定传播策略成为众多自媒体品牌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文章基于马莱茨克模式开展自媒体品牌传播策略研究,得出自媒体品牌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讯息、媒介和接收者4个主要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提出自媒体品牌传播时需要合理选择目标消费者,塑造自媒体品牌的个性特色,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多平台整合营销传播,加强互动增加粉丝黏性等策略,并提出自媒体品牌要适度开展商业化活动,兼顾社会效益,传播正确价值观等注意事项。文章希望为自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启发。  相似文献   

17.
消费文化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土壤中诞生和成长的,但它的全球发展和渗透,后现代媒体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从后现代媒体与消费文化的关系及后现代媒体对消费文化传播的作用方面分析"后现代"媒体对消费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科技馆科学传播工作也步入网络传播时代。网络媒体作为发展迅速的新型媒体形态,在信息传播中逐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传播,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科技馆发展历程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来讨论科技馆科学传播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于如何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做好科学传播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深厚。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成功结合的例子——200年奥运会的奥林匹克标志。从实践的观点以独特的角度分析了如何使传统文化与元素融入到现代的设计之中,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开拓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总结出可行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策略,以期使科技期刊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加丰富和贴近用户实际需求的功能、更加多元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面向学术用户,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融媒体传播能力。【方法】以满足用户的学术需求为理念,分析科技期刊融媒体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融媒体传播实践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从服务、平台、内容、效率4个维度提出普适性较强的科技期刊传播策略。【结论】增强服务意识、建设传播平台、优化传播内容、提升传播效率是增强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和学术服务的重要手段,可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实现科技期刊的高质量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