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定量化客观评价土壤适宜性是有效保护区域生态,合理利用土壤的重要依据。高寒草地是生态脆弱区,但高寒草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较少。根据2014年三江源河南县高寒草地土壤野外调查和数据采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土壤适宜性,并与综合指数、模糊数学和灰色关联三种分析方法的不同组合进行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肥力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P0.05),研究区大部分草地土壤适宜性较低,土壤速效磷是研究区土壤适宜性评价主要限制性因素,放牧时间管理对高寒草地土壤利用影响显著。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较其它方法表现为保护,在高寒草地土壤适宜性评价中具有合理性。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组合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较为客观科学的体现土壤适宜性等级,可作为灰色关联分析法在高寒草地土壤适宜性评价中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张淑敏  张宝雷 《资源科学》2016,38(5):837-846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同时也对开发的后续适宜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分析国土开发适宜性时空格局变化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选取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后的2006年、2009年和2012年为时间节点,在开发约束、开发需求及水平、开发潜力三个准则层上,构建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聚类方法进行评价,并以县级为单位探寻区域发展战略对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2年黄三角国土开发适宜性较低,评价值为0.363,开发约束、开发需求及水平、开发潜力评价值分别为0.223、0.081和0.059。从空间分布上看,东营市开发适宜性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开发适宜性最低;②2006-2009年,虽然黄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受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逐渐降低,但开发利用程度减弱,发展潜力也变弱,总体上开发适宜性减弱。国家战略实施后,黄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有所加大,但开发需求增强,同时开发潜力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开发适宜性出现增加趋势。这也警示政府在今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3.
赵矿  葛立雯 《西藏科技》2014,(10):71-74
文章对西藏色季拉山不同类型森林沼泽的植被和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森林沼泽植被类型以急尖长苞冷杉群系为主。植物物区系类型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不同类型森林沼泽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及PH值含量均符合其它学者对西藏土壤的研究结果,但草句沼泽和灌丛沼泽的泥炭层中速效氮含量远超其它研究。不同土壤发生层次中各组分主要表现为泥炭层的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各类型都要高于潜育层。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5,(18)
对山东英才学院北校区绿地土壤进行抽样调查,利用常规农化分析方法测定土壤的质地类型,容重,酸碱度,有机质与速效氮、磷、钾的含量等。结果表明,山东英才学院北校区绿地土壤整体呈碱性或微碱性,部分绿地土壤容重偏大,养分分布不均衡。土壤有机质较为缺乏,速效氮含量较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建议科学灌溉,合理施肥,配合中耕,适地适树,科学绿化。  相似文献   

5.
为给曲水县土壤改良和农作物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以耕作区土壤为样本,测定了其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这三项指标的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用运"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制图,得到曲水县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丰缺指标的平面分布图。研究发现,在曲水县耕地地力评价中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比较低,在今后的施肥中要大量的补充施肥,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潮间带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开 《资源科学》2001,23(3):29-32
文中分析了福建省潮间带滩涂资源的分布和组成物质特征、滩涂围垦的可行性等,提出了滩涂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见解。福建省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具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滩涂围垦既可解决目前一些滩涂存在的问题,又可利用围垦开发耕地和发展水产养殖业等,保证耕地面积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此外,在全省范围内,可以通过异地围垦开发耕地,解决一些县市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模式及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王芳  朱跃华 《资源科学》2009,31(4):619-628
江苏广阔的沿海滩涂由海陆交互作用而成,总体仍在增长,南部开发条件优于北部。依据滩涂自然属性,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组合、技术等因素,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对滩涂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同时对各模式在开发中的优劣势及易出现问题进行了识别,对区域适宜滩涂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滩涂农业综合开发是江苏滩涂的传统开发模式,经验丰富,但适垦滩涂所余不多,目前宜对已有农业区进行广度和深度开发;滩涂渔业综合开发已成为目前江苏海洋经济的支撑,是今后重点发展模式;滩涂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滩涂港口-工业区开发是江苏海洋经济的突破口,正在大力发展中;江苏北部沿海滩涂有着优越的条件发展盐业-海洋化工,侧重发展海洋化工,使这一传统开发焕发新的生机。农业、渔业和盐业开发成带,分据江苏沿海滩涂的中、南、北部,保护区-旅游和港口-开发区开发则呈斑状,依据资源状况,穿插于开发带中。黄海辐射沙脊群是重要的滩涂资源,滩涂养殖、港口和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广西滩涂土壤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效益差,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本文在对滩涂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滩涂土壤开发利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养殖为主,扩大农业,恢复植被,发展旅游业和盐业为指导思想、合理开发滩涂土壤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快速城市化使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但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城市土地必须集约利用和合理开发,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有助于优化城市土地配置.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应用SPOT和ALOS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解译与分类,基于ArcGIS、Fragstats软件平台,采用层次分析(AHP)与移动窗口相结合的方法,将景观指标融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并结合城市土地利用的自然和其他限制因子,对济南市2004年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和等级划分,最后利用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评价和分析表明,2004年适宜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以及东西部区域,2009年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分布范围与2004年适宜性评价结果大致吻合,评价结果具有一定准确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河道疏浚底泥农业利用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河道疏浚底泥的农业利用可行性,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比例的河道疏浚底泥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浚底泥添加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但同时重金属含量也增加。底泥与土壤添加比例达到1∶2时,玉米苗期的根长、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及地上部分植株中累积的C、P含量显著提高;混合比例达到1∶1时,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远高于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水平,但全量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植株体内C、P含量下降,叶绿素含量也低于对照。因此,河道疏浚底泥添加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植物生长,但添加比例不宜超过1∶1。  相似文献   

