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法治的新视角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一 《科教文汇》2008,(1):123-12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新理念—环境友好型社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该理念对我国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和“环境友好”的古今意义。同时,本文还试图探究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概念到行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杜峰 《科教文汇》2008,(3):116-116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正式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现实是似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势不两立的两类事物。由于环境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场保护环境的热潮。本文尝试从法理基础和经济基础分析一下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本身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已经达到地球历史上巨大灾变的规模。上世纪末,人类终于从一味要“征服自然”的想象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只有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社会的发展才能持续,而这正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任务。当代的地球科学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地质、地理、大气、海洋等众多学科在内的地球科学或地学,是自然科学中直接面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部分。从《里约宣言》到《京都协定》,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已经提高到国际共同关注的战略高度。然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紧密相关的,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更…  相似文献   

6.
洪婷 《科技风》2013,(20):24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央确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因此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环境治理工程在落实中,往往会受到一些地方因素的影响,从而左右了环境治理结果的走向。本文主要介绍了环境治理的地方性因素,并相应的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实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建设生态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必须从政策、组织、资金、科技及社会公众等方面加强措施保障,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明确创建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项目措施,促进生态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对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身为地球上的唯一智慧生物,其行为对地球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日,整体对于资源和物质的需求到达了一个令地球不堪重负的程度。具体到国家的层次,我国目前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往粗放式的资源开采模式和农业发展模式,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工业生产活动,已经使得我国的环境和生态平衡处于一个十分脆弱的境地。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环境的恶化,采取合理的策略,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并从法律和制度上健全监管和管理体系。从而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上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分必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付渚实践,就是要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制度支撑,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推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我们可以从思想观念层面,物质与生产层面和社会制度层面三个层面去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玫玫  张燕锋  林逢春 《资源科学》2010,32(11):2100-2106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科学内涵、框架与相应的评价体系尚待深入探讨。环境友好型社会包括人对环境友好和环境对人友好两个维度,人对环境友好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应保持在区域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而环境对人友好是指环境可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足够且良好的环境资源和服务。本文基于社会结构视角,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框架进行了系统分析,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出发,将环境视作与人并列的内在因素统筹考虑,尝试引入"人对环境友好度"和"环境对人友好度"作为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的一级指标,初步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分级标准,提出采用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表征区域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1.
4月22日,地球又迎来了它的节日——世界地球日。31年前的这一天,丹尼斯·海斯发起的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掀开了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新篇章。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地球日是人类的感恩日,感谢地球孕育了人类并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所做出的慷慨奉献;地球日是人类的忏悔日,忏悔人类对地球环境所造成的无情的破坏;地球日是人类的行动日,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行动起来,拯救地球,拯救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2.
姚年红 《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97-297,300
本文从全面树立和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观、构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建立强大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促成循环经济系统结构等多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现代地球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全面地影响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哲学、军事等社会因素是地球科学技术形成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球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物质文明繁荣、精神文明进步、社会生活现代化、社会结构变革等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地认识“人地关系”,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地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绿色铁路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理念,其核心内涵是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自身优势减少并最终实现对生态环境不产生负效应,避免人类活动对外部环境的过度索取,以实现我国铁路设计、修建、运营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曾西 《中国科技纵横》2011,(20):225-225
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枯竭,限制并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大势所趋。电解铝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铝企业应努力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代替、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动物园不再是人类凭吊濒临绝种动物,嬉戏游乐的地方,而是一个人类拯救动物,保护地球的窗口?笔者认为,动物园与可持续的生态保育相结合——这是一种新型的动物园设计理念。在法国,一座历史悠久的动物园正在酝酿着一项重大革新,并打算借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济过渡到集约型经济是我们一项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同时采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减少经济发展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政府和企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其稳步实施。  相似文献   

19.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探析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伦理意义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环境影响总量、环境影响发展和环境保护潜力等3个方面,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1年统计数据,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4类;在空间分布上,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大多位于珠三角地区,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弱的地区大多位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