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的科学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计算技术的建立”为其中之一。同年,计算技术的发展又被列入《四大紧急措施》。文章从制订规划、赴苏考察、学习和商订协议、培养研究人才以及仿制苏联计算机等诸方面,综述苏联在中国计算技术规划措施中的角色和作用,初步展示了计算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制订和落实"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对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相关档案,探讨制定"十二年规划"与应用物理所发展的互动过程,揭示应用物理所在制订规划过程中确认自身定位的发展脉络,初步阐述"十二年规划"的制订对应用物理所乃至中国物理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规划》)制定已经40年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和今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有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敏感反应有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1956年,当时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提出的规划后来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将中国从陈旧的抱残守缺状态转变到现代科学的轨道上来;规划的具体实施和军事工业紧密结合起来,非常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9):封二-封二
<正>①1956年5月,钱学森(左三)等参加《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综合组会议,该规划是中国科学院提出并主导制定的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②1972年10月,参加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部分队员合影③20世纪70—80年代华罗庚走进人民群众中,在全国各地推广"双法"④1982年3月,卢嘉锡、严东生、谢希德等主持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会议(该基金是面向全国资助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基金,为我国基  相似文献   

6.
<正> 翻开世界文明史,古代的中国曾经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内忧外患和闭关自守,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与西方发达国家拉大了差距。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还亲自主持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但好景不长,随着反右的开始以及随之而来的十年动乱,中国科学技术开始进入漫长的寒冬。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建立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我有幸在1954年担任拟建的生物学地学部副学术秘书,在兼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竺可桢副院长的领导下,做有关地学方面的具体工作。以下就参加 1956-1962年的十二年科学规划制订工作作一简要回顾,以示对学部成立40周年的庆贺,同时供全国正在进行的“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被我们称之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一门学科,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自从它在我国草创以来就存在着许多争论。其中,1956年和1987年的两次定名都采取了折中方式。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发展规划时,用的是“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这个学科重新定名时,用的是“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术界的自由讨论,我们对它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相当于西方国家的Scienceand Technology Studies,即“科学技术学”。这…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创新》2009,(10):11-12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中国工业体系初步建立。1956年1月,一个响亮的号角吹响了:向科学进军。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发展开始长远规划:12年科技规划。这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号角,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0.
<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早在1956年,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此后召开一系列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6年我国召开了举世瞩目的科技三会,标志着在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上,中国把科技摆在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正在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梦。  相似文献   

11.
"文革"结束后,由华国锋提议,经过充分的筹备,中共中央于1978年3月组织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提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战略决策,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明确了科技队伍又红又专的标准,规定科学研究机构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制,制定并通过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八年规划,表彰了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励了优秀科学成果.这次会议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当代科技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革新》2009,(10):13-13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半个月后,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号召:“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务院在1956年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规划制定过程中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规划科技模式。"十二年科技规划"由57项任务构成,其中以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为最紧要项目。为了制定和实施该规划,国家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等本国科技力量,同时借助了苏联的援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重大科技成就,提前完成"十二年科技规划"。这使我国补全了学科门类并拉近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距离,对我国科技、国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国防力量的核心支撑因素。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军事科技的发展。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就号召"要现代化",并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2年),将原子能、喷气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作为重点研究领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在  相似文献   

15.
<正> 1956年,我国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从中进一步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和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为此,培养了大批新兴领域的优秀人才,出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就,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发展,我国科技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1956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一直到2016年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科技规划都是在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引领下完成的,如从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78年"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到1995年  相似文献   

17.
“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作用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从“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到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的历史回顾,表明制定“科技规划”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相关联的科技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文章对中国科学技术管理与研究体制的形成,后续科技规划的得失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有关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三志”是全国种质资源的数据库,国家动、植物重要的基础资料。编纂出版“三志”对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也是我国生物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完成将造福子孙后代并为充实人类知识宝库作出重大贡献。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将编纂出版中国动、植物志列入12年科学发展规划。1959年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下,先后成立了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编委会。中国科学院曾把“三志”作为重点科研项目,给予了强有力的领导,为科研、编纂提供了足够的经费  相似文献   

19.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在会上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相似文献   

20.
《科协论坛》2009,(11):24-25
主题"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本刊讯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于11月3日—4日在武汉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科技支撑科学发展"为主题,采取了"政府+学会"、"院校+学会"的组织形式和"1+7+1"的模式进行,即:1个主题报告会及中部地区科学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