11.
杨林芳 《资源科学》1993,15(4):33-38
近代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土地垦殖率最低,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本文试从该地区土地后备资源特点、适宜性及开发利用效益分析入手,并提出今后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及渤海莱州湾滨海区土壤含盐量高和肥力低为其突出特点。干旱的气候、黄河尾闾河道的摆动、咸水的侵染、风暴潮的侵袭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决定着土壤发生与发展的总趋势。生物与工种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旱、涝、盐、咸、瘦、农、林、牧、渔、盐综合发展,是合理开发4黄河三角洲、土壤资源、土壤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一个典型提黄灌区为例,从水资源利用角度出发,建立了作物布局的线性规划模型,并用计算机求解,得到了两个规划水平条件下的解,从而说明了优化作物布局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吕建树  刘洋  张祖陆  李静  王学 《资源科学》2011,33(9):1788-1798
鲁北滨海湿地是山东省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对其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可为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提供依据。针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从资源禀赋条件、旅游开发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客源市场条件等4个方面建立一套包含42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多层次灰色评价系统,对该区19处代表性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较为合理,可信度较高;针对研究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均集中在Ⅰ级-Ⅲ级、总体上资源开发空间大的特点及各地市间开发潜力的差异,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大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带的总体开发战略和各地市的开发分工体系,并确定了相应的开发时序和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下游20多亿人民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河流输沙量与径流量相比被认为是对气候及地表过程变化反应更敏感的河流变量,是量化区域土地退化及土壤资源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选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流,包括叶尔羌河、疏勒河、黑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黄河、长江、澜沧江,开展其河源区或上游输沙量变化研究。首先探明了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总体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而分析了近几十年来(1960—2017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合气候(气温、降水)和地表过程(冰川、冻土、植被覆盖)要素解析了影响输沙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不确定性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河流输沙量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水文气象资料稀缺是认识青藏高原河流输沙过程的重大挑战,亟待开展、加强观测与模拟研究,为青藏高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下游的水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相似文献   

16.
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及其突变特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本文根据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59年-2008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取FAOPenman-Monteith法计算各站潜在蒸散量,然后采用Spline插值法生成流域潜在蒸散量分布图,并利用Mann-Kendall法分析各站年潜在蒸散量长期变化趋势,最后采用Pettitt法对各站年潜在蒸散量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年潜在蒸散量在779.1~1017.6mm之间,空间分布总体趋势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近50年来流域大部分地区潜在蒸散量呈增大趋势,西安周边小部分中下游地区出现减小趋势;流域年潜在蒸散量有两个偏大期和一个偏小期,各季值与年值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其中夏季和春季对年值贡献最大;13个站点年潜在蒸散量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检测到突变点,15个站点年值在1993年、1994年发生明显增大突变,4个站点在1978年、1979年出现明显减小突变。  相似文献   

17.
王黎 《资源科学》1994,16(4):26-32
利津县为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深渊湾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交汇。其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客水资源、鱼种资源、劳力资源及饲料供应,为淡水渔业的开发创造了优良条件。全县不但有可观的天然水面和人工水面,更有大片的盐碱荒地可通过“挖池抬田”的方式发展生态渔业,进行综合开发。现在的400余ha渔塘,其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已开始露,而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有必要通过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开发,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强管理,搞好配套建设,增加科技与资金投入,保证鱼苗供应及销售服务等,以确保淡水渔业与盐碱荒地的综合开发得以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西海岸带地区气候条件良好,海岸带土壤资源的农业开发利用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文章根据典型土壤剖面的取样化验及实地调查结果,为了实现广西海岸带土壤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从土壤及生态角度出发,认为最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法应当是:要顺应自然条件,注意生态平衡,发挥土壤优势,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类型土壤的农业开发利用,加速海岸带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